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锋小说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什么是先锋小说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弗?奥尼斯1934年编纂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一书。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查尔斯?奥尔生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使之影响日广。此时的后现代主义概念,仅仅表现为文学中隐含的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反拔,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60年代,美国批评界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一场影响深广的大讨论。70—80年代利奥塔德与哈贝马斯之争,把这场源于北美批评界的讨论争鸣,提高到哲学、美学和文化批评高度,哈桑极力对后现代主义内涵本质及外延特征等进行“概括性”阐述。80年代中期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先后筹办三次国际研讨会,正式将其作为一个前沿理论课题研究,使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鸣达到高潮。从此,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家喻户晓、广为运用的一个文化术语,在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领域被广泛使用。一方面它包含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发展,并走向极端倾向,具有荒诞、垮掉、彻底颓废之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先锋的”、“最新的”和现代化含义,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人文语境和文化倾向。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理论是20世纪50—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未来派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人类社会已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以科学知识、信息技术为主导,其特征是生产事务的信息化、电脑化和自动化、知识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在后工业社会中,一切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评判、审美标准等都将被抛弃,一切传统的阶级社会分析的理论方法都已经过时,社会阶层将以知识和教育为准则重新分化组合。一个全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被西方社会普遍接受。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人文学科、理论主张统称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学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核心和主体。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即电子技术时代。科学技术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科学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了神圣性、神秘性和历史性。知识和教育、科学和信息成了后工业社会的中心。另一方面,50年代以后,世界大战的危机重重,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热核战争的阴影笼罩,东西方冷战和贸易大战持续不断,西方人由恐惧绝望的悲观主义,转向吸毒、斗殴、性解放,摇滚乐的激进主义,企求在疯狂的宣泄中解脱自我。人们放弃了偏执的信仰和绝对的社会目标,不愿再承担政治家、哲学家的重任,形成了多元的生活准则。价值的变异,自由的变态,各种解放运动的风行,全球范围的分裂和派系倾轧,恐怖主义肆意器张,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盛行,构成了一幅没有权威,丧失中心,处于分解状态的世界图景。社会心理的随意性和多样性,成为了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极大地影响着后现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等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艺术审美范围被无限扩大,街头文化、俗文学、地下文化、广告语、消费常识、生活指南等,经过精心包装,都登上了文学艺术神圣殿堂。文化被“技术化”、“工业化”之后,原来由文学家、艺术家个人创造的文化精品,现在大量地被电子计算机设计、生产出来。尤其是电脑流行,录音、录像、激光盘的大量复制生产,文学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成为人人可以任意享用的日常消费和商品。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识,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反美学”、“反艺术”倾向。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尽管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从作家们的理论主张及创作实践中,从对他们作品的审美观照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整体上的一些艺术特征。

  在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上,后现代主义不再试图去表现对世界的认识,既不像现实主义那样冷静地观察批判外部世界,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的去痛苦地感悟内心自我。它注重展示主体生存状况,认为世界是荒谬无序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对事物的本来因素,对社会,对客体,对人只作展示,不作评价,不强加预先设定的意义,其审美价值与内涵让读者去思索归纳。不仅不相信外在物质或历史的世界,也不再相信人的智性或想象的内在世界。从认识论走向了本体论,进而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后现代主义作家不再追求文学的终极价值,把一切崇高的信念、理想都看作是短暂的话语的产物。把严肃性当作一种拙劣模仿、故作深沉而加以抛弃。面对混乱的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异化,他们不再严肃认真地去思考社会、历史、人生、道德等问题,不再竭力去认识和阐述世界,不再承担文学艺术家崇高神圣的社会职责与历史使命。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方面表现出文学与哲学融为一体,具有精深的哲理性。另一方面大量再现幻觉、暴力、颓废、死亡内容,展示人生的荒诞痛苦。那种附庸风雅,严肃庄重,精英意识荡然无存。作品充满了颓废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绝望情绪。

  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自我表白的话语欲望,打破以人为中心讲述完整的故事。人的历史与历史的人,人的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等被支离破碎的感觉代替。从人性异化发展到虚无,人成了社会的局外人。对人生命运、未来理想的追求变得幼稚可笑、毫无意义。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活着,尽可能强烈地感受到反叛和自由,没有责任心,没有罪恶感,没有同情,没有希冀,没有前途。主人公明确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他们随波逐流,嘲弄自己。人物不再思考“生存与毁灭”,价值与意义,从痛苦自下而上到自由选择,从与其为正义尊严自杀到不如苟且偷生,他们不再表现出对主体和个性失落的叹息、悲哀和留恋。从人性的异化衰落,进而变成了“虫”和“物”。人物表现出扭曲变形,常常以自我戏拟形式出现,反讽和认同荒谬的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了自嘲、沉默、颓废、反英雄特征。文学的主体已经消失,人不再有主体意识可言,。科学替代了理性,成为一种无形的、无所不在的绝对力量,规定和统治了人。人成了科学大符号系统,即社会秩序的奴隶和牺牲品,人时时处处置于“秩序”的控制下,任何一种越轨和反抗,都将导致个人毁灭性的悲剧。人物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人生成了一场悲剧性的闹剧。人丧失了智性情感,不再高雅伟岸,温柔美丽,而变得猥琐渺小,华稽可笑。

