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关外乃苦寒之地,为什么关内百姓还要闯关东?

如题所述

老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中国历史上有着多次的人口迁徙事件,闯关东算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


所谓闯关东,闯的意思代表着突破限制,关东则代表着山海关外的辽东地区。所以闯关东的意思就是关内的百姓往关外迁徙。

为什么要说“闯”呢?

东北本身地广人稀,清军入关,更是倾族迁入,更导致东北人口急剧减少。所以地广人稀的东北长期都是荒芜之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清军刚入关的一二十年里,清朝出过一些关东移民的政策,其目的是利用关内的人口劳动力,去开垦辽东。当时甚至还出台了按照招募人员的多少来奖励官职的政策。

“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但当时天下初定,对于满清这样一个外来者的政策,以及对于关外未知地的莫名恐惧,并没有多少人迁徙。


到了康熙朝,则是完全停止了这一政策。清政府严禁关内人民向东北迁入,皇帝视东北为“龙兴之地”,“祖宗肇迹兴王之所”,设置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实行军事管理,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严禁内地人迁入,而仅仅把犯法之人发配东北,进行劳教。

清朝还沿着原后金边境修筑了长达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即历史上所说的东北长城。

然而,对于农民来说,土地的诱惑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当初那些移居辽东的人,传回来消息,这里有着大量的耕地,人们心里就开始痒痒。当时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山东与河北,常年遭受水患,土地被淹,饥民遍野,为了生存,许多人不顾禁令,“冒险”进入关东。

由于这样的行为是违背朝廷规定的,所以就用了一个“闯”字来概括。

尽管清政府严苛的封禁政策,但关外广袤肥沃的黑土地,丰富的物产已深深烙在山东人心中,朝廷虽然封禁,依然有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当地的驻防士兵也非常乐意把土地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山东人,到了乾隆中期时,闯关东的农民超过200万人,所以乾隆发布了更严厉的封禁令,并进行了大普查,黑户的一律遣返回籍,但闯关东这条路,山东人也越趟越熟,禁不绝。


当然,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清朝东北地区面临着沙俄的侵扰。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提出建议,希望开禁移民充实东北,以加强对东北的控制。1860年清廷接受这一建议,取消了部分禁令,默许汉民去东北屯垦,由此掀起了“闯关东”的热潮。

1881年,吉林将军辖区首开招募屯垦的先河,设立了珲春招垦总局,从山东、辽南等地区招揽汉族农民来垦殖,这意味着从默许移民到鼓励移民的转变。

此后关内特别是河北、山东等地的大批居民出关谋生。以黑龙江的人口为例,1887年黑龙江只有40.7万人,而到1895年,黑龙江已经有150万人口。到1908年奉天、吉林、黑龙江撤销将军辖区改省时,东北人口已达1583万,远远超过了远东沙俄移民人数,对于稳定东北边疆起了极大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闯关东,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两个字——生存。

古代平头百姓一般不出远门,只有家里出了大的变故,活不下去了才背井离乡,山东人也是这样,闯关东就是由天灾人祸引起的。


清朝时,黄河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次数和严重程度居全国之首,先是黄河改道的涝灾,经常出现旱灾,弄不好就是特大旱灾,全省各县无一幸免,道光、咸丰更是连年频发,此外,风暴、冰雹、蝗虫、海潮等,灾害种类多,外国人也入侵这片地土,德国人、日本人,战事连绵,民不聊生,灾害和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各地匪祸丛生,大批大批的难民只能离开家园,另寻出路。

当时的东北地区无疑是最佳的去处,广袤的土地分布着极少量的人口,而且大部分土地都可以进行耕种工作。与江南相比,东北的黑土地都是未开发的上等好田。虽然东北的粮食只有一年一季,但直到今天,黑龙江的粮食产量依然远远超过了江南各省。

而且,东北平原的土地极其辽阔。即使东北人口发展到今天,在吉林、黑龙江等地很多农民依然拥有人均几十亩的耕地。对于当年的闯关东移民来说,耕地只有种不种的完,根本不用考虑数量。相比之下,江南的人口十分密集,人均耕地甚至只有几分地,哪里还容纳的了外来人口呢?

而且除了农业基础以外,关东地区还有很多珍贵的产物,像鹿茸、野参、黄金、貂皮、鹿茸等,这些资源无疑让处于困境中的群众看到了希望。


而当时的东北,相比于关内而言,是非常安全的。

在同治年间,江南有太平天国,中原有捻军,西北有回乱,各处都有战乱。除了战乱以外,帝国主义在江南和中原进行了长久的渗透与掠夺,因此在光绪年间出现了反帝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因为百姓难以忍受帝国主义的欺压。

除了战乱、帝国主义以外,清朝政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中原地区,清政府的大官小官们层层盘剥,压榨百姓的民脂民膏。而当时的东北由于没有人口,清政府根本没有建立基层组织,百姓基本自治。拥有这样的安定的社会环境与宽裕的生活条件,中原百姓又怎么能不来东北呢?

