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9-08-24
所谓悼亡诗(词)是配偶双方或情人双方,一放早逝,活着的一放对逝去者的深切悼念。这类诗是借悼亡来表现夫妻情深,是一种委婉含蓄的写法。它得名于晋潘岳的《悼亡》,时间是晋惠帝元康时期,约公元三世纪。
论起悼亡诗的“始祖”,这要追朔到《诗经》中的《绿衣》,距今约三千年了。其曰: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 矣。絺兮 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这首诗选自《诗经·邺风》,是悼念亡妻的诗。一、二章是说男主人公独处空房,但感人去楼空,黯然伤神。三、四章上赞美亡妻生前的美德。全诗用语浅近,寄情深长。此诗表现了丈夫对亡妻的刻骨思念和无限悲伤之情,开了我过悼亡诗的先河。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一种诗歌题材,用来表现夫妻间、情人间深深的情感,并含蓄地表现爱情之真谛。
睹物思人,上历代悼亡诗的基本模式。然将其推向高峰的是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他所作《悼亡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且由于影响深远,“悼亡”成了悼念妻子的特指。
潘岳(247——300)少时被乡人称为奇童。他的妻子杨氏是西晋望族杨肇之女。潘、杨两家本是世交,潘岳十二岁时见到杨肇,杨肇就喜欢上了这个聪颖过人的美年,并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婚后二十年后两人相溽以沫,不幸杨氏于晋惠帝元康八年的冬天去世,死时不到五十岁。《悼亡诗》共三首,分别作于杨氏去世的下一年的春、秋和经冬三季。其中广为传诵的是第一首,作于杨氏亡后一周年。叙写自己将要离家赴任时对亡妻的哀悼。其曰: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流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移挂犹在碧。怅恍如或存,回遑仲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志,沉忧日盈积。蔗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这首诗写景抒情,由物及人,通过一系列日常事业行止的描写,表现真挚深厚的伉俪之情,写得层次分明,笔触细腻,具有缠绵悱恻,委屈辰婉的特色。后人写悼亡诗也多受其影响。此外潘岳还有《顾内诗》、《杨氏七哀诗》也是写给杨氏的诗。清人陈 明有:“安任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婉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休”。杨氏逝后仅一年多,潘岳也被权臣孙绣诬陷被杀“罪夷三族”,这是杨氏生前也不曾料到的。
另外南朝的沈约、江淹等人也有悼亡之作,其江淹的《悼室人十首》尚写得朴实自然,其他如沈约其境界已不能与潘岳所比。
隋时有士大夫薛德音留有悼妻之作,隋亡唐兴,士大夫文人墨客也多有作悼亡诗的。如初唐的赵 、李中、王涣、崔涯、窦巩、京兆韦氏等,中唐有像元稹 ,孟郊之流,晚唐有李商隐、韦庄等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中唐诗人元 和晚唐诗人李商隐二人。
元 悼亡代表作是《遣悲怀》三首和《离思五首》,《遣悲怀》其一云: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 ,泥他沽酒拔金 。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此诗满怀深情地追忆婚后的生活,赞美韦丛的贤淑和安于贫困的优美品德。
第二首和第三首中广为传诵的诗句如“谁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除《遣悲怀》外,元 还有《江陵三梦》、《梦游春七十韵》、更有《离思》其一:“曾经难为水,除巫山不是云”。乃世间男女痴情的代言词。但从后来的情况看,元 在韦丛逝后一年多一面写诗悼念妻子,一面偎红依翠、风流快活,与“扫眉才子”薛涛卿卿我我,陷入温柔乡不能自拔,此后数年中,他又迷恋刘采春、纳妾安氏,续弦裴淑,更把始乱终弃当成家常便饭,与他写的“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初衷有 。
