以最简洁的方式解读《爱的艺术》(艾里希.弗洛姆)

如题所述

周雪梅

《爱的艺术》是一本薄薄的小书,拿在手里轻飘飘的,读起来却沉甸甸的。难读,是对它的第一感受,我的体会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弗洛姆是心理学家,《爱的艺术》许多内容是建构在心理学的背景词汇之上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词汇意义,因此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二是因为本书的写作风格是漫谈式的,内容或者段落之间往往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且大多内容不是严密的推理与判断,而是一些见解,又比较分散,语义上显得模糊,因而有时候感觉不知所云;三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英语与汉语在语法及语言句式结构的差异,导致晦涩难懂。

我反复读了几遍,力图最简单化地去理解本书的内容,因此采用问问题的方式,借由几个问题把《爱的艺术》的核心理论提取出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粗斜体段落是原书中的摘录。

一、人类为什么需要爱?

任何爱的理论,都必须从某种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论开始。

人是什么?经过亿年以上的时间,进化成为高级动物,与狮子老虎恐龙相比,具有最高的理性,这是天生与进化的结果。理性就是能思考,能够认识自己,从而调整自己。

自知之明是人的最高理性,从出生到死亡都是每个人人无法自主的,因此孤独感是每个人挥之不去的人生难题,孤独感引起强烈的焦虑、羞耻感与罪恶感。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

当一个人从母体中脱离的时刻,分离的恐惧就伴随人的一生。小时候是怕妈妈不要自己了,孩子最怕的惩罚是把他关在门外,少年时最怕的是伙伴们孤立自己,害怕分离害怕孤独是人一生的最深沉需要。

人——所有时代和文化中的人——面临完全相同的问题:如何克服分离,如何达到和谐,如何超出个人生活并发现一致。

因此,人们需要在一起,需要群体,小到家庭,大到部落,国家,都是人们追求在一起的手段。

如何在一起?从独立的个体来讲,需要情感的交融,需求成熟的爱。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讲,需要每个人付出更多情感,需要动员更多的人在情感上的一致性,更需要爱。

因此,爱不是一种个人简单的情绪体验,是对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问题答案。这就是《爱的艺术》对于爱这个问题探索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这是宽泛的爱的思考,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探讨。所以,读此书,要理解爱的定义与我们日常所说的爱有所不同。

二、我们人类都是以怎样的方式追求在一起的感觉呢?

1、人类在幼儿时期感到自己与自然为一体,土地动物植物依然是人类的世界。

中国远古的万物有灵意识,树精妖怪都是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感受,原始部落对动物的崇拜,都是人与自然在一起的体现。图腾崇拜,宗教仪式,祭祀与巫医是引领人们与“神”在一起的权威,在那些各式各样的宗教活动中,人们有了聚集力量的渠道,有了克服分离的群体力量。

宗教是克服分离,拜托焦虑的途径,历史悠久。

2、建立与群体及其风俗、习惯和信念一致基础上的结合。

对群体及其习俗、习惯与信念的摸索与形成,其实就是一个部落、氏族、城邦、乃至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就是我们说的文化。人类为了追求与群体的一致性,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如中国文化与墨西哥文化有巨大的不同,穆斯林与基督徒的文化相差甚远,正是由于文化不同,才造就了不同人群的归属感,这正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中国人有句俗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为什么亲切?因为他和我一样,归属于一个地域。我总是一个群体内的人,即使死了,最怕的也是“变成孤魂野鬼”,生生死死在一起,是人类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

3、除了把一致作为解脱分离带来的焦虑的方式外,还必须考虑当代生活的另一个因素:工作程式化和娱乐公式化的作用。

按部就班的工作令人心安,稳定的家庭让人踏实,现代生活中,大家都做的事情是最值得选择的,因为我和你们一样。最典型的例子是时尚的创造者,巴黎的服装秀瞬间就可以成为时尚,风靡全球。不是因为美,是因为大家都会去穿这样的服装,你不穿,就是不合群,被孤立的感觉立刻让人不舒服。《皇帝的新衣》中孩子才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真相,因为孩子还不能体会与社会人群的分离感。

4、达到结合的第三种方式在于创造性活动——或是艺术家的创造活动,或是工匠的创造活动。在任何创造性工作中,有创造性的人把自己同物结合起来,这里的物代表他身外的世界。……一切形式的创造性工作的劳动者都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人在创造过程中把自己与世界结合起来。

这一段描述如同中国道家的“物我两忘”境界,当在专注一件事时,你忘记了自己,忘记了面前的物品,全身心沉浸在创造性工作中,时间似乎停滞,一切外在干扰不复存在,你似乎超然度外,到达“神仙境地”,克服了分离焦虑,与世界彻底结合在一起。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追求一致,人类对抗了焦虑。但是以上的结合方式都存在问题。弗洛姆总结说:在生产活动中达到的这种一致不是人际间的协调,而是与物的协调;由宗教的迷狂的融合中所达到的协调是转瞬即逝的,不具有持久性;而群体文化约束中达到的协调是虚假的,不是个人本体的深层次追求。因此,人类以上种种方式的一致性探求,都是生存不完全的答案, 圆满的回答在于人际间的协调和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在于爱。

三、什么是爱?

