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黑格尔美学与神学方面资料?

如题所述

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沟通了艺术门类与哲学之间的鸿沟,使美学突显而起。并且,由此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流动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艺术在理念发展中的地位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向我们展示了意识(广义)由从自然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绝对精神的异化历程,它“可视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诸阶段的缩影”①。而艺术,黑格尔把它归为宗教一节。意识在宗教阶段由精神阶段的有限范围超越到无限,最终实现主客的统一。这时的自我意识,既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现实性,又能在现实性中意识到自身,自我意识在宗教状态下经历三个阶段: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天启宗教。在艺术宗教里精神能意识到它自己的绝对本质,即不再单纯是一切个体的共同实体,而且还是被个体认识到其为个体之固有本质的实体。

这里,黑格尔坚持了主体与客体、自我与对象不断对立又不断统一的根本原则。其中,艺术作为一个环节,是宗教意识从自然流向天启的必经之道。不过,在《美学》中黑格尔又将艺术、宗教与哲学作为内容、专门意义处于同一基础之上的绝对心灵的三个领域。它们由呈现与意识的形式而见出不同。心灵认识的第一种形式是直接的、感性的认识,第二种是想象(或表象)的意识,第三种形式是绝对心灵的自由思考②。这三者分别对应于艺术、宗教与哲学。

艺术是借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艺术家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心中酝酿成的东西表达出来,“但是到了完满的内容完满地表现于艺术形象了,朝更远地方了望的心灵就要摆脱这客体性相而转回到它的内心生活”③。由此进入宗教的领域。“宗教的意识形式是观念,因为绝对离开艺术的客体性相而转到主体的内心生活,以主体方式呈现与观念,所以心胸和情绪,即内在的主体性,就成为基本要素了”④。这时的虔诚还不是内在生活的最高形式。黑格尔又认识到,在他的叙述体系中,“艺术只是宗教的一个方面”。因为宗教中情绪与观念会用这种自由思考把和宗教同样的内容提供给意识,因而成为一种最富于心灵性的修养,用思考去掌握和理解原来在宗教里只是主体情感和观念的内容。哲学也是用思考的形式来掌握思考本身,是绝对知识的最高形式。

这前后两种论述既有出入,也有联系。这也反映出黑格尔从早期到体系成熟期的思想转变历程:对待康德哲学的态度上,从赞成到批判;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上,从宗教高于哲学到哲学高于宗教;在审美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从审美高于理性到理性高于审美。查尔思·泰勒认为黑格尔的潜在思维路线是:“思维的彻底明晰性可以在哲学里找到。但是在缺乏这些清晰概念时,在探求达它们的过程中,人们使用了不清晰的表象样式。”⑤“表现(Vorstellung)的领域是宗教思维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黑格尔不是用清晰的概念而是用形象来思考上帝。”⑥尤其是“在艺术中,自我的意识体现在作品中,体现在外在、感性的对象中,它无论如何也不能简单地引导我们超越它自身而抵达它所描写的某物,相反,它让我们只有通过作为一个感性对象的它的在场来理解绝对。”所以黑格尔认为艺术低于哲学或宗教的表象,因为它没有规定或描写绝对,而只是以呈现的方式赋予了对于非表象的绝对的意识以形体。“缺乏定义和反思的非清晰性对于艺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体现在一件外在作品中的意识形式,而不是体现在概念的内在性中的意识样式。凡是在我们在概念上是清楚的地方,艺术是多余的”⑦。不过,我们应看到黑格尔将艺术作为绝对理念的一个发展环节,并非对艺术的看轻,更主要的是赋予了它承接自然发展的意识与之后的宗教、哲学的重任。

