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上学前班对孩子上小学有影响吗

如题所述

有影响。

孩子上学前班能够使孩子提前适应今后小学的学校生活,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上学前班重在使孩子提前领略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有利处也有弊端。

有些学前班都注重幼儿的拼音、数学和书写,而幼儿园内是不设置这些刻板的教育的,而是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更注重孩子常规的养成和探索欲望的生成,比如书写姿势的正确性、学习方法的科学化、日常好习惯的培养、情感教育的深入、知识探究的欲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孩子接受能力确定,可上也可以不上。

发育关键期。按照儿童教学和认知规律,5周岁的孩子可以接受基础的知识认知和学习。此时也是儿童大脑发育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会影响一个人的终生。正因为如此,每个家长和社会成员都应该关注该问题。

是否需要过渡。学前班就是所谓的过渡班,即从幼儿状态进入正规学习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属于适应性学习,但是,一些比较好的孩子也不需要经过这个阶段一样适应小学教学模式

所以,部分人群需要,部分人群不需要。如果孩子智力正常,心理发育正常,建议不上也可以,多增加孩子娱乐时间和野外了解大自然的时间,这样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更宽阔。所以不能绝对化。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上学前班到底有多大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家长提出的原问题,也是一个让很多人很困惑而又很无奈的一个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再次拿出来,虽说是老生重弹,旧事重提,但我们想明确的是,我们不是探讨学前班应不应该上的问题,因为“应该”或“不应该”是个太绝对的定义,学前班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已经不能简单的用“应该”或“不应该”来评判,它的出现、定位、发展、甚至特色,绝对不是单个事物的单纯产生,而是在客观条件影响下,受幼小衔接现状,根据需求产生的,特别是就中国现有教育情况来看,政策上的理论性和生活中的现实性有很多是不可调和的,是冲突矛盾的,我们不可能脱离现实空谈理论或理想。换句话说,中国的教育机制不改变,很多东西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想我们更多要探讨的是“上学前班到底有没有必要,必要性是什么”,如果必要,就应该上,如果不必要,就不上,这个思路家长朋友们是应该弄清楚的。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引发了无数的讨论,也是我们举办者曾经反复思考的问题,“我们举办学前班到底有什么意义?作为一名有着近十六年教龄的教师,同时也作为一个初一孩子的妈妈,跳出这个争论,凭借我和孩子上学过程中共同有过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过来人,换个角度,总结其中的规律,让我有了一些新感触,不知能不能给大家一些新的启示。
  其实,上不上学前班,大家主要的争论点是“孩子是不是太累了”,孩子“是不是不能睡午觉了”,孩子“是不是没有玩的时间了”,再说“幼儿园也交,还有必要吗?"。 我倒觉得这些担心倒是不必,换个角度看,小孩子的潜能是很惊人的,大人们觉得累的他们不一定觉得累;在幼儿园虽然有午睡,但晚上很多孩子九、十点钟也不能入睡,晚睡晚起,还要磨着大人陪着,大人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何况孩子们自己是会调节的,中午虽然不睡,但晚上八点左右很快就自行入睡,睡眠时间会得到整体保证,而且自然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关于让孩子们多玩的观点,是应该的,但很多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宝宝在3、4岁的时候也被家长领着到处学习识字、计算、书法、英语等文化课和一些艺术类课程,周六、周日甚至平时晚上排得满满的,整天疲于奔命,大人和孩子都得不到休息,孩子们同样没有时间玩。另外,孩子们虽然在幼儿园玩的时间多,但真正能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的,恐怕也为数不多;至于幼儿园老师也交拼音、识字、写字和计算,就更值得思考了。幼儿园毕竟是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是为了服务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小学的知识领域从未涉猎,教法和学法指导也相差甚多,隔行如隔山,师资力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证的。况且,当前新课改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没有小学教学经验,没研究过小学的教纲、教材、教法,如何能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系统性?恐怕教孩子也和我们家长一样,题会做,字会认,拼音会读,可是为什么这么做?数学的算理是什么?拼读的方法是什么?识字的规律是什么,恐怕就不能总结、归纳出来,只知道所以然,不知道其所以然。殊不知,同样是老师,老师和老师的差别大了。我们也不难发现周围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好像什么都学过,但只是浮于表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一深究、一较真,就不行了,什么都学了,还不如什么都不学。