这种对人与人之间融为一体的渴望,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奋斗的动力。它是最基本的激情,它是一种保存人类种族、家庭、社会的力量。没有爱,人类便不存在。

人与人融为一体的渴望,弗洛姆认为是爱的基本需求与动机,指的是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一种互动关系,从这里出发,才能给爱下一个定义。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结合起来的能力。

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

在这个关于爱的定义中,首先是说爱是一种能力。

这里需要明确能力的含义,在我们日常行为中说的能力,与心理学的能力概念是不同的。我们经常说的能力如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等,更多的偏向于某种技能或者才能,它是具备完成某项活动的必须才干,包括知识、技术、流程等等。而心理学意义上的能力是指顺利、有效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爱是一种能力,讲的是一个人只有具备爱他人的心理条件,才能具备爱他人的行为。

其次,在爱的定义中,说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这个主动性就是说爱具有积极性,而不是被动性。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那么“给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在爱的双方互动中,给予不是指“放弃”某物,不是丧失与牺牲,“给予”是一种心理体验,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感。

比如一个守财奴,整天担心财富的损失,他是富有吗?从心理学角度讲,他是穷苦的贫乏的。而一个慷慨解囊的人是富有的,他在自己的“给予”中体验到快乐,体验到自己的强大。在爱情中尤其如此,只有“给予”对方充分的爱,你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爱。“给予”对方并接受对方的爱,是一种创造爱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享受。

因此, 爱的最简单定义就是: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力求与他人融为一体的能力。

但需要切记的是,与他人融为一体的前提条件,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只有如此,才是成熟的爱。

四、爱的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这里的关心是指:对所爱对象的生命与成长的积极关心。

这里的责任是指:责任不是别人强加的,完全是自愿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成年人的爱中,责任主要指对精神需要的关怀。

这里的尊重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然,即尊重其自身规律和意愿。

这里的了解是指:作为爱的了解要深入到本质,而不能停留在表层,按照另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去发现他的需求,真正理解他。但是,怎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呢?

爱是了解的唯一途径,在结合行为中,它回答了我的探求。在爱的行为中,在奉献我自己的行为中,在洞察一个人的行为中,我找到了自己,我发现了自己,我发现了我们两个人,我发现了人类。

四、现实中,我们对爱的理解有哪些错位?

1、多数人认为,爱就是被爱,如何惹人爱。

男人、女人都努力按照时代的要去装扮自己,让自己更有吸引力,别人就会爱上自己。这样的人把爱的权力拱手让人,而不是主动争取,因此,不会得到真爱。

2、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他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

爱是一个人的能力,一个懂得爱的人才能找到爱的对象,如同一个音乐家才会谱曲一样,农民只会种土豆,因为他不具备谱曲的能力。

3、爱是简单的。

人们往往认为许多技能是需要学习的,游泳、画画、写作等,但是很少有人认为爱是需要学习的,往往认为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是千年等一回的,尤其是文学戏剧电影中的爱情故事都是如此描绘,于是人们要么对爱顺其自然,要么等待爱的降临,总之,把爱归为不需要耗费精力的事情。

但实际上,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无爱则不能创造爱。爱的获得需要学习与不懈的努力,需要一生的付出。

马克思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与你的意志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是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你的爱最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

可见,爱是双方的共同努力,爱是困难的,罕见的,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人重视并修炼。

五、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有什么样的特殊性?