艺术本身的系统

黑格尔的美学建构了庞大的艺术体系(或网络),其中不能将自然美排除出来。“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它可分为三个阶段。最低级的是纯然以机械物理的方式分立的个别的物体,较高一级的自然如太阳系则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自在的。最高级的自然物是活的有机的自然,只有这种活的有机自然才是生命。而自然的风景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则是由于人类在万象纷呈之中看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和谐。只有通过人类的观照思考,按照自然生命的普遍性把它变成自为的,才能转化为美。“自然作为具体的概念和理念的感性显现时,就可以称为美的”⑧。因此,黑格尔宣布“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没,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⑨。

艺术美则远远高于自然美,“艺术的目的是要在内容和表现两方面都把日常的琐屑的东西抛开,通过心灵的活动,把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从内在世界揭发出来,使它得到真实的外在形象”⑩。由理念和形象的关系,黑格尔确定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种艺术类型。

象征型艺术作为艺术的开始,还是不完善的,首先它所应该表现的理念就是飘忽不定,未受定性的,所以无法从具体现象中找到受定性的形式,所以只能“牛头不对马嘴”,勉强找出一表现形式,所呈现的只是内容与形式之间歪曲、对立的冲突状态。“这种不适合就使得理念超出它的外在形象,不能完全和形象融成一体。这种理念越出有限事物的形象,就形成崇高的一般性格。”它具体又可分为不自觉的象征、崇高的象征、比喻的象征。

而古典型艺术则是内容与形式互相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以古希腊艺术为代表。古希腊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符合理想美的艺术形式,是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按照他们的直接现实生活去看,希腊人生活在自觉的主体自由和伦理实体的这两领域的恰到好处的中间地带”。“政治生活的实体就沉浸到个人生活里去,而个人也只有在全体公民的共同旨趣里才能找到自己的自由”。希腊人自由、自觉地运用“完全由精神灌注而显出生气的人的躯体”去反映变成了具体形象的理想,内容、形式达到各自独立与互相统一的完美结合,只有希腊人的艺术精神才有幸成为世界的中心点,只有希腊雕塑才能将精神与个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精神具体化为感性形象之后,其上升的动力仍迫使它离开与肉体的统一,而达到精神与其本身的统一。这就是浪漫型艺术要表达的中心。这时,精神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其艺术形式就是精神主体性。这种东西将一切特殊的性相分解在真纯的无限的自己与自己的统一体里。在这个物质转变为精神的过程中,空间被否定,浪漫型艺术只有用一出现就消逝殆尽的声音作为传媒,用声音来表现内心生活的深刻,像一种自我交流的呓语。“浪漫型艺术的原则在于不断扩大的普遍性和经常活动在心灵深处的东西,它的基调是音乐的,而结合到一定的观念内容时,则是抒情的。”

同时,黑格尔并未因哲学的高深而放弃对艺术实际门类的考察,又将艺术分为建筑、雕刻、绘画、音乐与诗歌五大体系。五大体系既有时间上的延承关系,建筑对应于象征型艺术,雕刻对应于古典型艺术,绘画、音乐对应于浪漫型艺术,同时又各自有独立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建筑,又涵盖了象征、古典、浪漫三种类型。因为它是人类艺术的原始起源,较其他艺术门类,更多受到以上三者赋予定性。它的任务是替原已独立存在的精神,即替人和人所塑造的或对象化的神像,改造外在自然,使它成为一种凭精神本身通过艺术来造成的具有美的形象的遮蔽物。因此本质上它始终是象征性的。但是假如取消它的实用、宗教目的,使它为独立现实的精神意义服务时,就产生了道芮斯式的古典型建筑,高剔式的浪漫型艺术等等。而“雕刻里始终深刻地贯穿着古典型原则,在音乐和绘画里始终深刻地贯穿着浪漫型艺术”。不仅自然美反映出由低到高的发展旅程,而且艺术内部的各因素也被黑格尔安排了同意识发展雷同的排列顺序:自然—抽象的理性—具体的理性—无限的理性。这与他关于美的定义是一致的。

流动的艺术哲学体系

黑格尔美学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分支庞多、关系紧密、螺旋上升的艺术家谱,使它具有了鲜明的有机性、流动性。这其中除了内容上的缘故外,更主要的是和他“否定之否定”的知识观念有关。

