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训诂和训诂学?

如题所述

训诂,为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扩展资料

训诂研究方法有:

1、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2、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3、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4、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5、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6、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训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  【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  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  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  〔一〕、说义的术语:  ⑴“犹”  ⑵“之言”(凡说“之言”的,音义一定相通)  ⑶“貌”(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⑷属、别。(凡说“属”或“别”的,是明其类别。  ⑸辞。(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辞”或“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  ⑵读若  《说文》云:“宄,奸也。读若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  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泮〔pan四声〕:a:散,解;b:通“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凡有“字误”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作”“当为”:  ⑴字误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处:不使用。)  ⑵声误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Ⅱ【“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内容是:语义。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  三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  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如《毛诗传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进行解释的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详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440036.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10802.htm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25
训诂学是主要从词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的对象是词义系统,首要任务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14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