爱的体验与学习是从小开始的,从脱离母体就产生了,因此父母的爱是一个人一生至关重要的爱的课程。

孩子最初体验到的爱是——“ 我是我所以被爱” ,这种被母亲所爱的感受是被动的。我不必为了被人爱而做任何事——母爱是无条件的。

等孩子成长到八岁左右时,他第一次想到要给父母某种东西,想要创造某种东西——一首诗、一幅画,或者任何可能做成的东西,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爱转变成爱,转变成创造爱。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一种爱的新感情,是第一次爱的冲动,到爱的成熟需要多年的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通过“给予”别人爱的行为与体验,他理解了别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给予”比“接受”更令其满意,爱甚至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摆脱了由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这种状态形成的孤独和隔离的老龙额,他感到新的融洽、享受和协调。由被爱成长为爱,从而获得了爱的力量。

童稚的爱遵循这一原则:“我因被爱而爱”。成熟的爱遵循的原则是“我因爱而被爱”。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母爱是无私的,但是父爱是有条件的。这种爱的原则是:“我爱你 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罪孽——以收回父爱作为惩罚。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于孩子本身的需要相适应,幼儿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及身心两方面的关怀。六岁以后的孩子开始需要父爱,需要他的权威和引导。母亲起到保证孩子生活安全的作用,而父亲则有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应付大千世界所面临那些问题的责任。

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既有母亲的良心,也有父亲的品德。一个懂得爱的人,必须从父母身上学到爱的原则,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两者的结合使他走出父母的笼罩,成为自己。父亲或者母亲爱的方式不对,都会影响孩子的人格成熟,过于扭曲则会患上精神疾病。

六、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会爱哪些人?或者说爱的对象有哪些?

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我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

因此可见,爱的对象是宽泛的,但是不同的爱却有各自的特点。1、兄弟的爱

兄弟的爱,是构成各种爱的最基本的爱。

如果我具备了爱的能力,我便会不由自主的爱我的人类兄弟。因为只有人类一体化,才能追求到人类的同一性。兄弟的爱是对所有人类的爱,它是平等的 没有独占性,也可以称之为大爱无疆。

2、母爱

人类都知道母爱是无私的,但是母爱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因为孩子从母亲身上学到爱。母爱不仅要带给孩子生存的安全条件,还要灌输给孩子爱生命的态度。而后者更为重要,想要孩子会爱,母亲必须是一个愉快的人,一个精神饱满的人,是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会爱的人。

母爱的本质就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而这意味着与孩子的分离。母亲必须容忍而且必须希望并且支持孩子离开她。只有做到这一点,母爱才显得如此困难。 它要求毫无私心,要求具有“给予”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外一无所求的精神。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母爱属实不易,母亲总是会把自己方方面面的渴望、梦想、打算等强加在慈爱的行为中,以爱的名义。由于母爱的缺失或者扭曲变形,一个人丧失了具备成熟的爱的条件与能力,成为一个终身不会爱的人,不幸福的人。

3、性爱

这大概是一个最难以说明的话题,需要澄清的概念包括:性、性欲、性爱、爱情、婚姻中的性爱等等,而每一种东西都是模糊不清的,难以清晰界定。

性爱是对与另一异性的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从其本性来说,它是排他的,不存在一般特性的爱。它也许是所有形式的爱之中最靠不住。

为什么靠不住呢?因为性爱具有迷惑性,容易与其他强烈的情感(爱、激情、迷乱等)想混淆。比如,一见钟情的强烈情感,是因为陌生人突然突破了相互之间的屏障,瞬间成为最亲密的关系,双方认为相爱了,并能够永恒。其实,这种性爱的前提是刺激性的冒险的强烈的,随着双方的相互了解,性爱就会慢慢降温,结果是另觅新欢,再找新的陌生人。

性欲旨在结合,但性欲可能被孤独引起的焦虑、征服、或被征服的愿望、虚荣心、伤害欲甚至毁灭欲激发,正如它能够被爱激发一样。

被爱激发的性欲才是性爱,一定要具有爱的特征,比如给予、尊重等等,它伴随着温情脉脉,而不是疾风暴雨般的迷乱,而由其他欲望激发的性的结合并不是性爱,更不是爱。

4、自爱

自爱与爱他人是并行不悖的,所谓“爱邻如己”也。在心理学中我们知道,外部世界是我们大脑建构出来的,是我们感知的对象,我们自己也是自己感知的“对象”,既然能够爱别人,自然也能够爱自己,不存在爱自己与爱别人相互排斥的情况。 真正的爱意外着产生爱的能力,它蕴含着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它并不是被某人所感动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所作的积极奋斗,它来源于爱的能力。

比如老师爱学生,医生爱病人,公交司机会爱乘客等等,只有能够爱自己的人,才能爱别人。自私的人不会爱别人,他其实也不爱自己,他不是过于自爱,而是缺少自爱。

5、对上帝的爱

爱产生的基础在于人有分离的体验,希望通过结合来克服分离焦虑的需要。其实爱的宗教形式,对上帝的爱,与心理学上讲的爱也没有什么不同。这种爱同样产生于克服分离达到结合的需要。事实上,两者是相似的。

宗教是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东西方差距太大,有神论与无神论各执一词,宗教的发展也在不断演进,涉及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问题,在此不做摘录与学习。

七、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存在那些问题?