  有的家长朋友人说:'幼儿园的老师说不用上学前班”;也有的家长朋友说:“小学的老师说得上学前班”。其中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分辨,幼儿园老师不知道小学时什么样,自然说“不用”;小学老师知道小学是什么样,自然说“必须得学”。关键是我们的孩子是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不是继续留在幼儿园,是听信知道小学真实情况的小学老师的建议,还是听信不知道小学是怎么回事的幼儿园老师的建议?结果显而易见。 当然,很多人说,小学老师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他们上课时很多知识都不讲,或者讲得很快。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比如,拼音基本上一个月就讲完了;识字基本上以在家里的自主识字为主;计算直接就做,数感的培养是没有太多时间的。所以,不管大家承不承认,理不理解,接不接受,这就是事实,任何人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试问谁敢拿自己的孩子做赌博?上学前什么也不学?再退一步,有一些家长选择在上幼儿园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单科单科地去学习。这样一来,钱一点也不少花,最主要的是一周一次课的间断的、跳跃式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效果并不一定好,而每天的、系统的、连续性的学习会使孩子们及时“温故而知新”,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要提醒家长朋友们,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真的不可能在知识讲解上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查缺补漏,照顾到每一个人,五六十人的大课堂,会就会了,明白了就明白了,跟不上的孩子还得靠家长自己想办法,。但课堂上的学习与吸收是最主要的,课堂45分钟效率低,光靠补是不行的,起点薄弱,想要追赶难上加难。过不了多久,跟不上的孩子就会被一点一点甩下去。
  有的家长还担心,在学前班都学了,上学就不听了。有没有这种情况,我想不是没有,但据我多年的观察和经验,上课听不听,注意力集不集中,是否超前学习不是唯一原因,更为主要的是由孩子本身的性格、习惯和意志品质决定的。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任何一科老师都主张提前预习,预习是主动学习、发现问题,以使课堂上更有重点听课、更有针对性听课,提高学习效率、保证知识理解吸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很好的一个学习方法。此外,因为超前学习,孩子们不论在知识储备上,能力锻炼上,还是心理成熟度上都会表现为更有自信,接受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也会更快,反应会更敏捷,学习的程度会容易向纵深发展。这样的孩子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更多的关注,赢得更多的赞许目光,他们主观上被赏识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会激发他们表现得更为出色,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因为越学越好而越来越浓厚,而且事事不甘落后。反之,基础薄弱的孩子,不会听课,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老师讲的知识理解不上去,也听不明白,特别是一些基础的知识由于老师传授得很快,得不到夯实,知识衔接出现断链,一个环节受阻,各个环节堵塞,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内动力,得不到大家认可,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越听不明白越不愿听,越不愿听越听不明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用太长时间,处处处于落后状态的孩子,就会因为自己都看不到希望,总得到埋怨与责备而彻底自我放弃,这点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学习兴趣和是否会认真听讲与学习效果和学习被认可度有很大的关系,而不能单纯的看是否超前学习。此外,在学前班超前学习的识字、写字、拼音、计算都是最基础的,一年级的教材看着很简单,没有什么难度,但现在出题和咱们小时候考死的东西多是不一样的,主要考的是对知识的运用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基础扎实了,才有能力将基础转化为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新的学习能力。
  我们也可以从一个更科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学习要遵循关键期,要在关键期给孩子创造条件,及时的进行系统的学习指导,在关键期内的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实现开发智力,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数学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研究表明,婴幼儿期是人类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1岁10个月左右是婴儿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2岁半左右是婴儿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并且具有个性化的训练,幼儿相应的数学能力会得到理想的发展,而一旦错过关键期则会造成发展不足,以后就是花费几倍的气力也难以补偿。