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弊端

金融会计有哪些主要的弊端?请详细说明。
我指的是职业上的弊端和改进措施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若干弊端思考

  一、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总体概述
  2001年财政部颁布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运用“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对资产和负债重新进行定义,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范围。新制度给予企业会计人员较多的职业判断权,更加注重会计核算的全面谨慎性和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性,对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企业会计披露的透明度,起到了推动作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大部分规定和内容是同国际惯例相吻合的,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银行业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和协调,并对实现金融企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信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认可程度迈出了一大步。但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仍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

  二、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若干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与“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核算口径不协调。

  “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会计核算分类方式,由财政部制定并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同时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划分“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采用期限标准,规定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作为非应计贷款,其他为应计贷款。以时间作为贷款的划分标准,虽然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存在会计披露方面的缺陷。因贷款的质量与贷款是否逾期、逾期天数没有必然联系。

  与上述划分标准不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采用五级分类标准。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于2002年在我国银行业全面施行,贷款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根据《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规定,金融企业要根据资产的损失程度,提取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其中专项准备金的提取比率要按照每笔贷款五级分类的结果确定,并逐笔提取。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与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入的核算同时使用了两种划分标准,资产相关的支出与收入难以进行匹配,使得管理层和投资者难以对会计报表上相关资产的盈利能力进行有效分析。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外部投资者也难以取得贷款风险管理相关信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要求披露的与贷款相关的说明和数据有限,仅包括以下内容:贷款的种类和范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范围和方法;按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披露贷款的期初数、期末数;分别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披露贷款损失准备的期初、本期计提、本期转回、本期核销、期末数。对于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和非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未要求披露,投资者无法通过会计报告了解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贷款计息方法不同引致的资产质量信息不一致。

  从非应计贷款的定义可以看出,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则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应予以冲销。而利息逾期时间的确定直接受利息的结计方式影响。利息的结计方式有到期一次性结息和定期(按月、按季、按年等)结息等方式,而目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贷款结息方式不作统一规定,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不同的贷款结息方式。其结果是同样的贷款企业在采取不同结息方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贷款的会计信息披露会发生差异,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甲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采用利随本清方式,贷款到期时才结计利息;乙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采用按月结息方式,在贷款发放第一个月后就结计利息,如果90天后未归还该笔利息,贷款转入非应计贷款科目核算,而此时甲银行的贷款尚在应计贷款科目核算。

  (三)短期债券投资相关损益确认上运用两种标准。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可见短期债券投资利息不必按权责发生制按期计算确认,而用于投资的资金利息支出按权责发生制计入营业支出,造成银行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此外,制度又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这样,减值准备的按期计提与短期债券投资利息确认的现金收付实现制形成了制度反差,在同一制度中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确认标准。

  (四)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规定以及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间划转规定的不明晰留给企业过大的选择空间。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但由于规定上的漏洞,反而给企业更大的数据操纵空间。

  1.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规定不清。

  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在采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按照上述规定,企业在计提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通过不同计提方法间的转换,企业可以对自身的利润进行一定的调节。

  2.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间划转规定不明晰

  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改变投资目的,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应按短期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投资新的投资成本。拟处置的长期投资不调整至短期投资,待处置时按处置长期投资进行会计处理”。这将给金融企业留下过大的利润调节空间。

  首先,按制度对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定义,投资目的改变应当是指准备持有时间改变,即持有时间由准备不超过1年(含1年)改为超过1年,而“准备”这一主观意愿在实务中难以加以明确判定。

  其次,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后,准备的计提由期末时按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改为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按制度规定,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可见,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条件是在期末时只要市价低于成本,就应当按低于部分计提准备,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则要严格得多,企业通过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原来需要定期计提的准备支出现在可以少提甚至不提。

  (五)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未予明确。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发展迅猛,品种繁多,结构复杂,会计处理难度较大,具有收益不确定性、高杠杆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在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于外汇合约、利率期货、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应说明其计价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制度未作统一规定,也未列举可选的计价方法,金融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和披露上缺乏统一标准和尺度。