黑格尔将真理看作一流动的过程。他指出:“在文化的开端,即当人们刚开始争取摆脱实质生活的直接性的时候,永远必须这样入手:获得关于普遍原理和观点的知识,争取第一步达到对事物一般的思想,同时根据理由以支持或反对它,按照它的规定性去理解它的具体和丰富的内容,并能够对它作出有条理的陈述和严肃的判断。”对急于找到“界限”或“终点”的做法,他深为不满,认为这样的行动,不是在掌握了物,而永远是摆脱了物。他转而以花为例来说明: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的,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面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是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花蕾、花朵和果实是花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各个阶段的不同征态组成“花”这个事物的真理体系。黑格尔强调,知识只有作为科学或体系才是现实的,才可以被陈述出来;而且一个所谓哲学原理或原则,即使是真的,只要它仅仅是个原理或原则,它就已经也是假的了;要反驳它因此也就很容易。真理就是概念的集合,是一个概念否定另一个,另一个又否定其它的不断超越过程。“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它是一个圆圈,这个圆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黑格尔之所以尤其偏爱“绝对精神”,也就是因为他认为精神具有自身分解的伟大知性力量。

黑格尔美学体系之缜密令人叹服。他的美学体系,甚至于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进行的——绝对精神。他认为从自然到个人,从个人到社会(其中包括个人—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自我意识不断否定自己的片面性,超越本身,一步步走向完满的绝对精神的历程。他的美学也是以自我意识发展为中心,从理念到形象的不断发展,随着形态的不断丰富、深入,艺术也从原始走向理想,又走向否定的结局。他的艺术体系中有一股不断否定旧内容,不断提升的力量在促使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式的转变,而艺术本身又参加艺术—宗教—哲学的前进队伍。他认为这就是精神否定自身的力量。这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精神与历史交错的发展里程,就如同花开花落,逝者复还。