晚唐时,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 生。其妻王氏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唐宣宗大中元年到九年(847——855)之间王氏病逝,李商隐陷入了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中,写下了不少悼伤之作,有《悼亡日近》、《房中曲》、《正月让宅》等待,常于悼伤之情中融入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全为诗人至情之语。代表作《正月崇让宅》云: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 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首诗是诗人宿于岳父王茂元在洛阳的古宅中写的悼念亡妻的哀伤之作。此诗写的深情绵 ,这是他的一贯诗风。此诗通过对夜晚的旧宅的描写来表现失去亡妻的寂寞与自身的无限伤感之中。
晚唐的韦庄也有《悼亡姬》,诗写得灵珑婉转,精于音律,但诗镜已入二流。
南唐后主李煜、字重光,号钟隐,中主李 第六子。有人认为他是第一位写悼亡词的人。李煜皇后姓周名娥皇,后主二十八岁时,周后病倒,终撒手人寰。“后主哀若骨立,杖而后起如丧考 ”。下葬曰,作词曰: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 犹残药,香 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这首词表达了后主对周后深挚情意以及沉痛哀悼之情。
北宋初年文人梅尧臣,字圣俞,号宛陵。其妻刁氏去世后,他写了《悼亡三首》其一: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诗写的真质朴实,感人至深,尤其“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更道出了作者的心声。
李煜之后,真正把词引入悼亡作品中的是北宋一代大文豪苏轼,其名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之妻王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二十八日病逝了。关于王弗的死有因过分操心,积劳成疾,又说与生产有关时长子苏迈刚六岁。古代妇女因生产新生命让自己失去性命的比比皆是,虽王妃公主亦不免,更何况一般妇人。王弗去世后,苏轼并没有像一般士大夫马上写诗文悼念,而是把自己对妻子的沉痛悲悼之情在心中整整积压了十年。在十年后妻子周年之际才吟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感人至深的悼念词作。
继苏轼之后,另一位词人贺铸也有悼亡词《鹧鸪天》传世,其词云:
重过 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 ,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补衣。
贺铸字方回,以一阕“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被人雅称“贺梅子”,且是孝惠皇后族孙。据史载贺铸:“长身耸,面色铁青”任称“贺鬼头”。虽貌丑,但却娶了赵宗室济良恪公赵克彰的女儿为妻。婚后赵夫人与贺铸同甘共苦,生活还美满。后赵夫人不幸亡故,此词是作者重游故地时写的,反映了夫妻间同甘共苦的高尚情操,抒写了词人悲伤感怀的真挚情感。
时间到了南宋,有两首诗很著名: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又: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法然。
以上两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给前妻唐婉的悼亡之作。唐婉与陆游本表兄妹,自小青梅竹马。后陆游棒打鸳鸯硬拆散了两人,其原因是陆母与唐婉之母即其嫂关系紧张,再加上唐婉一直没有生育,每办法陆游只好休了唐婉。再后唐婉改嫁士人赵士程。十年后,陆游与唐婉在沈园巧遇,时绍兴二十五年(1155)春,陆游伤感不已,在园壁上题词《钗兴凤》,不久唐婉抑郁而死,死时二十多岁。庆元五年(1199)春陆游居山阴,重游故地,作上面两首诗悼念唐婉。
南宋后期,史达祖有悼亡词《忆瑶姬·骑省之悼也》诗境已入二流,在此不再述。
下面一首诗,作者题作《悼亡》:
自古生离足感伤,争教死别便相忘。
荒陂何处坟三尺,老眼他乡泪数行。
多事春风吹梦散,无情寒月照更长。
还家恰是新寒节,忍见堂空纸挂墙。
这位诗人名叫秦略,金朝诗人,仕途颇不得意。同为金人的元好问评价他“以诗为业,诗尚雕琢,而不见斧鉴痕,颇有自得之趣。《悼亡》一诗,高出时辈,殆荆公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难辛者”。
其实,元好问有词作《摸鱼儿》也可看作悼亡词。其中,“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借失侣之雁徇情而死之事,喻写人间痴情男女的珍爱。
