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里面,什么叫做视听结合?麻烦高手回答一下

如题所述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以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为示例,从视听结合赏析: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释义: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综观全诗,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诗中的上品。

全诗共四个层次。

首联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写足诗题。“空”字意味深长。

颔联写景,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

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

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中间两联: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联写初秋,写得真是恰如其分。在黄河流域,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天儿还相当热,人称“秋老虎”,但是,只要下过一场雨,马上就会有丝丝凉意,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秋天的温差也变大了,白天虽然暑热依旧,但是晚上却会有凉风渐生。这都是最熟悉的季节特点,王维一联诗全都表达了出来。但是光有时令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这一联内蕴的美感。空山并不是空无一人的山,最起码诗人就在山里,何况后面还有浣女和渔舟。

所谓“空山”,不在浪无人踪,而在于远离尘嚣,这样的山,原本就是王维的心头挚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都是空山自带的禅意。那“新雨”呢?所谓“新雨”就是刚刚下过的雨。空山本来就是世外桃源了,再加上新雨洗涤,更加空明澄澈。

再加上“晚”和“秋”这两个元素,相对于白天的热闹,傍晚有幽静之美;相对于春夏的缤纷,秋天有俭静之美。在一年的这个时节、在一天的这个时段,在一座远离尘世的空山之中,在一场涤荡万物的新雨之后,诗人的内心是和空气一样透明,和空山一样宁静的,在这样的心境之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居秋暝 (唐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8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为例: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译文:百鸟飞来飞去闪现苍山间,人们世代生活水乡山寨中。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悠扬笛声入寒风。

这两句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扩展资料:

除视听结合外,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感官结合等方式。

1、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使被衬托的一方的特点更加鲜明,凸显出被衬托一方的灵动与美。

3、多种感官结合:描摹事物离不开视听味嗅触等感官的感受——形色、声音、味道、气味、触感。古诗词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事物的特征,使景、物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04
视听结合就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比如:
《西楼 》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借景抒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诗歌鉴赏: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朱楼四面钩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第3个回答  2017-09-27
视听结合,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技巧之一,即在诗歌中把视觉和听觉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使视觉和听觉相通,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感官同步,形成艺术鉴赏的通感。
诗歌鉴赏中所说的通感,是指诗歌审美中,调动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从而可以更加生动地描写诗人所见所闻,表现出诗歌主题和诗人的感受。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与通感类似,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从而形成一种运用视听语言技巧有意识的引导和表达态度的叙事或抒情。
视听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音,使读者身临其境。读者可以通过画面确切表达的内容与飘入耳中的背景声音相结合,用思想中感性的一面去联想这种氛围和情境,如同将自己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切身感受诗歌想要传递的内容和情感。这种视听结合的结构特征,足以让人在画面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获得无与伦比的美感体验,进而升华自己的情感境界,这便是视听完美结合的妙处所在。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山居秋暝》,就是视听结合的一首诗歌代表作,诗的中间两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如画,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写声,即听到的竹林喧声,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进一步体现作者追求的安静纯朴生活。《山居秋暝》这种视听结合的写法,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第4个回答  2017-09-15
视听结合是两个角度的包括视觉和听觉,而动静就只有一个角度,或者视觉或者听觉。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表达文章的内容所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一篇文章,为了能更好地表情达意,需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 ,包括“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里面,什么叫做视听结合?麻烦高手回答一下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里面,什么叫做视听结合?麻烦高手回答一下
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达到视听结合,还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等,多层次描写具有感染力,一般鉴赏诗歌都是答作用效果的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11分)长安秋望 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
小题1: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颇见匠心。(2分)“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3分)小题1:.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2分)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

诗歌的特点与欣赏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鉴赏示例】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

做好高考语文的古诗歌鉴赏的基础或者说前提是什么?
平时多读诗歌鉴赏类的文章作积累,如唐诗或宋词鉴赏辞典里名家的作品分析。2.掌握读懂诗词的技巧。可查阅相关的资料和参看复习资料。从诗歌的题目、主旨句、诗眼等等方面入手。参看http:\/\/wenku.baidu.com\/view\/ec745394dd88d0d233d46a9a.html读懂后要懂得表达,附:答题思路及格式一、炼字型 ⒈提问方式: ①这一...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里面,什么叫做视听结合?麻烦高手回答一下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以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为示例,从视听结合赏析:《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释义:空旷...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里面,什么叫做视听结合?麻烦高手回答一下
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达到视听结合,还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等,多层次描写具有感染力,一般鉴赏诗歌都是答作用效果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里面,什么叫做视听结合?麻烦高手回答一下
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达到视听结合,还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等,多层次描写具有感染力,一般鉴赏诗歌都是答作用效果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