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是两军肉搏,那战至酣处要如何区分敌我?总不可能像李逵一样不分敌我全都一概杀死吧!)
咱们现代战争讲究信息化和科技化,首先从出动空军对地方进行“手术”一般的打击,再由陆军队伍出马从容消灭敌人,像古代那种人山人海的肉搏战现在估计只能出现在小混混们打群架或者是电视剧中了,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是战事胶着,双方全挤在一起了,古人们要怎么区别谁是敌人,谁是战友呢?总不可能像李逵一样,打仗就图个开心快活,战场上看谁不爽就一斧子抡过去吧?
当然不可能,古人们通过这几个特点进行区分。
方向
(方向是最重要的一点,拿着武器迎面而来的肯定是敌人,别管这么多照揍就是)
首先当然是方向,两军对阵,冲过来的肯定就是敌人,总不可能是战友吧?当然也有战场上胆小的想往回溜,但首先不说您这后背直接就让给对方砍,这大后方拿着明晃晃大刀的督战队可正虎视眈眈的等着你呢,所以在打仗前将士们往往会灌输这种思想“打仗只有努力向前才有活路,后退逃跑只是死路一条!”真要打起来,蒙着头就往前冲吧,对面的肯定是敌人!
旗帜
(鸣金收兵、击鼓进军同样是区分敌我的重要方式,将士们根据指令采取相应行动来区分敌人或战友)
旗帜、鼓、锣等通讯工具同样也非常重要,“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就是主将给士兵们发布的指令,听从命令行动当然不会出乱子。
(帅旗在战场上十分醒目,所以同样起着指示的作用)
而写有自家主帅名字的帅旗或将旗也同样有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在古代战场,帅旗代表着大本营安全,主帅稳如泰山,而将旗在某种情况下就代表着进攻方向,大家团结在将旗旁边进行战斗,只要旗帜不倒就说明该军队首脑仍在,如果是大旗一倒,要么说明将领战死,要么说明大势已去,主将先找借口溜走,总之旗帜与士兵的士气息息相关,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大旗倒后士兵们一哄而散,大家撒丫子逃跑的场景,在历史上这类情况也并不少见,比如说朱棣靖难时的白河沟之战,眼看朱棣就要吃败仗了,这时候老天帮忙“会旋风起,折大将旞,南军相视而动。”李景隆的帅旗稀里糊涂被旋风吹断,这下可不得了,正完全占据上风的士兵军心大乱,朱棣稀里糊涂的赢了这场战斗。
装备
(唐代明光铠,这属于中高层将领才能享受到的铠甲)
这一点大家肯定也不陌生,咱们看《三国演义》电视剧,魏蜀吴三国的士兵装备就各不相同(魏国尚黑,吴国穿绿,蜀国身黄),而从中国不同朝代来说,不同国家,不同朝代的正规军装备也各异,但相同的是朝廷肯定会对其尺寸、样式做严格要求,装备统一由国家作坊进行制造。比如说《唐六典》就有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铠甲,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乌锤、细鳞是铁甲,供军队的高级将领享用,而普通士兵则是能穿皮甲或者是木甲了。
(北宋士兵装束,在与外族交战和镇压农民起义时,装束同样起着区分敌我的作用)
宋代士兵除了头戴斗笠,身着铁甲之外,还会在外面再套上战袍或者是短身绣衫(高级将领所批战袍比较精美,所以也被称为“衷甲”,而普通士兵则简单套一件绣衫即可);而明代士兵则多穿“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的鸳鸯战袄,但不管如何,国家对盔甲器械监管甚严,所以一般的老百姓是没条件接触,所以在战场上,根据这些装备和穿戴不同,同样可以区分敌人还是友军。
(农民们没有资本去统一打造装备,所以一般采用简单好区分的方式,如头巾、纹眉等)
那这些是有统一制式,如果不能做到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又该怎么办呢?那可能会通过一些特殊的识别(一般是奇装异服)标记来进行区分,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黄巾军是在头上绑上红布或黄布,这在战场上就比较显眼,或者像赤眉军那样把眉毛染红,这样也比较好区分。不过说句实话,对于正规军们来说,拿着锄头菜刀,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起义军们好像也不怎么需要区分......所以红巾、黄巾,更多的是一种宗教信仰,倒不是为了在战场上区分敌我。
那万一要是两支队伍装备都极为类似,或者是已经陷入了肉搏,凭借防线也不好使了要怎么区分呢?
