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如题所述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得振撼着我。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十几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他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在第一条,苏大师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大师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大师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我们很多教师也包括我在内不停地抱怨我们的课堂上学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我们每天被学生折腾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面对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个性极强、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学生,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统一化的教学不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对那些本来就学习吃力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流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我很想问问苏大师,在大班化教学中,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如何实现? 怎样因材施教?我认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我们对“分层”的正确认识是分层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把建立正确的分层观念作为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内容,务必使他们认识到:分层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只着眼于少数优秀生或“齐步走”的状况,教师只有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脱离那些不切实际、无用的教学,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分层教学说起来容易也是做起来比较难,目前我自己做的也不够好,这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大师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艺术技巧怎么得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摸索、不断总结,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技巧不断上新的台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总之,我们教师要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多学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让学生的激情飞扬,让知识“活起来”,让快乐的课堂中加入“死知识”后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的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6. 热爱学科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应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通过深入思考产生认识的欢乐,这将促进学生天赋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指导,帮助我们理解教育规律,结合具体对象因材施教,为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1 前段时间读了《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数学 教育 》这本书,感想很多,收获很大,很多疑惑豁然开朗,一时之间,无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以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永远都要牢牢记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具。教师不必要为自己在学生面前出现的失误而进行掩饰。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没有过失,教师也是如此。即使是最严谨的教师,在工作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在长期和学生的相处中,我感到学生是善良的,教师在工作中有过失,只要能放下架子,勇于自责,学生是会...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还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二、《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全身心地投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所谓个别对待不是不公平对待,而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孔子就曾说到,但是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一个50人以上的大班,如何让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显然就是不可能。那么这就涉及了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有说到兴趣在于对知识加以运用。在新课改中...

教师读书心得:《给教师的建议》
”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读了《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后颇有感受。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我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爱生”作为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喜欢你,他就会在你的课上特别认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是什么?
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