若是在关键期受到非科学而杂乱的教育则会严重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出现严重的偏差,为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专家多年的研究表明,经过婴儿期与幼儿期系统训练的幼儿不仅在计算能力、掌握数学概念以及掌握空间概念方面显着超过同龄人,而且在注意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处理大量信息等能力方面也远远超过同龄人。同时在非智力心理素质方面,经过训练的幼儿独立性、自信心、进取心、竞争心理、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求知欲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读写能力是学习所有学科知识的前提,读写综合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的理解水平和解读、运用知识的能力。专家指出:4-6岁是儿童识字的黄金期,也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认字最快,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就像是空白磁盘,对他们来说,记忆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生理需要。孩子早识字的好处是很容易就可以把识字优势变成阅读优势,而阅读则是每个人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可以大大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和理解接受能力的培养。相反,如果孩子按照国家教育体系规范的进度学习汉字,也就是从小学才开始认识汉字,那么就容易使孩子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受到限制,影响孩子的发展。 专家们还提出,早期识字与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证明:学龄前期没有识字的孩子智商均为100,4岁左右开始学习识字,学习两年其智商可以达到120,三岁开始学习,学习三年智商可达到130以上。因此,在孩子识字的关键期让孩子接受识字教育,意义重大。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明确提出让孩子们“尽早识字、提前读写”。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文字符号的兴趣”,“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小学新课改过程中,将识字教学作为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被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从一年级开始就加大了识字量。
  此外,小学有经验的教师的建议:孩子最好应该在上学前一年学习写字
   最晚也要在上学前半年学习拼音
  以上“学习关键期理论”,是家长为孩子选择什么时候学习,该学什么的科学依据,这是每个家长应该知道并且应该引起重视的。所以,学前班的成立和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家长、孩子和社会的需要,也是遵循了孩子们“学习关键期”的规律,有自己的科学根据。因此,无论是从孩子的自身发展需求上看,还是从幼小衔接的现实情况来看,都具有一定意义。事实也无数次证明,很多学前班走出的孩子确实非常的优秀,有的甚至是出类拔萃。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选择学前班这种学习方式,但一定要在该让孩子学习的时候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条件,家长朋友们或者自己在家教,或者选择业余班学习方式让孩子进行学习,而且一定要保证让孩子接受正规、专业的学习指导才行,还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费。
  同样作为一个孩子妈妈,我的孩子已经初一了,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的引导上,说实话,回过头来看,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就是在当初为孩子做出决定的时候,因为不够及时,不够认识,错过了许多时间和机会。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因为自己工作繁忙,虽然很关注孩子,但缺少和有过经历的,走过来的妈妈们进行沟通了解,她们经历过了,真的很多就变成专家了,她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孩子学什么,知道那个学校教得最好,知道哪个老师最有名,知道哪里的课程最有特色,知道哪里是大班上课,哪里是小班上课,甚至知道学校的学习内容,学校的学习进度,可以搞到几个名校的卷子,可以获得要开新班的信息,可以提前一宿去为孩子能获得一个好座位排号。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玄机,很多说法,为孩子们做出选择和决定更不能凭直觉,很多时候真的不是我们自己想不想,怎么想,或者想当然那么简单。所以,建议要上学的妈妈们多跟已经上了学的妈妈们交流,她们的经验有很多时候是用心血换来的,甚至是用教训换来的,和没有经历的,没有切实体会的妈妈聊,真的意义不大。
  举办学前班很大原因是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真的认为有这个必要,学前基础打好了,即解脱了家长,也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份从容和轻松。当然,是否上学前班也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如果孩子的行为习惯好,注意力比较持久,接受理解新知识比较快,也可以不送学前班,反之,就应该更多的考虑让孩子接受正规的幼小衔接教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