(然而真正训练有素的强军则不需要刻意去区分敌我,只需要听从长官指令操作即可)
到了这一步也就只能看队伍的训练成果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应当是主帅通过金鼓、旗帜发号施令,而将士们如臂使指听从指挥,根据鼓声、喇叭声进军或后退,戚继光就在《纪效新书》中说:“凡你们的耳,只听金鼓,眼只看旗帜,夜看高招双灯,如某色旗竖起点动,便是某营兵收拾,听候号头行营出战。不许听人口说的言语擅起擅动;若旗帜金鼓不动,就是主将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就是天神来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只是一味看旗鼓号令。兵看各营把总的,把总看中军的。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金鸣不止,也要依令退回。肯是这等,大家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有何贼不可杀,何功不可立?
”
(戚家军鸳鸯阵)
(戚家军讲究配合,由数人组成战斗小队,真正做到了即使数千数万人也形同一体)
在戚继光看来在战场也也不用考虑这么多,经过充分训练的将士会在把总、中军的带领下听从指挥进行战斗,而不是到了战场上就四散厮杀,如同没头的苍蝇东砍一刀西捅一枪,那是混混打群架,要真在战场上这么来,就算是李逵也得小命玩完!
除此以外戚继光还发明了“鸳鸯阵”等战阵,十几名将士各持长枪、狼筅、标枪和腰刀等,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于是呈现在敌人面前的是一个严丝合缝的“杀人机器”,在它面前所有的个人勇武全都白搭,人家能远了能投标枪,3米长的长枪直接就捅了过来,到跟前就是腰刀、大刀招呼,所以戚家军在战场上不需要区分啥敌我,跟随命令走两步,哪一方是正规军,哪一方是游兵散勇都一目了然,我相信古代的那些有名军队也一定像戚家军那样令行禁止,军容整齐,在战场上只要看纪律表现就能区分谁是战友,谁是敌人。
(当然,大多数战斗没这么多讲究,就是拿着武器向前冲,一直到把对方冲垮为止)
但戚家军这种强军毕竟是少数,所以在古代要真遇上肉搏了,就只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双方硬着头皮交战,这时候就算是局势混乱,杀的不管是敌人还是战友也只能坚持下去,只有杀到一方彻底坚持不住朝着自家大本营撤退才算结束。所以这也是游牧民族这么能打的原因,人家也没啥纪律,也不需要怎么操练,在战场上只要向前冲,只要拦住自己脚步的一定是敌人!
