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到三年级支教,主要问题是孩子很调皮的支教总结,一千字

如题所述

满怀着满腔热血去了湖北恩施一个偏远农村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支教。现在貌似有很多志愿者去支教,但是不过是短期而已,十几天、一两个月,对于被支教的孩子们也没有多大的触动。然后回来写篇什么心得,成为某种资本,与其说是支教,不如称呼旅游更恰当点,如果真要支教,在那些偏远地方呆上两三年,或许,更适合写心得。
转入正题吧。
大学毕业后,在湖北经济学院经过半个月的培训,于同年秋天被分配到了恩施州一个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的偏远地方,传说中的鸡鸣三省的地方。说实话,一开始被分到这里之时,心中一股强烈的不满情绪充斥着我,这与我想象中资教的环境简直有着天壤之别,且不说一路上数小时长途的颠簸已经让我难以忍受,真如诗中说的“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在这里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体现,这里的乡村公路依山而筑,崎岖不平,人坐在车上都感觉是提心吊胆的,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万丈崖底。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贫困山区,小镇四面环山,山上只稀稀拉拉的几棵树木更给人徒添一种萧条的感觉,仅有的一条街上只些许几个人走动,偶尔能见到几家冷冷清清的商铺。更甚的是这边还缺水,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尤其是下半年,不下雨的话,还得到处去找水。发短信,要到山顶山把手机举得越高信号越强。虽然有电,但是断电是经常的事。就在这个地方,开始了我人生中最难忘记的最有意义的资教生活。
到教育局的那天,教育局例行地接待了我们。说实话,大学毕业支教,在当地教育局看来,要么你是在学校犯了错误被流放,要么你自身没什么优势在城市里是不能立足就业困难,并且你肯定是没什么背景才选择支教,所以在分配学校的时候,教育局的官员一般会把与当地教育局没有关系的支教人员尽量分到最偏远的地方,而他们自己参与支教的教育系统子女或者与教育系统有关系的子女会分到相对比较好的地方。既然是支教,这也就罢了吧。
湖北省的支教,在湖北经济学院培训时口口声声自称是支教生的娘家人的湖北省教育厅给支教人员的承诺是“月工资1200,每年考核合格年终有5000元绩效。”
而事实上,每月拿到手只有760元,年终绩效未见。就这760元,自己吃饭买衣,还要经常给学生补贴,还经常管学生饭吃,因为学生说没钱就没钱了,没钱就不来上课了。
再说学校,到了当地的学校。见了校长,校长私下里告诉我“兄弟,最好不要从事教育事业!”然后给我分了一个所谓寝室,下面是猪圈,上面是个茅草棚(这就是湖北省教育厅承诺的包住不包吃)。校长说你暂时住着,等有了房子再分给你。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终于明白当年我们伟大的PARTY为什么能革命成功了——与其苟活在这样的世界,不如拼死一搏。九月份,还有余热,苍蝇满天飞,虫子到处爬。就这样生活了大半年。冬天,真有北风呼号的感觉,为了睡觉,只能连头盖着(行李、生活用品自己跑十几里路采购,再自己扛回来)。
再说说学校,小学到初中就80几个学生,加校长共三个教师,校长是个四十几岁的退伍军人,高中毕业;其他两个教师,勉强初中毕业。确实,师资很缺乏,更别说高水平师资了。再学校里,除了校长表示欢迎以外,其他两教师对楼主是心怀不满滴,因为,抢了他们的饭碗。基本上,每个教师都要上所有的课程。那两初中毕业的教师也教英语,但是很多单词自己也搞不懂,于是夹杂着拼音和汉语,汉语里甚至夹杂着浓厚的地方方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个不说了,理解他们的心情。
说说学生。其实,偏远山区的学生并没有那么想读书,别在电视里看着他们瞪着天真的眼睛出现在镜头前,中国的媒体,你懂的。山民的心愿,在学校混到毕业,然后出去打工。当然,这里面有其深层的原因,闭塞的交通与信息,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村民生活范围的圈子,个人的眼界等等。在电视里看到山区小孩坐的端端正正听课的场景我一次也没看到。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从去哪里洗了一次澡之外,在没有洗过澡,也没见过我的“娘家人”来过。县教育的人员倒是来过一次,在当地镇上来所谓调研,请镇政府工作人员转达县教育局对支教老师的问候。