  目前,国内金融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一般都按照合同未交割金额在表外列示,如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年度报告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以合同金额作表外核算,本行待交易合约到期交割时确认损益”。但衍生金融工具从交易到交割期间,其价值会直接受利率、汇率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持有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巨额亏损。民生银行2004年年度报
  告中披露:“根据国内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交割金额在表外列示,相关的损益在衍生金融工具到期交割时在利润表中确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内计量,以确认未实现损益,调减了公司本年度境外报表净利润”。根据报告披露,如果对衍生金融工具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民生银行2004年度境外报表净利润应调减11,511万元。

  (六)会计职业判断的适度运用问题。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会计理论指导下,在会计准则、制度提供的会计政策范围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原则、处理方法、处理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在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许多会计核算政策的选择权下放给了企业,给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体现在会计原则的选择、同一经济事项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估计等方面,主要包括: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判断、对交易或事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选用、所得税核算方法的选择、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的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及或有事项的处理等方面。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宽泛的会计职业判断空间很可能造成新的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改革的初衷相背,甚至可能被不法企业所利用,成为新的“盈余操纵”手段。

  同时,会计职业判断将会出现因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会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的结果不尽相同的现象,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变数,使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面临挑战。

  三、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增加披露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

  解决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与“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核算口径不协调问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改变当前的“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会计核算分类方式,按五级分类的要求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设置贷款科目,可以消除“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划分采用期限标准的弊端。但考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目前按五级分类的要求设置贷款科目尚不现实,因为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定期进行,五级分类的结果变动频繁,当前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难以实现及时联动。因此,建议采用另一种途径,即结合期限标准和五级分类标准确定非应计贷款,对于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以及贷款本金或利息虽未逾期90天但难以收回的贷款均作为非应计贷款,同时增加信息披露,要求银行在财务报告中增加披露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的金额及对本期收入的影响数和本期非应计贷款收回的金额及对当期收入的影响数。从长远发展看,贷款会计核算上与五级分类管理相统一是未来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趋势。

  (二)在报表附注中增加披露贷款计息方法。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采取不同贷款结息方式,其会计信息披露会产生差异,因此有必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增加披露各种计息方法下的贷款种类、贷款日平均余额和贷款期限等补充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报表相关数据。

  (三)对短期债券投资按期计提投资收益,明确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口径,严格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间的划转。

  关于短期债券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应该结合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并运用重要性原则加以确定。我国债券市场较不发达,市场上的债券品种也较为有限,财政部长期债、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主要债券品种,银行因其流动性需要主要偏好短期债券投资,如果按制度规定于实际收到债券利息或转让时才确定收入,在收支不匹配的同时,必然造成收入的波动。因此,对于主要由持有时间的长短决定投资收益的短期债券投资应考虑按权责发生制计提投资收益。

  关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应制定采用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的具体情况,明确计提方法的运用前提。从如实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角度看,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可以从整体上反映短期投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最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短期投资的整体价值。而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所提准备金额将高于按投资总体或投资类别计提的金额,最符合稳健性原则。本人认为,跌价准备的计提目的在于揭示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是较优选择,同时,基于重要性原则,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仍可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关于短期投资减值准备与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建议将有市价的长期债券投资的减值准备计提与短期债券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相统一,即在期末时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按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

  (四)逐步扩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提高金融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及今年2月15日发布的拟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套期保值》等39项会计准则克服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未对衍生金融工具计价方法作出统一规定弊端,要求商业银行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从而有利于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上述规定和准则目前仍限于在已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实施,因此没有完全解决金融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反映和披露上缺乏统一标准和尺度的问题,为提高金融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建议创造条件,逐步在所有金融企业之间实施上述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规定。

  (五)会计职业判断运用问题的思考。

  1.制定和完善金融企业具体准则。

  近年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陆续颁布具体会计准则十几项,但这些改革主要针对工商企业,针对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的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应当尽快建立银行业会计准则体系,减少当前制度中过多的判断和选择。事实上,主张会计处理允许有大量的估计和专业判断的“会计艺术论”曾经在西方国家流行,但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警觉,美国会计学会2001年年会曾批评国际会计准则“因允许太多选择而信誉不好”。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2002年7月26日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对现行的公司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以加强监管,值得我们借鉴。