元时悼亡之作有新喻傅若金,字与 ,娶孙惠兰为妻。惠兰时年二十三,高朗秀慧,精近体五、七言。嫁五月而卒,寓殡湘中。傅念之不置,作诗云:
湘 烟草碧纷纷,泪洒东风忆细君。
浪说嫦娥能入月,虚疑神女解为云。
花阴昼坐闲金剪,竹里春游冷翠裙。
留得丹青残锦在,伤心不忍读回文。
这首诗写得寓意深婉,有李商隐诗风之朦胧美。尤其最后两句,更道出作者痛失爱妻的悲伤之情。
明清易代之际有多位诗人都有悼亡妻的诗,像吴伟业、顾炎武、王夫之、王士祯等,不仅诗作感人而且多以组诗出现。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崇祯进士。明亡后屈身仕清,一年后辞归不任。其有《追悼》一诗,中有“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这是整首诗的后半部,诗体是七言律诗,尤以后半部分感人至深。
顾炎武初名绛,别号亭林,明亡改炎武,号蒋山佣,入清不仕。公元1680年,其元配王硕人于昆山病故,顾炎武写下:“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老,遗民犹有一人存。”大意是:妻子逝世在遥远的江南小镇,送妻子入土为安的仅有六岁的长孙。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告诉他们,明朝的遗民还有我一个人。
在清初的遗民诗人中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斋,世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十年(1637)作者与陶氏结婚,顺治三年(1646)妻亡。顺治七年?(1650)作者续娶郑氏,十八年(1661)郑氏亦亡。而此年南明桂王被清兵俘虏,明亡。国亡妻死,,作者悲痛万分,于深秋写下《悼亡四首》,既悼发妻陶氏,又悼续弦郑氏。其一云:“十年前此晓霜天,惊破晨钟梦亦仙。一断藕丝无续处,寒风落叶洒新阡。”
王士(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顺治进士,明亡时仅十岁,入清后仕途坦荡,官刑部尚书。其妻张宜人康熙十五年(1670)九月去逝。王士作悼亡组诗二十六首悼念妻。其一曰:
遗挂空存冷旧薰,重阳阁闭雨纷纷。
方诸万点鲛人泪,洒向穷泉竟不闻。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少聪颖,工诗文,擅骑射,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中第。初授三等侍卫官职,后进一等。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十八岁,“生而婉娈,性本端。”成婚后,少年夫妻恩爱异常。不幸,三年后,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其悼亡词代表作有《浣溪沙·谁念西风》、《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尤以《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最为著名。其词曰: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小,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在缘 、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此词是作者为结发三年的妻子卢氏写的悼亡词。上片写作者对亡妇的深切怀念,过片则以丰富的想象,设想卢氏死后的生活,下片则极写自己三年来的伤感悲痛和对未来与亡妻再聚的期待。全词哀感幽绝,正如作者朋友顾贞观所言:“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
其后,他继娶关氏,并纳颜氏为妾,可卢氏的影子在他心中总也挥之不去。值得一提的是他三十岁纳江南才女沈婉为妾。沈婉,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但仅一年纳兰性德就因“寒疾”,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一岁。
乾隆朝时大学士纪昀好晓岚写有悼妾的诗作。那是写给两位早逝的爱妾沈氏明轩与郭氏彩符的诗。其一:
风花还点旧罗衣,惆怅酴 片片飞。
恰记香山居士语,春随樊素一时归。
在中国近代史上德青俞氏是赫赫有名的文化世家。俞樾、俞陛云、俞平伯的学术成就素来受人敬仰,尤令人敬佩的是他们各个伉俪情深。在此仅对俞樾作简单介绍。
俞樾(1821——1907),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咸丰五年(1855)放河南学政,后遭弹劾革职回京。仕途生涯仅三年。道光七年(1827),俞樾七岁,求婚于舅氏平泉公第四女姚氏。道光十九年(1839)成婚。婚后夫妇感情甚笃。
