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人不是神,那菩萨是什么?佛与菩萨 谁先谁后?谁大谁小?

如题所述

  佛陀是伟大的觉悟者,觉悟了一切的真理.佛菩萨所证的果位不同.就是觉的差别.
  §佛陀是甚么?
  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佛陀是创世主吗?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但众生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著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菩萨怎么讲?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萨埵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民间信仰的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菩萨圣者——正遍知觉————自度度他
  │ │
  └佛 陀——无上正遍知觉——功德圆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04
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觉。
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佛教的无神论,指不承认主宰神,而不是唯物)。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我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第2个回答  2009-09-04
佛是已经修得正果的人,菩萨也是修行到一定阶段的人,不过比佛差一点,但是菩萨已经是有成就的人了,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去渡其他的有缘人,当然自身也得修行~肯定是现有佛了,应该是不分大小的,佛教里不讲究谁大谁小的,只能说谁的智慧多,谁修行的好
第3个回答  2009-09-04
菩萨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译“菩提萨埵(拼音:duǒ)”的简称, 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萨外,还有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一类的”大菩萨“ ,梵文是 Mahāsattva,中文译音是摩诃萨,又意译为“大士、圣士、开士”等名称。
据显示,在小乘佛法时就有了菩萨一说《专指悉达多》。后来有了佛一说。《产生于大乘佛法时期》。可见,菩萨在前,佛在后。等级不同,也就无法比较了。
第4个回答  2009-09-04
佛陀是人,菩萨是人。
没有先后,没有大小。
众生平等,方才佛教。
《西游记》不值得去当成佛教典籍。
9楼答案很完备,楼主应当参考。

佛是人不是神,那菩萨是什么?佛与菩萨 谁先谁后?谁大谁小?
佛是已经修得正果的人,菩萨也是修行到一定阶段的人,不过比佛差一点,但是菩萨已经是有成就的人了,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去渡其他的有缘人,当然自身也得修行~肯定是现有佛了,应该是不分大小的,佛教里不讲究谁大谁小的,只能说谁的智慧多,谁修行的好 ...

佛与菩萨谁大?
观世音是菩萨,如来是佛,应该是如来大.观世音是菩萨,唐僧是佛,应该是观音大.佛与菩萨倒底谁大?... 观世音是菩萨,如来是佛,应该是如来大.观世音是菩萨,唐僧是佛,应该是观音大.佛与菩萨倒底谁大? 展开  我来答 19个回答 #热议# 【帮帮团】大学生专场,可获百度实习机会!black8310 2015-07-13 ...

佛,神,仙,菩萨,罗汉。的级别是怎样分的?
从修行程度,从高到低讲:佛--菩萨--罗汉--神仙。实际上,这是一些不同的概念。首先说,佛--菩萨--罗汉 是超出六道轮回的,解脱的圣人,而神仙,实际上是六道里面的‘天道’众生,一般称天人,特点是福报非常大。而佛,是究竟圆满的觉者。菩萨,是差一步圆满。以上这两者都是发大乘菩提心,愿自度...

佛,菩萨,还有什么什么的,他们的地位由高到低是怎样的?
佛是大觉者,没有高下之分;菩萨是有阶位的,一共五十二个阶位 【五十二位】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

菩萨到底是神还是什么
菩萨不是神,是已经觉悟的圣贤,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心人。

我想知道,所谓的佛和菩萨,罗汉,大士之间的不同,排位?
阿罗汉,梵语arhat,意译杀贼、无生。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不受生死,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阿罗汉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佛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法教育里面的三个学位名称,如同大学里面有博士、硕士...

为何都说佛教是无神的,那么佛教中的菩萨,佛和万能的神有何区别?
佛教认为现象界一切都是缘起。佛教修行的目标,当然是成佛。佛教修行不是为了成为神,是为了觉悟、解脱,觉悟解脱的圣人就是佛,不是神。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天人,天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天上或外太空及异度空间的高级生命,能影响低级生命。因为大千世界,广阔得很,比人类更有福报的生命类型很多。

菩萨和佛有什么区别?
菩萨和佛是觉悟程度高低的差别。菩萨是因位正在修行的圣者。佛是果位已经圆满的圣者。一切行菩萨道,修行佛法的众生,在成佛之前都可以称作菩萨。通过修行,觉证如来本性,得究竟无上菩提,就是佛了。佛已经完全断除了见思、尘沙和无明这三大烦恼,证得了圆满的法身。而菩萨虽然也断除了见思、尘沙烦恼...

观音是不是佛?菩萨和佛有什么区别?
佛教中,佛与菩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佛是出家人,而菩萨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观音信仰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源于佛教,但与佛教中的观音有所不同。佛教中的观音是男身,而民间信仰的观音则是女身。菩萨与佛的区别在于,菩萨不是出家人,一般指信仰佛教但未出家受戒的人。而佛是出家人,是佛教的...

如来佛祖与菩萨的差别有多大?
菩萨,在权威书籍中解释是: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原为释迦牟尼修行但未成佛是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而这点在《西游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佛祖几乎是不出手的,出手次数很少,一次是收服孙悟空,也就是五指山的故事;还有一次是收服六耳猕猴;还有就是降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