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居士应该遵守哪些规则?

如题所述

佛教徒是指皈依的居士。居士就是在家的佛教徒。一般来说,在家的佛教徒鼓励自己能够守几戒就守几戒,守一戒一份功德,但是不是强制要求。除非你自己发心要受五戒,你就必须做到。星云法师开示,皈依不等于出家,不等于受戒,只是愿意将身心皈依三宝,尽身命信奉三宝,护持三宝。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下面贴一篇皈依的意义给你参照:
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著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

世间的人,依靠金银财「宝」,就能获得物质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宝」,就能得到精神升华的安稳。

《成佛之道》一书说:「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一生又一世的时间推移过程中,流转升沉於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宝的舟航,才能到达彼岸。但众生愚痴,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却误信邪师外道,甚或迷恋世间的财宝、权位、眷属、生命……等,殊不知财产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或生了不肖儿女,财富随即就转眼成空,而崇高的权位也将落空。如《顶生王经》记载:顶生转轮王统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终不免坠落人间,忧愁而死。亲爱的眷属,一旦无常来时,也要分离;再者,有生必有死,故生命不足恃,而国家、社会,也总在治乱之中,流转不已。因此,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故有『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之谓。」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道:「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於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盘。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的皈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的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的身心归属於三宝,从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大乘义章》卷十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在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助,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义,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为皈依的最深意义、最终目的,乃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盘会上教诫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皈依真义。这明示了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能成佛故。因此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盘。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义。
皈依三宝者,如得灵丹妙药,能够医治贪瞋痴的心病;如灯烛星月,能够指引我们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够脱离生死的苦海;如贫人得宝,能够庄严我们的身心。

《俱舍论》卷十四说:「皈依三宝能究竟解脱众苦。」

《大乘义章》卷十也举出三点皈依三宝的旨趣:
1、为远离生死之恶、不善。
2、为求出世涅盘。
3、为利益众生。

《优婆塞戒经》说:「为破诸苦,除烦恼,受於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皈依三宝。」

《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为即无漏之别因也。由此三宝常住在世,不为世法之所欺慢,因此称为宝,如世间的珍宝为众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所归仰。」

《善生经》说:「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全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皈依三宝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

《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三皈,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后有知见,复教三皈。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能受三皈、五戒者,然后买之,不能者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皈,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皈依三宝,功德最大,不得不受。」

《法句譬喻经》中有一段记载:「从前帝释天五德离身,五衰相现,自知命尽,当下要堕入畜生,在一个以冶陶为业的人家受驴胎。帝释天立刻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三自皈命佛法僧众。未起之间,其神识已至陶家驴腹之中。当时,驴因没有绳索系缚,行动之间,破坏坯器,主人用鞭责打,驴腹痛,即时伤胎,其神识即刻又还入原来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当时,佛陀为其说法,帝释天即知无常之要,明白罪福的变化,了解兴衰的根本,从此欢喜信受三宝,故再进而得须陀洹道。

又,《旧杂譬喻》卷上记载:「从前佛陀至忉利天为母说法的时候,有一天人,寿命垂尽,他寿终之后,当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腹中作子。当时忉利天人愁忧无计可施,有另一天人告诉他,当往求救於佛陀,天人听后,即刻往佛所稽礼。佛告天人:『欲脱猪身,应当皈依三宝。』如是三日,天人依从佛陀的指教,朝暮归依。七日之后,天人寿命已尽,因为已自皈的缘,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