当然,相对便利的交通也是华北地区人民选择东北的主要原因。

当时若是山东人要去江南一带,那么怎么都得上千里地的路程。对于交通工具落后的时代来说,有没有命到达尚且不知,就说拖家带口的搬迁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若是坐船到辽东半岛,仅仅需要两天的时间。陆路只需要绕过渤海以及穿越山海关,就可以到达广袤的关东,在实际“操作”层面比较容易实现。这般比较下来,东北自然成为了不二选择。不过山东人以为交通工具便捷,可以落叶归根。但是没有想到,这么一迁徙就再也没有回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东北寒冷寂寥,为什么清朝有人冒着生命危险都要闯关东?
1. 清朝时期,尽管东北地区寒冷且寂寥,依旧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原因之一是关东土地肥沃。2. 山东百姓因人口众多,土地有限,尤其在灾年,食不果腹,于是许多人成为流民。关东地区人口稀少,有大片肥沃土地,成为他们的理想之地。3. 山东与关东距离较近,符合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灾害迫使人们外出...

清朝时期,关外乃苦寒之地,为什么关内百姓还要闯关东?
所谓闯关东,闯的意思代表着突破限制,关东则代表着山海关外的辽东地区。所以闯关东的意思就是关内的百姓往关外迁徙。为什么要说“闯”呢?东北本身地广人稀,清军入关,更是倾族迁入,更导致东北人口急剧减少。所以地广人稀的东北长期都是荒芜之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清军刚入关的一二十年...

清朝时期东北是苦寒之地,山东人为何自发去闯关东,而不南下江浙?
清朝时期东北是苦寒之地,山东人之所以自发去闯关东,而不南下江浙,既有东北的原因,也有江浙的原因。之所以闯关东,是因为关东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之所以不南下江浙,是因为江浙人口众多,地少人多,劳动力过剩,甚至江浙人都要外出讨生活。闯关东,主要是因为2008年的电视剧《闯关东》,而如让...

闯关东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人为什么要闯关东
当时来看,闯关东是因为天灾人祸,包括各种水,旱洪涝虫灾害,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出现,这些战乱加剧了当时的税赋,出现大量的难民,他们流离失所,衣不择食,不得不跑到东北避难。“闯关东”事件发生在清朝时期,当时清政府落后腐朽治理无能导致农民生活非常贫苦,加上各种...

为啥在清朝时会有人闯关东,又为啥他们要选择寒冷的东北?
闯关东就是闯过山海关到达关东(关外)地区。▲山海关 关东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所以山海关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镇守关东,严格限制人口流入原来的女真地界。皇太极、康熙、乾隆三朝管制尤为严格。皇太极时,尽管没有入主中原,但严格限制外来人口;入关后,康熙关闭了山海关;等到乾隆时,甚至要求所有关东地区的...

闯关东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人为什么要闯关东?
不得不跑到东北避难。“闯关东”事件发生在清朝时期,当时清政府落后腐朽治理无能导致农民生活非常贫苦,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战乱连连,百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连活着都成为了奢侈,当时的农民就因为生活条件的贫苦,以及各种忍饥挨饿,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闯入华北地区,这才有了闯关东事件。

清朝时期山东人为什么要去闯关东?
所以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割裂。所以那个时候的闯关东,也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汉文化所迫,而实际上就是不想被承受曾经所鄙视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屈辱。不过我认识,因为生活上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统治阶层的原因,受苦的都是底层的老百姓,可以闯关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逃难,希望如今社会不会再次上演。

古人闯关东时,为什么要去严寒之地,而不选择富足的南方呢?
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东北人口稀少,清朝政府也感觉到这是很不利于加强统治的,于是在1860年开始开禁放垦,汉族移民开始比较自由地进入东北屯垦拓荒。由此也拉开了闯关东的历史大幕,到了1907年,清政府已经行将就木,下令废除实行了235年的关外封禁政策,闯关东达到了高潮。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的...

清朝时期的汉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关东”是哪里?
之所以要闯关东是因为清朝时期是明令禁止入关东北地区的,但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违反规定。而所谓的关东地区,也就指目前的东北地区,山海关以东。在那个物资匮乏,粮食短缺的年代,人们不惜一切代价,闯入关东只为生存。粮食短缺,自然条件严重 在清朝统治年间,中国人口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自然灾害频频...

闯关东为什么不去富裕的地方,却选择严寒之地?
闯关东热潮最早出现于慈禧统治后期,在当时,由于清朝统治力度的衰弱,中原地区有很多人开始“偷渡”到了东北。原本慈禧太后还有心想禁止中原地区百姓的进入,但是在发现无论再如何禁止都没有用处后,她就放弃了原本的想法,开始在法规上允许中原百姓们进入东北,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闯关东热潮才真真正正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