论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鹏程

一, 建 构 的 基 本 特 点

在黑格尔从1821年到1831年在柏林大学四次开设宗教哲学大课的那个时代,属于欧洲启蒙运动的晚期,在当时的欧洲学术界,宗教哲学还不是在哲学学科中已经被规范地确立了的学科。哲学在当时才开始给自己提出研究宗教的任务。这与艺术哲学、历史哲学以及哲学史等学科的形成,可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说,宗教哲学作为学科的建立,是在一种不利的时代形势下进行的。当时,18世纪的形而上学对"哲学式的神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同时,是否有以理性的方式"认识"上帝的可能性?这在当时也是一个被热烈争论的问题。于是,宗教问题也就因此同许多社会现实思想问题密切关联在一起了。
康德首先以乐观的态度,对理性地论说上帝,充满了希望。他试图把伦理学设定为一个可以通达对上帝进行"思考"的新途径。但是,这个企图很快就被证明是缺乏说服力的。
围绕着"认识上帝"的问题,当时有三个大的争议,即:1785年关于"泛神论"的争论;1798年关于"无神论"的争论;1811年关于神性之物或者"一神论"的争论。在当时年代的这些争论中,对何为思考上帝的正确方式,争论得十分激烈。几乎当时所有重要的思想家,都陷入了这些争论之中。
与此同时,在神学内部出现了一个卓有成效的发展:首先是历史批判方法被引入对旧约以及新约的诠释之中,随后、也几乎在同时,很快又把神话概念引入对旧约以及新约的诠释之中。
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正是在这种论争的背景下形成的。
然而黑格尔并不把自己置于上述论战的各个意见派别的某一个立场上,而是对宗教的理性认识和解释问题,进行自己的新的、更为深入的理解。
黑格尔认为,宗教是精神的一个形态,在这个形态中,精神寻找主宰它自身的自我意识。这?quot;精神"并不是神话形象,而是作为精神的我们对自己的本质存在的概括(综合)。在这样的宗教中,在对上帝的思考中,我们的精神所表达的东西,就是我们作为精神认其为真的东西。宗教就是作为精神的自我意识的这样一种形态,与艺术和哲学相毗邻。与艺术不同,宗教是精神的自我意识的一个适当的形式。因为依赖于艺术对神性之物进行表象的那些自然环节,在宗教中都被克服掉了。但也正是基于同样的理由,黑格尔认为,宗教也并不是处于哲学的阶段上,哲学的阶段比宗教要高,哲学是超越宗教而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精神以外在的方式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设定)的那些外在环节,例如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凝固性等等。
因而宗教哲学、艺术哲学和哲学史一起,共同地造就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高点和终结。所以,如果没有关于宗教哲学、艺术哲学和哲学史的知识,黑格尔"哲学"就不可能是完整的知识。也可以说,如果不理解黑格尔的宗教哲学,也就不可能理解他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发生实际影响的真实历史。
黑格尔对宗教的解释,把宗教从晚期启蒙运动的"道德宗教"的概念中解放了出来。晚期启蒙运动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宗教仅仅是把道德习俗知解为神性诫命。这种知解,导致了对宗教本身实际所包含的比所有道德要素更多的、并且超越于道德规定性之外的许多精神性的东西的忽略或者排除。而这些精神性的东西,直接导致我们把握宗教与道德的区分和差异。所以,这种区分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应该忽视的。
与上述当时流行的"宗教等于道德"的看法不同,黑格尔把宗教置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中心区域内,当然也并不是把它置于这个区域的核心。这样,黑格尔就形成了与以往启蒙学者不同的独特的宗教哲学立场:他既对宗教进行批判,同时也为宗教辩护。