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皈依的功德其大无比,所以众生皆当皈依三宝。藉由三宝的威德加持,净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缘,成办诸事,并且找回生命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宝贵的清净本性,开发每个众生本具的如来佛性、平等的法性以及清净的真心。
三宝的呼唤
一、皈依三宝可以使人生更多彩多姿,更踏实安全。
二、你要丰富人生,必须先要皈依三宝。
三、人生不能没有信仰,踏出信仰的第一步-皈依三宝!
四、一生的转捩点,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恶为善,就是要皈依三宝。
五、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皈依三宝。
六、皈依三宝是心灵的依靠;皈依三宝是永恒的宝藏。
七、皈依三宝是迈入幸福的捷径!
八、皈依三宝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是认识了自己。
九、皈依三宝,一入佛门即进入佛法的堂奥。
十、皈依三宝是受戒的基础,是成佛的根本。
十一、想不受苦报,便应皈依三宝,相信因果轮回之理,勿造恶业。
十二、好信仰,要向好朋友推荐-皈依三宝大家一起来。
十三、慎重推荐,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十四、真正的故乡-来自三宝;真正的依靠-来自三宝。
十五、趋向真理大道-皈依三宝。
十六、打开心灵之窗-皈依三宝。
十七、重建幸福人生-皈依三宝。
十八、找回本来面目-皈依三宝。
十九、点亮一盏永恒的心灯-皈依三宝。
二十、人间净土的建立-人人皈依三宝。
二一、心灵起死回生的开始-皈依三宝。
二二、生命的导航-皈依三宝。
二三、放下人生的重担-现在正是皈依三宝的时候。
二四、佛陀亲切的呼唤,您还要犹豫多久?赶快回到三宝的怀抱里。
二五、一盏夜路明灯,一艘苦海慈航,一块上好福田,一位智慧明师。
二六、心灵的环保,生命的清流,病患的良医,那就要皈依三宝。
二七、来自两千五百年佛陀的诚挚呼唤-皈依三宝。
二八、以慈悲来代替怨恨,以般若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帮助吝啬,以皈依三宝来净化自我,净化社会。
二九、您皈依三宝,三宝就会与您同在!
三十、圆满人生,就要从皈依三宝开始!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可以说在人生中,所得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皈依三宝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七宝塔供养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宝所获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夫三宝者,千生难遇,万劫难逢,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由此可知三宝的功德。

没有皈依三宝,即使拜佛烧香,也只能算是佛教的尊敬者,不能算做佛教徒,如果是佛教徒,第一具备的条件就是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究竟有什麼功德利益呢?总结经典中的功德利益有下列十点:

第一、找到了宇宙间第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成为正式的佛弟子。

第二、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故一旦皈依三宝以后,立刻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第三、如顶戴宝冠,身著华服,人身立刻庄严;而皈依三宝,则道德、人格、信仰因而提升。

第四、佛陀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时代,要保护、加被所有皈依的三宝弟子。

第五、能够获得世间大众的尊敬,并以为模范。

第六、消灾免难,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会成就。

第七、能积集广大福德,得大富贵,如为人生前途造了平坦的道路,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

第八、减少烦恼,得遇善人为友,到处都能得方便。

第九、有受戒的资格。皈依三宝的人可以受持五戒,参加八关斋戒等。

第十、终有一天,必定得度。即使没有修行,只要皈依三宝,将来弥勒菩萨龙华三会的时候,也能得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06
标准优婆塞(在家居士)

来源:给孤独园林
该具备什麽样的条件才算是一位标准的在家居士?佛陀在本经里明白地教示应具备信仰、持戒、布施、听闻正法、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等条件,才称得上是标准的优婆塞。

在家人又该如何自利利他呢?请参考以下的经文。

选译自北传《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卷第九百二十九篇

译于西元2005/8/21八关斋戒日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林中。当时,释族在家居士摩诃男来拜访佛陀。

他对佛陀稽首顶礼后,退坐一旁,对佛说:「世尊,请问什麽是优婆塞【在家居士】?」

佛陀告诉摩诃男:「所谓优婆塞【在家居士】,就是在家人过著清白的生活,乃至尽一生的寿命,归依三宝,就是优婆塞。」

摩诃男问佛:「世尊,该具备哪些条件才称得上是一位标准的优婆塞?」

佛陀说:「如果优婆塞只有信仰却不持戒,就不是标准的在家居士,所以应当努力学习,具足净戒;若具足信与戒却不肯布施行善,仍然不是标准的在家居士。因为在家居士的条件不齐全,便应精勤学习,修习布施,令条件圆满。

然而信仰、持戒、布施的条件虽圆满,却不能常常前往参访沙门,听受正法,也不算是标准的在家居士,所以应精勤修行,时常前往参访塔寺,拜见诸沙门,否则如果不能专心听受正法,仍不能算是标准的在家人;

信仰、持戒、布施、闻法的修习条件虽已满足,但听闻正法后不依法奉行,仍不是标准的在家人,所以应精勤学习,时时前往参访沙门,专心听法;

但是闻法后虽能受持修行,却不能观察诸法深义(法、义的精髓),仍不算是标准的在家人,所以应精勤修行。

如果虽具备信仰、持戒、布施、听闻正法、闻法后能依法奉行、依法奉行后能观察甚深妙义等条件,但却不能随顺知法次法向(按部就班向解脱道迈进),仍不能是标准的在家人,既然条件仍不齐全,便应精勤学习;

最后,当信仰、持戒、布施、听闻正法、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等条件一应俱全,摩诃男,此时才算是具备了一位标准的在家人应有的条件。」