俞樾四岁迁居临平镇,然而“仕宦迁移,兵戈奔。四十九岁时,竟移居三十一岁”可谓“萍梗飘零,居无定所。”而姚氏始终跟着他四处漂泊,患难与共。姚夫人百般思念,以悲切的心情写下《百哀篇》一百首感怀。如:“五张六角本来乖,多事行年为我排。自向丛辰问凶吉,累君逢午必持斋。”诗中有追忆姚夫人与自己患难与共以及二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思念与悲哀溢于言表:“莫向空帷哀永逝,相逢地下料非迟。”更令人钦佩的是俞樾终身未置一妾,姚夫人逝世后,也没有续娶,真正做到了始终如一。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悼亡名篇,悼亡诗说来本非中国所独有,但却是中国人首创,从三千年前的西周《诗经》中的《绿衣》到清末名士俞樾的《百哀篇》其数量之多,精品之多,更非他国可比。再看这些悼亡作品,不论诗词;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作者的身份、地位以及人生际遇、创作态度都有莫大关系。但对于几千年的礼教传统,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其对作者的创作心态及意图都密切相关。下面本人就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与悼亡作者作简略分析。
中国自西周以来就形成了以“六礼”为标准程序的婚配制度。何谓“六礼”即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清期”、“亲迎”六个程序。这种程序对中国婚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及到今天我国的婚姻生活也受其影响。
自西周始中国就实行一夫一妻的制度,这种制度要求男子可以有很多女子但妻子只能有一个,妾的地位不能跟妻等同。古代婚姻制度承认妻的地位,只有经过“六礼”的程序娶进门的才是妻,称“娶妻”。而蓄妾称做“纳”,形式等同于买卖交易。所以古代的悼亡作品一般都是写给发妻的,写给妾的基本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不能被后人看重。
在古代家庭中,妻子享有与丈夫相对平等的权利,能得到丈夫的尊重。所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说的是丈夫与正妻的事,而与妾则不可同日而语。妾氏实际上在民事法律中根本没有完全的人格权利。古代尤其唐朝,士大夫文人纳妾成风、狎妓、逛妓院、青楼都被法律所承认。这种风气在明清上层也蔚然成风。他们中有些为亡妾写的悼念亡作品,其出发点都很难走出士大夫的婚恋观。所以古代的男子对妻子,在礼制的要求下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结发妻子,甚至超越了现代婚姻所要求的忠诚。像西晋的潘岳、清末的俞樾都在发妻去世后未置一妾、其所作悼亡诗更是发自肺腑的至诚之语。
古代婚姻制度要求的一夫一妻的含义可理解为,一旦男女做出婚姻的承诺就要相爱一生,哪怕是一方早亡也不能背叛。丈夫先亡,妻子要守节,妻子早亡也要求丈夫在精神上守节。这样大家就不难理解元一面在妻子去世后写下大量悼念亡妻的诗文,一面又寻花问柳,广纳姬妾。另外,大多悼亡作品的内容多是回忆发妻生前的美德及自己失去发妻后的生活为线索。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悼亡诗本非男子专有,《诗经》中《葛生》就是妻子写给丈夫的诗。只是到了西晋潘岳那才渐成了悼念亡妻的特指,尤其是在明清理学盛行的时代。
丧妻之后,男子再娶,在古代称做“继室”、“填房”或“续弦”,像唐元 续娶裴淑,王夫之曾续弦郑氏。妻子称为“元配”、“发妻”,古代士大夫文人的悼亡之作多是写给发妻的,像潘岳、苏轼、顾炎武之流。古人认为男女一旦结为夫妻就要白头偕老,未违反伦理道德,不能离婚。在以夫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离婚的主要权利在丈夫手中,这就是有名的“七出”之条。“七出”即指“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嫉妒、恶疾。”违反以上七条丈夫就可以休妻了。南宋陆游的前妻唐婉就是被陆母以“无子”的口实硬休掉的。就有了沈园巧遇、唐婉之死的悲惨结局。中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就禁止同姓结婚,以后历代都禁止“五服”以内的内亲、外亲。虽如此却不反对中表联姻,尤其是姑舅结亲。因此,在古人看来,亲上加亲的表亲联姻,就是比较美满的婚姻。像南宋陆游与唐婉、清末俞樾与姚氏就是表亲结婚。