(与中国不同,日本采取的方式简单粗暴,图上足轻所背的旗子名为指物,战场上通过此物区分敌我)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就简单粗暴多了,人家直接剑走偏锋,在足轻、武士们参战士兵的背后插个白旗子,旗上描绘有各大名、武士特定的家纹,两军交战时便一目了然,虽然对战斗状态会有所影响,但好处的简单省事儿。
(战国三杰:织田、丰臣和德川家纹)
何谓家纹?这其实是日本公卿、武士家族的一种标志,比如说日本天皇的家纹就是十六瓣的菊花(所以我们也称呼日本天皇为菊花王朝,可见家纹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某个家族),喜爱玩日本战国题材游戏的朋友们也对家纹不陌生,比如说织田家的家纹是樱花,明智家的家纹是桔梗花,羽柴家的家纹是“五三の桐纹”等等,家纹最早见于日本的公卿,比如包办了日本关白职位的五摄家:近卫、九条、二条、一条、鹰司五族,为了夸耀家族门第,显示自家与他人不同,于是各自选择了固定的家纹图案。
(源平之战后,武家家纹被大名们迅速采用,他们纷纷选择独特的图案作为本家的家纹)
而家纹很快也从政坛转移到了战场上,平安时代末期爆发的“源平合战”中,对阵双方的军队、服装和旗帜的颜色就有所不同,源氏皆为白旗,而平氏皆为赤旗,麾下的武士们也根据旗帜的不同判定敌我。而源氏获取胜利后规定白旗为源氏嫡系子孙所特有(也就是其他武士家族在战斗中没有资格使用白旗,那具体是用蓝旗还是绿旗您就自己费脑筋去想吧),但这一时期日本已经涌现了不少武士家族,如果仅靠着旗帜的颜色进行区分,不但颜色的数量种类不够而且也很容易造成混淆,武士家纹便应运而生。
在源氏征讨日本的陆奥地区时,出身源氏本家的佐竹隆义前来助战,也不知是这哥们性格太虎还是来的匆忙未做准备,这家伙所用战旗竟然是源氏嫡流才能使用得白旗,这就让源氏首领源赖朝十分不爽,但又不好打击人家的积极性,于是把军扇赐给他,让他把这扇子绘在战旗上当做自家的象征(这种战旗在日本又被称为“指物”)
(电影《影子武士》,足轻们背后都有象征着武田家的指物,上面就有武田菱家纹)
于是日本的武士大名们纷纷效仿并给自家选定家纹,由于日本小国林立(弹丸之地有着66个国家,各大大名手下的家老、武将们在合战时也需要区分)家纹在战场上就起了很好的区分作用,这对于参战的足轻和农民们也是个好事,毕竟在背后插根白布画上家纹这种方法简便快捷,花费甚少,于是从镰仓时代后,日本的战场上便盛行起了通过指物来区分敌我。
(除了在战场上,大名们还将家纹绣在了随身衣物、建筑和各种日用品上)
发展到后来大名们不但在营帐、武器、马车和铠甲绘上家纹,就连住所、衣物、茶杯上都日常用品也不放过,这就起到了双方一见面,不用说话只看对方家纹就知道出身何方的作用。
(母衣众,在战场上负责传递消息,发布命令,所以装束十分特殊)
当然了,除了“指物”外,战场上根据兵种的重要性不同其服侍也有所不同,比如说武田信玄的传令兵背后的指物上就绘有“红底蜈蚣”,德川家康的传令兵背后绘有“五”字等。大名们的亲卫队装束也非常拉风,比如说信长手下有赤母衣众和黑母衣众等,所谓“母衣”其实就是用竹子编成一个大球,再套上不同颜色的布料,在士兵策马狂奔时背后的母衣变回被风撑起来,非常拉风,而这些母衣众们承担的任务是在爆发合战时到各武将处传达主将的命令,所以在战场时看到颜色鲜艳灿烂的骑士时,很可能就是自家主将派来发令的(但不得不说,母衣众们穿着如此独特,也让他们成了在战场上的靶子,毕竟有名的武士才有资格担任母衣众)。
(武田信玄的孙子四如军旗,它代表着本阵安泰)
除此以外,各大名也有特殊意义的军旗,不同的旗帜则代表不一样的意义,武田信玄有著名的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军旗,只要军旗竖起,武田将士们就知道主公稳坐后方,各个奋勇杀敌;
(上杉谦信的乱龙旗,上杉家的将士们看到这面旗帜后就开始全军冲锋)
而与之相对的“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则以“毗”字为军旗(谦信自认为是战神毗沙门天转世),平时本阵竖立“毗”字军旗,而到了紧要关头时则竖起乱龙旗,这代表号令将士们全军突击,谦信将亲自率领将士们冲锋在前,这时候也别管什么敌我了,直接向前进攻就完了!
古代两军在战场上肉搏的时候,如何才能分辨出敌我?
那可能会通过一些特殊的识别(一般是奇装异服)标记来进行区分,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黄巾军是在头上绑上红布或黄布,这在战场上就比较显眼,或者像赤眉军那样把眉毛染红,这样也比较好区分。不过说句实话,对于正规军们来说,拿着锄头菜刀,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起义军们好像也不怎么需要区分...所以红巾、黄巾,更多...