摩诃男继续问佛:「世尊,在什麽样的情况下是指优婆塞只能帮助自己,却不能帮助他人?」

佛陀说:「如果在家人自己归信三宝,却不能引导他人归信三宝;仅自持净戒,却不能令他人持戒具足;仅自行布施,不能影响他人一起布施;自己参访塔寺礼见诸沙门,不能劝他人一起参访塔寺礼见沙门;自己专心听法,不能劝人乐听正法;自己闻法后能受持,却不能令他人受持正法;自己能观察甚深妙义,却不能劝他人观察深义;自知深法后能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却不能劝人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诃男,以上八种情形,就是优婆塞只能自利,却不能利他。」

摩诃男又问佛:「世尊,优婆塞应成就几法自安安他?」

佛说:「优婆塞若能成就以下十六法,就是优婆塞能自安安他。是哪十六种呢?摩诃男,如果优婆塞具足正信,也能引导他人归信三宝;自持净戒,亦以净戒教授他人;自行布施,亦教人行施;自行前往塔寺见诸沙门,亦能教人前往礼见诸沙门;自己专心听法,亦教人听法;自己受持法义,亦教人受持法义;自己观察法义,亦教人观察法义;自知深义,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亦能教人解了深义,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诃男,若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就是优婆塞能自利亦能利他。

摩诃男,若是优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大众眷属都会前来亲附,受他的影响,这名在家居士在婆罗门众、刹利众、长者众、沙门众、及其馀诸众中能发挥他深远的影响力,威德显曜。就如同太阳在一天当中的初、中及后时,都能光明显照。
就是这样,优婆塞若能成就十六法者,便能于初、中及后时,威德显照。就是这样,摩诃男,若优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可说是世间难得。」

释族在家人摩诃男听佛说完后,心中欢喜,便从座位起身,礼佛后离去。

在家人的修行方法

*
来源:给孤独园林

有很多人误会学佛就是要吃素,或者不可追逐财富名利,硬是把自己搞得僧不僧、俗不俗,整个人看起来怪异。其实,出家人的生活与在家人是截然不同的,比丘应守的戒律至少有270条之多,而在家人生活在五欲世界,有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佛陀从不否定在家人所享受的快乐,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快乐本质上都无常变易不定,不值得迷恋。但他也很明白要在家人立即放弃这些享受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他教导我们应循正道追求(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不择手段,不可以伤害他人的方式满足私欲,因为我们对别人所造成的伤害,都已经为自己做好了准备,就算今生算不了帐,终有一天会连本带利的回到自己的身上。

佛陀最诃斥的就是不僧不俗的伪君子,换言之,在家人应有在家人的样子,享受财富、情爱、亲情、名声等快乐并不是罪恶,与修行也不冲突,只要建立在「将心比心」的前提上,一样可以迈向解脱大道,品尝清凉的法味。
选译自南传《巴利英译相应》
乔正一译于农历大年除夕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与许多大比丘一起来到古印度拘萨罗国,并住在该国的一处村子。村内有一位信奉婆罗门教的在家人,名叫鞞纽多罗,他听说佛陀难得来到此地,已久仰佛陀的圣名,便慕名前往佛陀的住处,并且请教一些问题。

他见到了佛陀,恭敬的向佛陀顶礼后,便坐在一旁,他问道:「瞿昙啊!我是一名在家人,也是一名凡夫俗子,有七情六欲,我有妻妾,有儿女成群,我住在繁华热闹的都市里,身穿华服锦衣,享受美食。我希望能保有这一切,但也很希望够跟您学习修行,死后来世能够生天,我不知这样子会不会跟您的教义冲突?」

佛陀说:「居士啊,其实并不会冲突,在我的教法里是有方法,可以让您在享受世间快乐的同时也提升您的心灵。」

鞞纽多罗听到佛陀这麽说,感到很兴奋,他请求佛陀为他解说该怎麽做。

佛陀说:「居士啊,我现在就为您解说能帮助自己的修行方法,请您仔细的听好,并牢记在心。」

鞞纽多罗说:「谢谢您,我一定会专心听您讲解。」

佛陀说:「身为一名在家人,他应培育同理心,时时刻刻保持以下的思惟,便能兼顾世间快乐与修行,在家人应这麽思惟:『我清楚知道,如果有人想要杀害我,我一定不快乐,我会心生恐惧,我如果不喜欢如此,别人一定也是这样,所以我怎可以去杀害别人的生命。』