村民,倒是很尊敬楼主这个有大学毕业的支教老师。因为楼主懂医,懂针灸(楼主父亲是部队的军医),当地的村民、学生有什么感冒发烧的,一般都舍不得去镇卫生院。所以就由楼主扎针或者开药方。也因此,楼主每次去镇上、去县城都要尽量买些药品。说实话,楼主对于教孩子是用了心的,楼主也打学生,因为说服教育对于某些学生是不太合适的,就像一些树木一样,不修剪就会长歪。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说服教育、打、骂、做思想工作等,明显能改进,生活上知道讲卫生爱干净,思想上不再以前那么自私,生活上知道孝让长辈,为人上知道礼让,学习上不再有那么多得错别字,视野上得到一些开拓。所以,学生家长对楼主还是比较尊敬的。楼主去家访,朴实的村民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条干鱼、一块腌肉,然后就是自己酿的酒。据说,平时是舍不得吃的。村民朴实的感情里面也夹杂着很复杂的意味,有的村民以为省城来的大学生有多大的能量,直接提出你把我的娃带到省城去挣钱吧。这还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学生因为玩耍闹点矛盾,村民要求教师都得向着自己的娃,如果教师不向他的娃,轻则诅咒,重则免不了双方家长的一顿打。甚至有村民打了教师还不解气,再去找对方家长打。
呆了大半年,实在忍受不了那里的风气,考上了县里的中学。当然,支教的身份没有变,工资还是那么点,绩效没有。在县里的中学,带的课最多,带三个班的英语,谁都知道带英语最累,早上早自习,晚上晚自习,上课要不断地教读。后来因为师资的原因,又同时教了历史、地理,后来又同时兼职了当地一小学六年级的英语。每周1到5,基本都在上课。周末,给初三上课。这样的生活比在鸡鸣三省的地方满足多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支教期满,楼主已经对这种生活充满了失望,兴高采烈地走了。
这是楼主的真实经历,没有夸张的成分,之所以不用真实地名、真实人名,怕人肉!
现在楼主自己开了个养生馆,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并且一如既往地支助着曾经教过又需要帮助的孩子,现在他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进入高校。打工的,为他们指点职业方向,一个做了汽修工人的学生在上海月入八千多,发来短信很感谢我对他的帮助,进入高校的,一方面鼓励他们兼职,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学习谋生的技能。
这里我想跟大三大四的学弟学妹们说:
1、对于支教,你们最好选择旅游的方式;
2、如果要选择以此为职业,一定要慎重!因为支教几年,你很可能忘掉了你自己的专业,而且你除了能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之外,你出去之后,能有什么谋生的技能?还不如毕业就进入社会,虽然辛苦,但是在职场上打拼几年,至少有经验,不至于月入几百元,也不至于支教期满以一个愣头青的身份进入社会。
3、支教期满有公考优惠政策,但是,那个你们都懂的。
4、支教的地方,大都偏远,民风彪悍,会发生什么,真不好说。
5、别看有的支教人员几年后把自己扎根在了山村,几年时间,专业忘了,出去了还是满脸的茫然,有的是在当地找对象了,不排除有人真心奉献山区。与我一起很多支教的同学因为这些原因把自己“奉献”在了偏远乡村。而湖北省教育厅的某些官员,一路飙升,每年还以支教生娘家人的身份继续忽悠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支教人员有了问题找他们,总是互相推诿!既然支教那么崇高,为什么中国的高官子女大都出国去了,为什么中国的高官子女没有几个支教的?为什么中国的高官子女不能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想如果像某些官员声称的那么崇高,官员的子女们多半会不甘落后的。支教明星徐本禹据说当官去了,成千上万的支教人员成了炮灰。
6、如果你们选择支教,你要想好:你想得到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你的父母辛辛苦苦花钱把你大学供完,你再去山区,多少年可以收回成本?你的父母希望你读完大学就去偏远山区月入几百元还不能给家里补贴,你对得起你的父母吗?别看电视里的镜头,很多大学生自愿支教,面对镜头大家不能也不敢说假话,当然有很多大学生怀有满腔的激情,但是这激情能持续多久?如果想以此踏入仕途,个人觉得不太靠谱,不以为为国家做了所谓贡献,就能得到国家的认可,人民记得你,PARTY和government不记得你,拿个国家给的破奖杯又能怎样?出去之后面临的是高昂的物价消费,世俗的白眼,不是我贪财,而是这个国家太疯狂!我不贪财,但是我要生活,我要资助我的学生,精神上的支助,靠谱么?
最后,我再说几句:大四的学弟学妹们,选择支教尤其是长期支教,一定要慎之又慎;向牺牲在偏远乡村支教的同行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追问

???字呢

追答

朋友,支教的过程中肯定有酸甜苦辣,只要你把这些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就是一份好文章,绝对可以打动人的

追问

就是现在复习不想写:-)

追答

只能帮你倒这了,毕竟我也不是老师,没经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