  2.将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职业判断不同影响银行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从而影响到银行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反映,最终影响到银行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有关的、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均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

  3.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整体水平。

  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在许多方面必须依靠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人员必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25
是合理避税 举个简单的例子 : 你知道三角债么? A--B--C 各自欠1W元 你要是做账怎么做? 是不是要有应收应付? 是不是? 这样你的报表中1W元 就必然存在, 但是我们换个思路 加入我给他们其中1个1W元, 那么A--b-C之间就不存在了负债关系 你明白么? 这样这1W元就不必显示在报表中,减少了1W 明白了吧?
第2个回答  2009-09-24
公司利润和职业道德的相互冲突吧
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这个方面的意思?其实不太明白你题目的意思,。。。。

会计职业有什么弊端
会计职业的弊端 一、工作压力与高强度工作 会计职业常常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特别是在企业年终审计、税务申报等高峰期,工作量急剧增加,需要加班处理大量财务数据。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可能导致会计人员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职业倦怠。二、法规与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 会计行业受法规和政策的影响非常大。随...

浅析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几种弊端
一、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过程中常见弊端的现状及原因(一)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弊端之一,也是会计舞弊行为形成的事实结果。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成为妨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经济工作的秩序,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由于会计信息...

会计年度是什么意思
会计年度的弊端有工作堆积、不利于资本市场发展、不利于跨国公司的会计处理以及不利于会计核算与报告。①工作堆积:我国把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导致每年12月份和1月份各项工作堆积 ,工作过于集中给相关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②不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由于我国实行统一的会计年度,所以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只能选择...

传统会计行业本身存在的弊端有哪些?
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不及时。传统会计下,受会计期间假设以及核算手段的限制,财会部门信息实时反馈能力不强,计划的执行情况,投资的获利情况等信息,一般要到会计期末才能从账上反映出来,而传递到用户手中更是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可能在它发布之前早已失...

统一会计年度的弊端
统一会计年度的弊端在于:1、统一会计年度使企业年底各项工作堆积,导致会计工作的分配极不均衡。既给各部门的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带来了无形且巨大的工作压力,也影响了会计工作的质量;2、统一会计年度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容易造成我国证券市场每到年底就会出现的“资金结算问题”,导致资金抽逃严重。同...

会计集中核算带来的弊端有哪些
往来的款项不能及时清理。由于核算中心人员对各核算单位的了解情况较少,再加上部分核算单位不能及时与核算中心沟通,有的往来款项挂了一年又一年变成了呆账死账,最终予以核销,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会计核算中心对各核算单位的实务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理盘点,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会计核算中心只有核算,...

会计回避制度的弊端
会计回避制度的弊端如下:1、误导投资者。回避制度可能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不真实或者不完整,而这些信息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投资者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情况下持续投资,可能会失去他们本该得到的利益。2、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如果企业采取不正当的回避制度,它们可能会使得同一行业中的竞争者和其他...

学本科会计学专业,有啥弊端或者缺陷没
此外,会计人员的办公环境也很不错,至少不用风里雨里来回奔波。缺点嘛,就是因为会计专业有它一定的独特优势,所以学会计的人每年都在递增,以至于各院校都有会计专业,所以会计将趋于饱和,但是高职称高学历的会计专业人士还是很受青睐的。会计专业的缺点还有一点就是会计的专业课程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下...

自学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可能存在哪些弊端?
对于自学的考生,他们往往存在的弊端就是学习不自觉,自制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都是“拖延症”所导致的,比如在备考时候,不少考生都会以工作太忙、没有状态、过几天在学习等借口来拖延初级会计备考时间,结果日复一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备考时间越来越短,你所掌握的知识点就会越来越少,自然就会在...

内部会计舞弊表现在哪些方面?
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 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进行舞弊,以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如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弊端,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经费报销核算人员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而将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