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内部化学和机械活动,人体本质上是一个必须将热量散发到环境中的热发生器,否则热量将积聚在体内,导致严重的不适感。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只能从较热的物体流向较冷的物体。所以,我们的人体散失热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在身体与环境之间存在温差。如果我们环境的温度升至36°C,我们开始散失热量的速度要慢得多。当周围环境与人体温相似时,大量热量无法散发,从而导致了我们的热感。
人体的工作机制会保持一个稳定的温度。温度不仅是我们新陈代谢的产物,还可以确保最佳的酶活性,维持我们的内脏运作,甚至防止各种真菌生长。为了防止过热,我们的身体会激活其保护性冷却机制。例如,增加靠近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会增强从血液到空气的热传递,这也是我们感到发烫时脸甚至整个身体会变红的原因。
当我们浸入高达30℃的水中时,它似乎比同等温度的空气要冷得多。同样,这也是物理学的第二个热力学定律的原理。在温暖的夏天,当空气温度升高时,我们的汗腺开始产生汗液,随后在皮肤表面蒸发。通过这个过程,皮肤会冷却下来,这反过来又会增加我们皮肤和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差。更不用说阳光直射,它的红外线不仅可以加热我们的衣服,还可以使我们的皮肤感到灼热。
然而,如果我们在与空气温度相近的水中游泳,它感觉起来就没那么暖和了。原因是水的一种特殊性质,叫做热容量。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根据定义,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相当多的热量来将它的温度提高一定程度,所以此时我们向水中传递的热量更多而感到凉爽。此外,在水中的传热比空气快得多,这意味着我们的皮肤会很快冷却到和水一样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