由于弗洛姆处于资产阶级兴起的时代,西方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资本主义的建立原则有两个:政治的自由原则和社会的市场原则。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要求下,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规模协调合作的人,需要消费胃口越来越大的人,需要趣味标准化、容易受影响、需求容易预测的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需要人感到自由和独立,而不依附于任何权威、原则或良心——然而又是愿意被支配,愿意做期望他们做的事,愿意适应社会。需要不用强有力而支配,没有领袖也能领导,毫无目的也能鼓动——只想获得成就、忙碌、起作用或继续生活的人。

结果是人很好得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如火如荼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原则,人已经转化为“商品”,生命成了投资,是现行市场条件下必须获得最大利润的投资。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异化了的机器人的关系,虽然人们在一起,却依然十分孤独。

爱被社会异化,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婚姻中虚幻的爱。理想的婚姻强调“组合”精神、相互忍耐,双方要顺利合作,在这样的“爱情”中找到摆脱孤独的港湾。靠两个人的结盟中对抗世界,其实这不是爱情与亲密,而是双倍的个人主义。

2、以为有了性爱就是爱。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性是人最根本的动力,性的满足与和谐就必然产生爱。但临床的明显事实表明:无节制的性满足不会幸福,而会产生带来严重精神或者症状上的痛苦。 一切本能的需求的完全满足不仅仅不是幸福的基础,甚至保证不了理智的健全。

3、一些病态的爱情形态。

由于一方或者双方从小被母亲或者父亲或者父母双方,以不合适的教养方式养大,他们虽然已经是成人,但是人格并不完善,他(她)们对爱人的爱的模式还停留在儿时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中,因而在对情人的爱的表达与行为中极为紊乱,呈现各种“神经质”般的疯狂行为,有时候反而被社会解读为“真正的爱”,如各种极端的求爱方式、为爱自杀、爱的沉迷等等,其实都是不成熟人格的体现,是虚伪之爱。

虚伪之爱的表现形式有:偶像崇拜的爱,把爱人当做偶像,完全丧失了自己;伤感的爱,自己体会不到爱,只能在小说戏剧中去找感觉,在欣赏别人的爱中找到自己的爱的体验;投射型的爱,为了逃避自身的问题去关心“被爱”一方的缺点和不足,或者把自己的需求未满足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追求没有冲突的爱,他们分不清冲突的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的区别,一味追求没有矛盾的爱。

感知爱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它不是一块供歇息的地方,而是一起行动、一起发展、一起工作,甚至不管是和谐还是冲突,是快乐还是悲哀,都从属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双方从生存的本质感到自身的存在,他们成为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对方合一。

八、我们应该如何获得践行以上爱的理念?

关于爱的实践部分,弗洛姆总结的很少,他并没有去教一些妙招,他的基本前提假设是爱的理论更重要,你要先树立对爱的理论的“信仰与坚持”,相信爱的发生发展获得的内在规律与机制,你要渴望爱的获得,并对自己有信心。

另外,他指出,爱的体验与能力任何人都教不了你 ,每个人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过程去体验。爱的旅程从一出生开始了,从摇篮到坟墓,永不停步。

弗洛姆也给到爱的艺术的几条最简单的途径, 规范、专心、耐心、最大关注。

我们发现,其实学习爱就像学习钢琴演奏、学习打高尔夫球一样,基本原则都是相同的,了解这种能力的理论,并持之以恒地实践着。

九、爱的能力需要什么样的特殊品质吗?

1、克服自恋。

自恋的表现是一种倾向:外部客观世界的不是真实的,自身对它的体验才是真实的,而且人去感知外部世界时,往往从对自己有利的观点上接受与反馈。

从这个观点看,人人都是自恋的,因为外部世界是一个人大脑的主观反应,不可能是完全客观与真实的,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如果发展到极端自恋,人只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外界与他没有关系,就会是精神变态。 一切精神变态形式都表明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且已达到极端的程度。对精神错乱的人来说,唯一的真实存在是他自身,就是他们畏惧与臆想的东西,他把外部世界看成是他内心世界的表现,看成他的创造物。

可见,或高或低的自恋是普遍现象,而 自恋的对立面就是客观 ,那是一种按其本来面目认识人和事物,并能够把客观现象与主观愿望及畏惧心理而形成的形象区分开来的本领。

如何能做到客观呢? 谦卑的情感态度与理智的思考。

2、理性的信仰

非理性的信仰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权威的基础上的信念,是对人或者一种观念的坚信。