  在作品的情节内容上,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特征。以纯粹的虚构、特定的境遇取代了传统文学围绕人物关系、人物命运展开情节,也取代了主人公与他人及自身发生的种种冲突。把人物从缺乏意义而又无法忍受的现实中拉开,出现了一个充满噩梦与幻想的毫无意义而野蛮的世界,停滞和重复取代了动态和变化,作为虚构的“体验场”的情景,取代了现实生活与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怀疑乃至否定文学的价值与本体,提倡“零度写作”,即内容消失,转向中立,把世界看成是不值一提的“碎片”,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主张元小说创作,不断地显示作品为虚构小说,写作转向了本体展示,对写作的欺骗性进行揭露。在展示虚构的同时,发掘“叙事的固有价值”。使文学成为了玩弄读者、玩弄现实、玩弄文学规则的游戏,以此表现对生活现实的反抗,从而保持最充分的自由度。另外,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要表现世界的混乱性,人生的悲剧性,只要表现生活的荒诞性即可。在作品中表现为各种成分相互分解、颠倒,内容重复,人物怪异,情节发展扑朔迷离,荒诞不经,不受因果关系制约,内容前后矛盾,残缺不全,没有一致的终极意义可以寻求。

  后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亚文学倾向。“纯文学”、“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学、通俗文学、乡土文学等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它们之间已不再有明确绝对的分野。后现代主义文学更多地从科幻小说、西部小说、通俗小说以及一些被看成亚文学的体裁作品中汲取养料,出现了诸如元小说,超级小说、超小说、寓言小说,新新小说、“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色情小说,西部小说,流行文学等形形色色的文学样式。有的甚至以大众化的,诸如贺卡祝词、明信片、流行歌词、影视文学、广告等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在艺术手法上,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作家追求写作(文本)快乐的艺术态度。作品内容被形式所替代,即被文体的语词、句法、反讽性修辞效果所替代。叙事中心、整体性、统一性被非中心、局部性、偶发性、非连续性的叙事游戏所取代。写作态度、生存态度与文本制作形式趋于同步,通过极度的嘲弄,想象性地把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而写作与阅读在其中获得瞬间的快感。文学观念首先是作为创作主体自身快乐的一种游戏意识形式而出现的。在文本制作中,突出过程、行为、事件、语象、上下文、形式技巧等,反对解释作品。罗伯-格里耶说:“读者只须观察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事物、动作、言语和结局,毋须寻找超出或少于他原有生活和死亡中的意义。”强调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只是为享受创作或阅读的愉悦,是一种表演操作和体验过程。后现代主义作品注重表达的是“叙述话语”本身。话语和语言结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传达基础,表现出无选择性、无中心意义、无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作品中出现了冗长曲折的句子,语无伦次的语词、对话独白、重复、罗列。大量运用蒙太奇手法拼贴画法和意识流手法。洛奇把后现代主义创作中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无选择性的表现方法,归纳为6条原则:即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冲突悖离)、变更(对同一文本中叙述的事,可以更换不同的可能性,变更内容、情节、断裂作品叙述前后丧失必然性,没有因果关系)、随意(文本的随意组合,如可以任意拆装组合的“活页小说”等)、过度(有意识过度夸张性地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短路(情节内容在发展进程中突然中断,让读者参与对文本的阐释、解析与再创作)。其作品总体上体现出反讽嘲弄,黑色幽默的美学效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7-29
先锋小说是古代批判封建社会的小说 现代主义文学是在当今社会一些诗歌为题材的小说,比较开放

什么是先锋小说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弗?奥尼斯1934年编纂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

什么是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先锋小说属于纯文学之一种,因此,先锋也必须建立在纯文学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先锋性,小说必须首先具备纯的品质。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

什么叫“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 先锋小说 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

后现代主义与先锋主义艺术和文学有什么区别?
先锋小说: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股小说潮流,其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文本特征上的叙述游戏,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

什么叫"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对先锋小说的叫法很混乱,有叫“新潮小说”的、“探索小说”的、“实验小说”的、“现代派”的,“先锋小说”也是一个很不严格的叫法。

先锋小说是什么.怎么淡出历史舞台
先锋小说是吸纳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趋向于人本主义描写,追求人格平等。马原,莫言 ,余华是其代表人物。八十年代淡出历史舞台。原因有:一空间缩小,失去了自身的探索动力和...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先锋派文学 何为“先锋”?其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

什么是“先锋文学”?
先锋小说是在荒诞、悲观的基础之上表现出一种非象征化的特点。学者赵一凡在《西方文论讲稿》中也阐释道:“批评界的责任便是要界定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同时说明其形式差异。而这方面最大的差异,莫过后现代文艺的反叙事、反表征。”所以,先锋文学是带有一定后现代主义特质的。

什么是先锋小说
在先锋文学作为一种思潮已经过去的情况下,我们回头来看80年代中期先锋文学的出现,就会发现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这并不是一件十分突兀的事情。文革后的中国文化界引进了数量相当多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西方现代的哲学、艺术与社会思潮亦相伴而来。以文学领域来说,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

什么是拟现代派小说
先锋小说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一种小说。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