黑格尔宗教哲学的这种二重性,导致了后来围绕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本质所进行的激烈争论,形成了黑格尔学派中的两个派别。他们或者持为宗教进行神学辩护的观点,或者对宗教持激烈的社会批判的观点。前者返回到传统的启示信仰,而后者则促成了向19世纪中后期的激进的宗教批判立场的转变。
然而,也正是这种二重性,体现了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特点及其时代丰富性。
同时,从黑格尔讲大课的手稿可以看出,黑格尔对宗教进行的"精神哲学式"的阐明,有一个值得研究者认真注意的成果:它在西方宗教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回朔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的方法,把全世界尽其所知的东方"异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多种不同民族的和地域的宗教,建构成为一个统一的宗教历史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个阶梯。这个阶梯式的统一结构,从其进步意义来看,它承认了基督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在世界历史上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正当性,把它们与基督?quot;并列",看作作为人类精神的自我意识的宗教的历史发展的必要的不同阶段,而不像传统的基督教唯一论者那样,把其他宗教都统统地视为"恶",或者认为是没有任何必然性的存在。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这种历史化地处理世界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宗教的理论关系的方法,最终出于一个强烈的辩护论目的,即通过这个所谓的精神发展的"客观"序列,把基督教强化为"真正的"宗教,并谴责其他宗教的所谓原始性、不开化性、偏执性等等。这是明显的"基督教文化中心论",也即欧洲中心论。当然,对于黑格尔来说,基督的宗教是"完满的"宗教的理由,也并不因为它是欧洲地域的宗教,而是因为只有它才被"真正的上帝"所启示,是因为在它对上帝的思想中存在着"宗教的概念"。它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在宗教框架中的最成熟的发展(展开)。但是,同时也强调,自我意识的所有宗教形态,都是精神的形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并不存在虚假的宗教,而只是在这些宗教中,精神还没有达到相应的自我意识的水平。
黑格尔认为,应该把所有的宗教都看作精神的自我知识的各种形态,按照这种意图,黑格尔第一次超越了西方的宗教传统(其中包括来自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的传统和被看作对西方的政治威胁的伊斯兰教的传统),而关注东方的各种宗教--依据的是当时传教士或旅行者的报道,以及第一次被翻译为欧洲语言的东方宗教著作,特别是印度的宗教著作。诚然,人们在今天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黑格尔关于这些宗教的知识是不够充分的,甚至是相当贫乏的,有些是很片面的。但重要的是,黑格尔在比较宗教学形成之前,就敢于有囊括全世界的宗教形态为一体、并力图对它们作出统一的合理解释的学术意图,并且在他一次又一次的讲课中逐步深化着这个意图,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另外,黑格尔的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力图表明,凡是精神存在的地方,这个精神性就极力地追求对自身的认识,追求同这个自我意识的其他各种形式的统一。这宗教的自我意识,追求着同艺术的统一和同哲学的统一。因而,研究宗教与艺术、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必然地应该在宗教哲学的任务之列。同时,这宗教形态的自我意识,也还追求同精神生活的其他形式,例如法权的形式和政治的形式的统一。同样,这也就规定了宗教哲学应该从哲学的维度阐述宗教与法的理论关系以及宗教与政治的理论关系。黑格尔建构宗教哲学形而上学的思路,如此广阔和深刻,直到今天甚至还未被当代各种流行的宗教哲学观念所完全认识和完全吸收。