当他如此正确思惟后,便会至诚受持不杀生戒,心中也不乐于杀生。

同上开情形,『我若不喜别人偷盗我的财物,别人一定也不喜欢如此,我又 岂可去偷盗他人财物?所以我愿持不盗戒,不乐于偷盗。』

如同上开道理,『我既不喜欢别人勾引、骚扰、侵犯、强暴我的妻女(或丈夫),别人一定也不喜欢受到如此对待,我今又岂可去勾引、骚扰、侵犯、强暴别人的妻女(丈夫)?所以我愿受持不邪淫戒。』

如上所述,『我不喜欢被别人所欺骗,别人一定也是如此。我又怎可欺骗他人?所以我愿受持不妄语戒。』

如上所说,『我不喜别他人挑播离间我与亲人及朋友的感情,别人一定也是跟我一样的想法。我今又岂可去挑拨离间离别人与其亲友的感情?所以我不能去做挑拨离间的事。』

如上所述,『我不喜欢别人对我粗言辱骂,别人一定也是这样。我 又怎可去辱骂别人?所以我不应对别人恶言相向。』

如上所述,『我不喜欢别人对我虚情假意或说些毫无意义的杂秽语,别人一定也是这样。我又怎 能对别人说绮语?所以我不该对别人说那些虚情假意的甜言蜜语或无益的杂秽语。』

以上就是七种帮助自己修行的正道,我们姑且称之为七圣戒。又如果这位在家人能对于佛陀、佛法、僧伽产生正确的认识及坚定的信仰,那麽这位在家人便已证得四不坏净,他已可确定他自己未来的命运,对自己这麽说:『今后的生死轮回我已不会再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中,一切的恶趣因缘都已消失灭尽,我已得须陀洹果(初果),不堕恶趣法,必定正向解脱,今后的轮回次数只剩七次天上或人间的生死,必可抵达究竟解脱烦恼的目的。』」

鞞纽多罗听完佛陀的解说,心生无比的喜悦,他对佛陀表示:「实在太难得了!世尊!从今起我愿归依佛陀、归依您的教法以及比丘众,终生做一名标准的在家佛弟子,直到我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为止。」
第2个回答  2009-09-06
从最初的三皈五戒,到八关斋戒,或是在家菩萨戒,这是基本的戒律方面,其他还有许多应修行的部份,比方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六度波罗蜜等等也可以算是应守的规则。除了佛教的这些东西之外,一般作人所应守的规则,佛教居士也应当持守,如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等等。

作某些或是不作某些事情,比方说持不杀生戒吧,可以分成几种层次来说:从凡夫的层次来说,是怕下地狱或想升天界所以才作或不作某些事;从小乘的层次来说,持戒修行是为了让自己得解脱;从大乘的层次来说,则是为了饶益众生。因为三种层次发心的不同,所以虽然同样是持戒清净,但它持戒的功德就会是不一样。作其他事情也是一样。

也因此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在於修行所持的戒律或经典,而在於发心。比方说,即便是修行藏密或是禅宗这些所谓的大乘法门,但是若发的是解脱道的心,成就的不会是菩萨果位或是佛果,而会是小乘四果。

虽然问的是规矩,但是实在因为发心比规矩重要,所以这部份说的多了些。
第3个回答  2009-09-07
居士学佛误区(一看吓一跳,你我都有犯)
-----学诚法师
很多在家居士来寺院作了几天义工以后,内心对佛法的体会比在家时要深很多,不少人问及在家修学不能很快进步的原因在哪里?原因有很多,首先要认识清楚在家修学容易犯的错误,然后纠正他,就可以很快进步。
(一)著于文字 喜见他过
为了解决自心的苦乐问题, 所以要学习佛法,但是学佛多年,不见的快乐有增长,痛苦有减少,不是经论有问题,而是我们依世间的学习方式学习经论,误以为懂了文字就懂了佛法,没有办法依经论反省生命,对治烦恼,文字懂的越多反而成了看别人过失的工具,这一点,在家居士尤易陷入而不知。

(二)我慢高山 法镜外照
听闻佛法要具六想,第一就是“病者想”而我们常常不这么想,我们通常会以世间的地位、学历、名誉等等,作为不承认自己有病的依凭,佛法是从恭敬中求的,如果有一丝毫的慢心,都会成为受用佛法的障碍,实际上我们在无明当中,绝对是个大病人,闻思佛法必须反观自心,法镜内照才能治病,反之,不照自己而照别人,在外境上分别计较,是不可能净化及提升心灵的。

(三)二宝居士 轻贱僧宝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学佛人,只皈依佛法二宝,人称“二宝居士”,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多是看不到自心的烦恼贼在作崇,以至膨胀我执、法执,以自己片面、单一的角度看僧众的行为,不能理解,乃至毁谤,这种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为还没成佛,所以每个人都在学习,学习就是因为有不圆满的地方,俗众在学习,僧众也在学习。