另外,“门当户对”在古代也是一种普遍盛行的联姻方式,像魏晋时的门阀制度、唐时的门第之见、宋朝的“榜下择婿”说到底都是在搞政治联姻。但是也不能否认,“门当户对”在整个封建婚姻制度的合理性,因为种种原因家庭背景出身的夫妇二人容易构建一个婚姻美满的和谐家庭。像元的元配韦氏其父韦夏卿官至太子少保、苏轼妻王氏其父也是当地名流,贺铸岳父是赵宗室济良齐恪公、清初纳兰性德妻卢氏乃两广总督卢兴祖,整体而言,这些人的家庭都是比较和美的。然而,封建社会的婚恋观毕竟不能与现代社会的婚恋观相提并论。几千年的礼教传统让这些文人士大夫的婚恋爱情永远束缚在他们的那个圈子里,虽有几个大胆的挣脱了出来,也只是凤毛麟角。
以上就是本人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与悼亡诗词的一点关系的理解。
最后,纵观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及今日社会的情况来看。悼亡作品只能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才能得到生存的土壤。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朵奇葩,在现代生活中,它或会永远消失在今日文化人的手中,它永远是那个时代才能放射光辉的诗歌题材。
第2个回答 2009-08-24
苏轼《江城子·十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篇悼亡词。先说一下悼亡的含义,悼亡只指丈夫对死去的妻子的悼念,这个含义的规定与西晋的潘岳有关,潘岳在妻子死后写了几首悼念妻子的诗,在这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诗里写过悼念妻子的内容。潘岳之后,写的就多了起来,唐代的元稹的悼亡诗三首最为有名,到了北宋,在以写男女相思别怨的词里,苏轼的写妻子的悼亡词与众不同,包括到后来的清代的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都写的很好。
我们来赏析这首词。
第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一句我们先从“茫茫“两字入手解读。
“茫茫”是朦朦胧胧、模糊不清的意思,这里有看不见,不相见之意。“两茫茫”是指双方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如果真的是烟雾导致的看不见或者是别的其他的东西挡住了视线或什么的,那也好办。但是是“生死”两茫茫,生者苏轼,死者王弗,一个地上,一个地下,阳阴两隔,这就永远也没有再见的机会了。而且又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是实指。苏轼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去,到苏轼写这首词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整整十年了。诗词里有的数字是虚指的,比如“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中的“十年”就是虚指,指时间长。古人用“十年”来虚指时间长,那么真正的十年就表示已经是相当长的时间段了。就是现在,“十年”也意味着是很长的时间了,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啊。
所以“十年生死两茫茫”这简单的第一句话包含了词人多少的感情。但是你表面上看不出来。诗词都是要细细品味的,只有“品”才有“味”。
其实“茫茫”二字还是有来历的。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两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茫茫”在这两处诗词里意思是一样的。是不是还有更早的诗句中出现,我没有细究。显然苏轼可能受了白居易的影响。但是这两处的表达还是不一样的。白诗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的,苏词是从时间的角度写的。
十年了,苏轼是不是天天在想念妻子呢?我们看下句:不思量,自难忘。
这两句关键字是“自”。“思量”就是想念,“不思量”就是不想念。“难忘”是难以忘记。这都好理解。那“自”是什么意思呢? “自”多是第一人称代词,经过借用引申可以理解为连词“由于”,副词“原来”、“本来”,“当然”、“自然”。把这些意思代入连接起来理解的话,好像不思量和难忘是矛盾的。但细品起来,大有嚼头。不想是由于(本来)难忘,说明是太想念了。不思量是“表”,难忘是“里”。难忘的表达有两种:一是嘴上说想念;一是嘴上说不想念。
第3个回答 2009-08-24
元稹的《遗悲怀》三首,《离思》五首,潘安的《悼亡妻文》等等。
第4个回答 2009-08-25
纳兰性德有很多悼亡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