而理性的信仰并非是对人或观念的信奉, 而是我们的信念中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信仰是人格中的性格特性,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信念。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弗洛姆认为信仰其实就是根植于人们思考与行为中的坚定必胜信念,是对自己从事的活动的信心,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行动力。

理性信仰的基础是创造性,靠我们的信仰活着意味着创造性的活着。我们对一种思想有这样的信仰,是因为我们自己观察和深思的结果。我们相信自己、他人以及整个人类的潜力,也是我们自己观察和深思的结果,我们经历过自身潜力发展的过程,体察过自身成长的现实,感受到自身理性和爱的能力。

因此,在爱的能力中,人也要保持对自爱的信心,对他人产生爱的能力及其可靠性的信心。这就是对爱的信仰。

爱的信仰是要有信心,而信心需要勇气做后盾,爱更需要勇气,需要做好遭受挫折与失败的准备。

3、爱的活动性。

爱是一种内心活动,如果一个人爱对方,他就会处在密切关心对象的状态之中,是 关注、机警、积极的状态 ,而不是嘴上说的“爱他”的外在表现。这种爱的“活动”的状态不是孤立的,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它分布于一个人的整个思想及行为过程中。

反过来说,一个具有创造性品质的人,在爱中才能具有创造性。

十、学习爱的艺术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

弗洛姆在开篇的前言中即表达了他清晰的态度,首先爱是不容易的,爱的艺术需要终身学习。

爱的真谛在于: 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

可见,具有成熟的创造性人格的人,才有爱的能力,进而修炼成爱的艺术。爱的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上下求索”之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以最简洁的方式解读《爱的艺术》(艾里希.弗洛姆)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弗洛姆是心理学家,《爱的艺术》许多内容是建构在心理学的背景词汇之上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词汇意义,因此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二是因为本书的写作风格是漫谈式的,内容或者段落之间往往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且大多内容不是严密的推理与判断,而是一些见解,又比较分散,语义上显得模糊,因而有时候感觉...

《爱的艺术》100字简介
犹太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是一位出色的精神分析社会学家。《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爱的艺术》中最伟大的贡献无疑是纠正了弗洛伊...

爱的艺术内容简介
弗洛姆的观点是肯定的,他认为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需要知识和努力去培养。这本书并非教授速成的爱之秘诀,而是强调个人人格的全面发展与爱他人能力的重要性。爱并非仅关乎被爱,而是关乎我们能否真诚、勇敢、有纪律地去爱他人。真正的爱者,是那些能够给予、关心、承担责任、尊重并理解他人的人。许多人误...

弗洛姆《爱的艺术》简介理由
《爱的艺术》是一本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阐述爱的艺术的杰出理论专著。心理学大师艾·弗洛姆在真诚地说服每位读者:爱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就可获得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勇敢地、真诚地、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

弗洛姆《爱的艺术》:修炼爱的能力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姆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中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中最著名的作品。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情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相关的,而不是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我们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

爱的艺术影评
在著名演员菲利普·托雷顿的画外音引导下,我们被这部以寓言形式呈现的电影深深吸引,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爱情中的复杂与曲折。影片巧妙地融合了诗意的叙述与重口味的情节,这种看似矛盾的平衡,正是《爱的艺术》的独特魅力,让人沉醉其中。电影中汇聚了多位明星的精彩演绎,如朱迪丝·哥德雷科、劳伦特·...

《爱的艺术》艾里希·弗洛姆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是需要练习和实践的。如同其他艺术一样,在练习前需要清楚理论知识。 取《圣经》亚当、夏娃的形象代表人类最初状态,他们吃了知晓善与恶的智慧之果以后从原始的动物本能解放了自己并变成人,他们看到自己是裸体的,产生了羞耻感。弗洛姆认为他们承认他们分离时,他们仍然是陌生的,因为他们还没有...

如何理解爱是一门艺术?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这是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奠基人之一、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说过的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出现于被认为是当代关于爱的理论中最著名的作品《爱的艺术》。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

爱的艺术内容简介
寒川子的《爱的艺术》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杰作,这部作品几乎囊括了人类生活中常见的浪漫元素。读者仿佛能在这部小说中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花前的悠闲漫步,情侣间的深情对白,隐秘的幽会与情感纠葛,角色的多面性,如花花公子与纨绔子弟的对比,爱的信物如情书和礼物,还有精心打扮的情人、傲娇的情妇、...

《爱的艺术》真难懂啊
从前几天开始,读《爱的艺术》这本书。作者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整本书共分了4章,第1章是爱是一种艺术吗?这一张还是比较好懂的。第2章是爱的理论。感觉是非常的难读的,感觉每一句理解起来都很困难。第1节: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当人类、人类种族和个人诞生时...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