(四)贪著自宗 嗔他法派
入了佛门,皈依了三宝,还是容易犯一些过失。有些人学了一个法门就非常执著,常在人、寺庙、宗派上分别,居士之间不能互相尊重接纳,结果因为对人看不惯,进而对其所学的法门一概否定,甚至毁谤,造下毁谤正法的恶业,谤法业障,大如须弥,修行怎么可能进步。

(五)学不善巧 反成障碍
还有一类居士,皈依了三宝,读了一些经论,觉得佛法最好,就一头扎进学习佛法中去,极力劝导家人、亲戚、朋友都来学佛,要求全家跟他一起吃素,实际上每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同,人家不一定听你的,结果渐渐和家人相处不来,乃至格格不入。在单位工作,人际关系变得很差,别人看你学了佛法却成这样,也就排斥否定佛法,对佛教产生很多误解,自己学佛也越来越痛苦,得不到解决。

在家居士要想走出学佛的误区,关键就是让佛法融入自心,以正知见指导自己的行为,把佛法转化为自己潜意识中的力量,自然而然任运都和正见相应,如何做到呢?这个过程譬如登山,若一路上都是拉你下山的人,都是告诉你上山多危险的话,你可能在信心薄弱时就随同他们下山去了,还是得不到受益,所以要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助伴,走上菩提大道才会既稳又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师友的帮助下,首先认清自己学错的形相,不自轻,不退怯,以“契而不舍,志在必得”之心,突破学佛路上的重重难关,不断改正错误,证得种种功德胜利,究竟成佛。
第4个回答  2009-09-06
居士五戒了,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还有要自觉的在家里或去寺院诵持早晚课
诸恶莫做 众善奉行

信仰佛教的居士的一些戒律与要求?
1. 皈依三宝:居士应当皈依佛法僧三宝,即佛、法(佛教教义)和僧(出家修行者团体)。2. 奉持五戒:居士需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的五条基本戒律。3. 修习十善:居士应培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的善行。4. 守持八...

居士戒律是什么?
居士是指那些没有出家、但仍然信仰佛教的男女信徒。他们遵循的戒律包括:1. 五戒:居士应当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规定。2. 八关斋戒:在某些日子,通常是每月特定的六斋日,居士会进一步遵守以下戒律:除了五戒的内容,还包括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3. 十...

居士戒律是什么?
居士戒律是佛教中针对在家信徒制定的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居士戒律的核心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是居士必须遵守的基本戒条,旨在培养居士的道德品质,净化心灵,积累善业,为修行成佛奠定基础。不杀生是要求居士尊重生命,不伤害无辜;不偷盗是要求居士诚实守信,不非法...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归我所有,就叫偷盗。3、不邪淫戒:不符合世间法律的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以及合法...

居士戒律主要哪三条?
居士戒律:1、五戒(在家生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2、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3、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居士戒有哪些?
具体来说,居士戒主要是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戒律和道德规范。它是佛教信徒在世俗生活中修行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对居士戒的 首先,居士戒强调的是不杀生。在佛教中,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居士应该尊重生命,不杀生。这不仅包括不杀害动物,也包括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其次,居士戒还包括不...

信仰佛教的居士的一些戒律与要求?
首先 皈依 皈依的是 佛 法 僧 不是单一的哪个上师 这是居士的第一标准然后 精进自己 看你自己的发心有多大 第一个戒律 也就是最简单的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逐渐的去精进 佛祖必然会加持你的

佛教中居士的义务是什么?
居士:本指正式受过戒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现泛指所有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男性叫优婆塞即男居士,女性叫优婆夷即女居士。居士戒律:1、五戒(在家生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2、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

居士游人进寺应遵循哪些规矩?
入寺礼佛,规矩严谨。遵循法度,方显尊重。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入寺须知,供您参考:1. 入寺礼仪:入寺时,应沿左臂行走,切勿横穿。进入殿堂,帽子、手杖等物品不可放置于香案或佛桌。遵循左侧通行原则。2. 礼拜规则:大殿中央拜垫为寺主专用,游客应在两旁拜垫礼拜。他人礼拜时,不可从其前方经过,...

信佛的人需要遵守哪些戒律
僧侣还应分别住在各自的寺院中,遵守比丘与比丘尼的不同戒律。在家居士则被要求在每月特定日子实行克己的生活,如不涂抹香料、不观赏歌舞剧、不坐高广床座,这些日子通常是阴历的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对于出家众的称呼,佛教有明确的规定。只有大寺院的方丈或受戒师才能被称为“和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