二 , 思 想 意 识 对 于 建 构 的 意 义

黑格尔在其宗教哲学大课讲稿的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一般地整个说来,宗教哲学与先前的、被人们称作为 theologia naturalis 〔自然神学〕1的形而上的知识学有一个同样的目的:人们在它之中来理解那个可以知晓上帝的单纯理性的东西的范围。它完全有别于那种并不由理性的方式来知晓的实证的(positive)、启示的宗教。可见,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宗教理性,而反对把实证性和启示性作为宗教的理论基础。
在黑格尔看来,宗教本身的对象是最高者、绝对者,是某种全然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本真"(即真理)自身。他认为,宗教是这样一种境界,在其中,人世的一切疑惑,一切思想矛盾,一切情感痛苦,都会被消解掉。"这是一个永恒本真和永恒宁静的境界,就是绝对本真自身"(《黑格尔宗教哲学讲课手稿》德文版,第5页。以下引文只注明页码者,均为引证此书)。
对于宗教的理解,黑格尔认为应该首先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作简单的阐明。人之所以能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就在于他有意识、有思想。而人从自己的思想能力中,才产生出了各种科学、艺术,产生出了对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的关系、人的习惯和风俗的辨识和理解,产生出了各种活动、技能和享受的方式。 黑格尔认为,所有这一切,都在那唯一的上帝的思想中找到它们的最终的中心点。上帝是万物的出发点,也是万物的终结。万物从上帝那里获得自己的开端,而且万物都向它回归。
正因为此,黑格尔把上帝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并且是唯一的对象。哲学研究它,在它之中认识万物,并引导万物返归于它,同时,又从它之中引导出一切特殊的事物来。所以,只有哲学能为万物说出理由,因为万物都源出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帝,并在同它的联系中持存着,靠着它的光辉普照而生存着,并且包含有它的灵魂于自身。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直截了当地把哲学称为神学,并且是对神学的研究。或者毋宁说,在哲学本身之中,就自为地包含着对上帝的礼拜侍奉。只有这个对象是凭借自身而存在的,并且它是为它自身而存在的;它就是全然自我充足的、无条件的、独立的、自由的,而且对自己来说是最高的、终极目的。如这个对象如此存在着这样,对它的研究也就是这样,对它的研究除了它本身之外,不可能再有另外的终极目的;这个研究是最自由的,精神就在这个研究中生发出来。在这个研究中,精神摆脱一切有限性,并被在一切有限性之上保全和验证。
所以,哲学对于宗教的研究,是对永恒之物的研究活动。哲学应该而且可以围绕这种研究活动,来考察与永恒者一起的、并处于永恒者之中的生命本身--而且由于哲学感受到了这个生命,--同时具有对这个生命的情感,因而,这个感受就是对一切不完善之物和有限之物的消解--这就是[对]福祉[的感受],而且,它并不把福祉理解为别的什么东西--因为上帝就是万事万物的和每个行为的、每个端倪和每个努力的真理的本原和终点,所以,人人都意识到上帝、意识到这绝对实体,它即是万物的本真,也是他们自己的本真--是他们的全部存在和全部行动的本真,同时, 人们把对上帝的这种研究、认识、情感,看作他们更高级的生活,看作他们真正的尊严,看作他们生命中的礼拜日。
与人所追求的"真正尊严的"宗教生活(也就是宗教的精神生活)相对应,人的世俗生活是"有限性的"生活,追求的是有限目的。而在世俗生活中,存在着今生今世的痛苦,存在着人的自身不幸,存在着忧虑、劳累和对这个无常尘世的担忧,存在着遗憾和同情等等。
而在宗教生活中,人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所感到的这一切,都会象一个梦境那样飘逝而去,成为过去。"有如产生于遗忘大潮中的心灵,它的暂时性存在消解成一个幻影,这个幻影既不再使心灵担惊受怕,心灵不再继续受它支?quot;(第7页)。黑格尔说,当人进入了宗教的境界,就如我们在一个山脉的最高峰上--远离尘世的一切确定景象,把我们自己看成已经进入了蔚蓝色天空的人,以宁静和超越来鸟瞰这大地风光和尘世的一切狭隘性。从而,以灵眼来看:信奉宗教的人,--在脱却了现实的艰辛之后,便把这现实仅仅作为一个流变着的幻像来观看,"在这种纯净的境界中,仅仅在满足和爱的光的照耀下,这个幻像以及它的阴影、反差和光亮的各个部分都被缓和为永恒的宁静--并被映照出来"(第7页)。在这种宗教的直观和情感中,人已经丢弃了自己现实中的自身,所以他此时同自己本身无关,同他的现实兴趣、虚荣、自豪等等都无关,也同他的知识和行动无关。而是只同他的这样的内涵有关,即:宣示上帝的荣耀,并启示上帝的崇高。人的思想脱离世俗境界后的精神状态,被黑格尔称为"普遍的直观、情感和意识"。这些意识的形式都是属于宗教的。
黑格尔说,考察和认识这些意识形式的本性,就是宗教哲学的意图。
上述黑格尔对宗教哲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目的阐明,应该说已经是十分明确的了。但是,这种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奠基的学理性是否可靠呢?
他的同时代人对他这样的思想方式,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责难。问题是很直接的:上帝是不是能够被人"以思想的方式"认识呢?因而,上帝能不能被预设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呢?
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这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情感宗教论"者断言,人们从上帝那里什么也不能"知道",人们并不能"认识"上帝。(参见施莱尔马赫:《论宗教。对蔑视宗教的人们中的有教养者的演讲》,柏林,1799年,第1-133页;并参见《施莱尔马赫全集》(诠注版),第2卷第189-247页。)。这种观点在当时很流行。与此相反,人们热中于关于有限物的知识,科学的扩张几乎完全漫无边际?quot;人们无所不知,甚至知道无穷无尽的对象性事物,而惟独对上帝什么也不知道"(第8页)。人们对科学的热情很高,对科学的兴趣很大,对衣食住行的日用具体事物孜孜不倦地追求,但对于最高物、无限物却没有任何兴趣。人们把上帝作为自己的情感对象,认为只要虔诚和感觉,就可以具有宗教情感,就能够达到信仰。
黑格尔认为,这样的立场是"直接了当地与基督的宗教的整体本性相对立的"。在考察这种立场的过程中,黑格尔论述了哲学对于作为一个主体的宗教的关系,也论述了知识对于宗教的关系。他指出,精神性的目标,是不能通过感性的方法达到的。例如不能让狗去咀嚼印刷出来的文稿使狗具有精神;也不能用给一个盲人述说各种颜色的方法使他看得见东西的颜色。关键是:有精神需求的人,应该把自己从感性的低级水平和有限事物的狭隘的制约中解放出来。人只有通过对宗教进行哲学式的认识,人的宗教意识才能在心灵深处被唤醒,同时,人的宗教情感才能在心灵中升起,才能有资格承担宗教的命运,获得精神的真理。而如果人缺乏理性,听任自己的感觉和情感,就可能成为任性的、颠三倒四的、疯狂的、沮丧的、缺乏正常思想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获得通达普遍精神主体的道路的。