古代打仗都是近战肉搏 古人是怎么分清敌我的
他们对下级士兵有指挥权,士兵会看军旗来进行攻击,这时候近身肉搏的士兵,能够通过对方的变动来识别谁是敌人。特别是在敌人败退或者鸣金收兵的时候,判断敌人根本不用军旗或者服装,直接看他们的神情是否慌乱就能识别出来。然而,即使识别军旗,有时候也不一定有效果,因为很多当兵的并不认识多少字。特别是...
古代战争中如何分清敌我?
如果进入到肉搏战,此时区分敌我的关键就在于阵型了,这个时候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力基本等于零,只能依靠之前的排兵布阵保证自己的军队面向敌军,在混战中尽量保持队形,如果阵型被击破,那么等待军队的只能是溃退,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军队平均减员30%就会崩溃的原因之一。像是后金这种几乎没有阵型的军队,在减员10...
古代打仗都是近战肉搏的,他们是如何分清敌我的呢?
一般都是看衣服或者说早身上做一些特殊的标志,方便两方人马辨别敌我。在战争的时候,每个军队都会在战场上竖起自己这一国家的军旗,这样不仅能分辨敌我方向,也能增加自信。但是在战争的时候,一般军旗都会在战乱中倒了,所以不一定能顾及到军旗。即使是使用了各种措施,最后很有可能都会误伤,所以并没有什...
古代战争中如何分清敌我
8. 通过抹额的颜色、队伍的旗帜和口令相结合,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敌我。9. 在肉搏战中,区分敌我的关键在于阵型。如果阵型被击破,军队可能会溃退。10. 一些军队如后金没有严格的阵型,因此在战损较小的情况下就可能崩溃。11. 戚继光的戚家军通过严格的军法和多种信号手段来保证队形,有效区分敌我,但...
古代战争中,双方肉搏时如何分清敌我
古代双方会在阵前插上一面军旗,上面写上将军的姓。同时这面军旗也代表着战士们的士气,如果军旗一倒,那么战士们的士气也会变得低迷。那么如果是处于混战,该怎么区分呢?一般会在面部上面做一些容易区分的记号,例如将眉毛剃掉一边,或者是在脸上划一些标志。
古代打仗都是近战肉搏的,他们是如何分清敌我的呢?
虽然近身肉搏会导致士兵敌我不分,但是其实军队为了预防这些事情发生,早就想好了办法,首先就是服装方面,不同阵营的士兵穿着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一般士兵会穿上带有独特标志的衣服,而为了防止打斗中看不到自己人,士兵们会穿着用上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比如头上的头盔,身上的铠甲或者是头巾的颜色。其次...
古代战争中如何分清敌我
01、在古代战争中,区分敌我主要依靠军服、武器装备、军旗、口令、阵型和头巾等标识。02、军旗是敌我识别的重要标志,根据军法,旗帜倒塌意味着全队失败。然而,在激烈战斗中,旗帜可能被焚毁或丢失,使得识别友军变得困难。03、士兵可通过敌我盔缨和铠甲样式来辨别对方。在中国古代,由于财政限制,并非所有士兵...
古代两军大战乱作一团,士兵们如何分清敌友?古人的计谋实在是高_百度...
一般来说,古代两军开战之前会先行列队,虽然刚开始的时候队伍十分整齐向着对方冲去。但是打到后面,大都进入贴身肉搏混战。在很多有大战剧情的电影中,都有表现这种场景。不过在影视剧中混战,双方通常在服饰上就已经敌我分明,而且由于剧情需要,也只会表现一两个最多几个主要角色的战斗。 但在真正的...
古代作战士兵这么多,他们是如何分清敌军和友军的?
在古代两军交战前,会进行列队,但随着战斗的激烈化,士兵们会陷入混战。在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中,可以见到这种场景。古代士兵如何区分敌友?统治者为此想出了多种方法。最常见的是通过铠甲和武器装备的不同来区分。例如,秦汉军队与匈奴的装备和服装有明显区别,战场上的辨识度很高。然而,并非所有战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