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能在租界创办报馆?

如题所述

  由于租界的殖民地地位,政府不能进入租界执行中国法律,这就为革命宣传活动提供了可利用的缝隙。在上海外国租界,改良派于1904年创办了以梁启超为总编辑的《时报》。《中西日报》的前身,报纸受迫害办不下去时,迁入租界请英商必文出面,改名《中西日报》后继续出版。还有著名的 《苏报》,因所作革命宣传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惧,连忙乞求上海外国租界当局封闭报馆,逮捕章炳麟、邹容等人。清政府屈辱地做不到的事,在上海公共租界当局手里做到了。相反的例子还有,茅盾曾为办报奔波,办报的庇护所也是租界,但有了眉目后,终因上海法租界工部局不同意而搁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25
因为中国人无所不能
第2个回答  2014-09-25
谁说的?一般是外国人出资,中国人来编辑

中国人为什么能在租界创办报馆?
由于租界的殖民地地位,政府不能进入租界执行中国法律,这就为革命宣传活动提供了可利用的缝隙。在上海外国租界,改良派于1904年创办了以梁启超为总编辑的《时报》。《中西日报》的前身,报纸受迫害办不下去时,迁入租界请英商必文出面,改名《中西日报》后继续出版。还有著名的 《苏报》,因所作革命宣传...

民立报的于右任创办
1910年10月11日,创刊于上海,报馆设在公共租界。于右任为社长,主笔为宋教仁、范光启、景耀月、章士钊等,经理吴忠信、邵力子。又得沈缦云、庞青城、张人杰等的财力支持。特设立《民贼小传》专栏,专心揭各级官吏贪劣卖国,公开鼓吹战胜政府、改造中国。抨击清廷为冥顽不仁之政府、倒行逆施之政府、万无可...

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上海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中国的报业中心,首先是由于外国人在上海的苦心经营。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将上海作为其侵华重心,使上海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的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为上海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次,五六十年代发生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太平军攻占了上海周边地区,导致大批有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中国人为...

益世报的报父雷鸣远
和天津其他各大报刊多将报馆设在租界内不同,《益世报》报馆就在南市荣业大街。当时,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中,以法国的势力为最大。不过,他对法国传教士的生活作风和宣教方式极为不满。而法国传教士对他办学办报、热心中国事务的举动也是侧目而视。《益世报》创刊后的第二年,法国人想将老西开...

《大公报》的创办以及旧时代的“三巨头”
其创始人是英敛之,他是英若诚的祖父,也是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出身贫寒,后依靠个人努力,成为著名的文人学者和《大公报》与“辅仁大学”的创办者。他22岁时信奉天主教,并与皇族成员结婚,这两个决定对他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1901年,英敛之在云南蒙自的法国领事馆工作期间,与朋友柴天宠商议创办报馆...

最后一课 郑振铎 全文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

一百年前 大清朝是怎么脱轨的
综合当时报纸的记载,好多人的日记和回忆可以确认,那个时代的《烧饼歌》、《推背图》确实是最流行的读物,是中国人改朝换代时的一个心理寄托。大清朝为何脱轨?第一个因素就来自这些神秘预兆,其背后是人心的变动,人心思变。当然真正直接影响大清朝脱轨的第一个原因是下雨,天不断地下雨,夏天都是雨,不光是辛亥年的...

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新闻法规,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他在《日报上》一文中增添了一段有关新闻法制的阐述,并明确提出了报律问题:“中国现无报律,而报馆主笔良莠不一,恐如以上所言,当道因噎废食,则外国报颠倒是非,任意毁谤,华人竟无华报与其争辩也。故将英国、日本报律译呈盛杏荪京卿,奏请选定颁行,准人开设,俾官商各有所遵守。”[5](P347)其后,汪康年在给瞿...

清朝在最后十几年是怎么控制报业的?
”刊登长期广告大幅度让利,争取商家前来做广告,而清代的“尽义举者概行减半”,看来报馆“公益广告”在清时期就不是新鲜事,当然是为树立报馆自身的美好形象,不言而喻,这也是最好的广告了。 日俄战争以后,伴随日本得势于中国北方,由日本人中岛氏于1906年10月1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一日)在沈阳创办的《盛京时报...

雷鸣远的宣传抗日
1924年直奉战争的时候,迁移至意大利租界。当时中国的天主教会名义上受梵蒂冈的领导,实际上受某些帝国主义国家控制,雷鸣远的上级是法国人,据说雷对法国传教士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极不赞同,曾不断在公开与不公开的场合揭发批评。天津的法国传教士则对雷在天津办学校、开报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