所以,黑格尔认为,宗教只能通过哲学才会在心灵和精神中升起。当然,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个启发方式,如果主体在自身中并不具有、或者不想具有任何属于宗教的东西的话,那么,知识并不能在这个或那个主体身上激起向宗教皈依的情绪,并把他造就为一个信教的人(12-13页)。在黑格尔看来,人是人而不是动物,就是因为他有追求完美的本真的精神赋性,所以,宗教对人来说并不是异己的情感或观念。
但是,人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宗教信仰者,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人心中的宗教对他的其余的世界观、意识、知识、目的、兴趣等等的关系。哲学知识从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8-18
  黑格尔(1770~1831)
  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生平与主要著作 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哲学思想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观点,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这一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在纽伦堡,黑格尔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后分3 卷出版的《逻辑学》。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在黑格尔的体系中,《逻辑学》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现象学》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逻辑学》的展开和应用。《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在逻辑史上具有革命的意义。
  1816年黑格尔开始在海德堡担任哲学教授,他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 全书》于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还 发表了政论《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坚持他的君主立宪制观点,批评邦议员们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
  1818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学原理》。在这一时期,黑格尔还讲授历史哲学。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通过理性主宰世界这一客观唯心主义原则,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从而结束了把历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团紊乱的观念。
  宗教哲学是黑格尔在柏林时期开讲的一个课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后黑格尔派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理性主义的神学传统,表现了明显的近代色彩。从来不把宗教归结为教士的欺骗,而把它看作是历史和当代深刻矛盾冲突的表现及其解决。人对神的观念同人对自己的观念相应,这是黑格尔的一个重要观点。黑格尔在柏林作了6次关于哲学史的讲演。他把哲学史和哲学统一起来,哲学史在他看来是在时间中发展的哲学,而哲学是在逻辑体系中的哲学史。因此哲学史在总体上可以说是哲学本身,哲学离开哲学史本身便不能成为哲学。哲学史上的多样性对于哲学的实存不仅绝对必要,而且具有本质意义。他的哲学史讲演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20世纪,黑格尔哲学重新受到广泛重视。黑格尔研究成了国际现象,不同阶级、不同的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释,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今天东西方很少有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不同黑格尔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黑格尔派或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历史现象。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正在得到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伦理思想 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 美学 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辩证法者,乔治 · 威廉 · 弗里德里希 · 黑格尔,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大学毕业后在瑞士和法兰克福担任多年家庭教师, 1801 年任耶拿大学讲师,此期间曾与别人合办过 《 哲学评论 》 杂志。曾任报馆编辑、纽伦堡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教授, 1818 年被聘请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和校长。黑格尔的著作很多,主要有 《 精神现象学 》 、 《 逻辑学》 、 《 哲学全书 》 、 《 法哲学原理 》 。死后出版的有 《 历史哲学 》 、 《 哲学史讲演录 》 、 《 宗教哲学 》 、 《 美学 》 。他的美学理论主要见于《 美学 》 ,这是他在海德堡大学和伯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是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建立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基础上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核心是理念发展一切。具体分为三大部门:一是逻辑学,二是自然哲学,三是精神哲学。他把美学、历史、宗教、法律都归入了精神哲学。