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课程重课内轻实践;重优等生轻后进生;学生和教师负担过重;学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欠缺;学生高中入学难与规模过大的矛盾并存。
一、高中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进入高中的目的就是考大学,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期望、同学们自己的期望,就是考一所好的大学。考高分升入好大学,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迫切愿望,所以凡是与考试有关的,就好好学,好好教,凡是高考不考的,就不教不学,完全以高考作为指挥棒。所以与高考没关系的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劳动习惯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
二、重视课堂学习,忽视学生实践。
为了考高分学生把精力用在课程学习上,因为要高强度练习,必要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重视,甚至一律取消,不少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为“书呆子”,成为“巨婴"。
三、重视优等生,轻视后进生。
高中以高考为指挥棒,凡是有希望考入大学的,老师重点抓,没有希望的,甚至考重点大学没希望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这对提高国民素质极为不利,学生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后进生也可以创造辉煌的人生,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四、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
高中生老师起早贪黑,学生起早贪黑,我所了解的某市高中学生六点钟进教室学习,相应的班主任老师,六点之前已经盯在了教室里。晚上十点钟学生离开教室,老师相应的也才离开教室。所以,班主任的负担极重。从早晨六点一直到晚上十点,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有多少?应该超过了十几小时。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五、高中入学难和规模过大的矛盾并存
高中学校远不能适应
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的需求。只有大约不到一半的学生能升入高中。因为高中入学难,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到初中学生压力过大。高中又分为三六九等,分小班、重点班、实验班、普通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把学生升入重点高中作为引导学生奋斗的目标。
然而,高中的规模又过大,以某县高中为例,号称要建万人高中,规模过大,管理就会缺少人情味,缺少
人本主义管理,校长不认识老师,老师不认识学生。没有人情味儿,没有人本主义情怀的学校,是缺乏校园文化的、缺少人文引领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