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大地上的特有的艺术瑰宝,青花瓷为何能在元朝达到鼎盛?
元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经过多年战争的洗礼,大批归隐的汉人文学家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元杂剧。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时还可以欣赏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脚碰到也不会被轻易踢碎。
瓷器造型所反映出来的是不同朝代人们的宗教信仰,人民的审美和生活习惯。元青花瓷的特点是胎质厚重,造型多是大罐、大瓶、大碗等,这些大器件饱满,厚重,气势非凡,在元朝以前很少见,具有很鲜明的元朝特征。这可能与皇宫贵族们骄奢淫逸,大吃大喝的生活习惯有关。另外,元朝人还注重对青花原料,瓷坯的引进,根据社会背景,对青花瓷的形状和纹饰等进行调整创新,使其符合蒙古族和汉族的审美需求。
可以说,元青花之所以能在唐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得益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二者的融合贯通。公元12至13世纪,蒙古军多次西征,在频繁的军事活动中,他们带来了新的手工业技术和充满了伊斯兰风格的艺术。为了供应出口,出现了典型的器物,如大碗、大盘都是适合伊斯兰地区的饮食习惯的。
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生活习俗与定居民族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日用器具方面也体现出来。他们在毡毯上席地而坐及饮食的方式使他们对于便于携带的器具和金银制品有特殊的感情。这些日常生活养成的习惯,是元青花大罐、大盘、高足杯、扁壶等器型产生的依据。
可以说,元青花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蒙古文化三者的结晶。它把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有效结合,利用中国传统优秀的制瓷技术,用伊斯兰文化鲜艳的蓝色,改变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趣味,这一文化结合空前绝后。
国宝传奇元青花背后的历史吗?
可以说,元青花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蒙古文化三者的结晶。它把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有效结合,利用中国传统优秀的制瓷技术,用伊斯兰文化鲜艳的蓝色,改变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趣味,这一文化结合空前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