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
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2、郯子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
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
3、孟母断机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4、秀贞劝母救妹
明朝时,杨秀贞的母亲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生第四个又是女儿,母亲气极了,要把女婴淹死。当时杨秀贞十三岁,急忙抱起妹妹,向母亲下跪哀求:「母亲为了要儿子就杀女儿,越得不到儿子啊!如果烦恼以后的嫁妆,就把我的陪嫁给这个妹妹吧!」
祖母骂她不懂事,秀贞又跪著禀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现在却见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动而明白了,於是留养女婴。两年后,秀贞母亲果真生了一个儿子。
母亲生儿子时,秀贞的父亲梦见祖父告诉他:「如果第四个女儿不留下来,这个儿子铁定不能生的。」因为秀贞当初的跪禀之言,至孝感动上天,才得以延续杨家血脉。
5、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
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6、陶母还鱼责子
陶侃东晋名将,父亲早死,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湛氏靠织布供他读书,而且很重视陶侃的品德修养。陶侃年轻时在江西浔阳县当县吏,监管捕鱼之事。
他派人送给母亲一罐腌(注)鱼乾,母亲将原罐退回,并写信责备他:「你当县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为我会高兴吗?这是在增添我的忧虑呀!」之后陶侃所到之处,都以清廉尽责而受人称赞。后来为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
7、“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8、黄香温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
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在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
鹿乳奉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