这就是他的美学在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他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如果说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那么,黑格尔便是这一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辩证法全面地运用到美学中去,但他的辩证法仅限于精神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他说自己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为了科学地认识艺术是什么”。他认为,绝对精神 ( 即理念 ) 在艺术中以直观形式认识自己,在宗教中以表象形式认识自己,在哲学中以概念形式认识自己。他的《 美学 》 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学原理,二是艺术发展史,三是艺术种类。他使美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科学。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绝对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称作“神”、“普遍力量”、“意蕴”,实际上就是指艺术的思想内容。理念是无限的,艺术形象是有限的,艺术就是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显现出无限的普遍真理,达到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和谐统一。他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内容灌注生气,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自己的对立面 ( 作品 ) ,又从对立面中认识自己。他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自然”是指社会现实,“理想”是指形象体现的思想。由此他提出,如果先有理想,再找自然体现理想,谓之理想主义;如果从自然中看出某种理想,从自然中产生理想,谓之现实主义。他要求将平凡的题材变成不平凡的题材。要求塑造典型性格,在“这一个”中表现普遍意义,达到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他认为决定性格的有三个因素:一是“一般的世界情况”,即社会背景;二是“情境”,即具体环境;三是“激情”,即人物的理想、态度和感情。性格是在情境与激情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和表现的,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性格具有丰富性、鲜明性、一贯性这三个特征。对艺术家,他要求具备想象、天才和灵感,要有独特风格和独创性。 他把艺术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最古的是象征艺术,用符号象征理念,它是“物质因素超过了精神因素”,其次是古典艺术,如古希腊的雕刻、神像,达到了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统一;第三阶段是浪漫艺术,这是指西方的近代艺术,不等同于浪漫主义,它是精神因素超过了物质因素。认为浪漫主义发展到极端地追求理想、激情,就会毁灭,最后艺术就要让位于哲学,人类就没有艺术了。他认为艺术发展是精神与物质斗争的结果。 他还根据显现理念功能的不同,区别了艺术的种类。认为建筑是最低级艺术,代表了象征艺术;雕刻比建筑进了一步,代表了古典艺术;绘画、音乐和诗是高级艺术,代表了浪漫艺术。他认为诗是最高级艺术,诗才是真正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说的诗是指诗、小说、散文,称“美文学”。与“美文学”对立的是“硬文学”,包括科学、哲学、历史,他称为散文。他从认识方法、思维形式、语言使用三方面区别了诗和散文,即艺术与哲学、科学的不同。他又把诗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种,分别论述了各自特点,认为史诗偏重客观,风格是冷的,抒情诗偏重主观,风格是热的,唯有戏剧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热和冷的结合,是诗中的高峰。然后他又把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符合现实主义的,他驳斥了各种形式主义、颓废主义和纯艺术论,把辩证法和历史观点应用于美学领域,大大开阔了美学天地。后人以他的绝对精神为出发点,发展了美学。
  http://bbs.cubefrance.com/read.php?tid=537
  http://www.aa80.com/Matter/usa/2006-5/19/172304593.shtml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8-20
qq kb
第3个回答  2006-08-20
哇......夸张了点吧

谁知道黑格尔美学与神学方面资料?
黑格尔美学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分支庞多、关系紧密、螺旋上升的艺术家谱,使它具有了鲜明的有机性、流动性。这其中除了内容上的缘故外,更主要的是和他“否定之否定”的知识观念有关。 黑格尔将真理看作一流动的过程。他指出:“在文化的开端,即当人们刚开始争取摆脱实质生活的直接性的时候,永远必须这样入手:获得关于...

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关系
不同:1.基督教神学更注重和强调神的地位,但是黑格尔认为神人 应该一样被看重。2.黑的哲学是基于哲学体系的前提被提出和创造的,基督教的是基于古典哲学和神学。3.目的不一样:黑是在探索哲学的发展,基督教是发展自己的宗教。浅薄见解,希望有帮助啦~~~·...

谁有关于黑格尔的详细资料?
威廉.弗利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出生在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10月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家庭教师. 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 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 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

黑格尔的资料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

有谁知道黑格尔,请简单说一下.
姓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出生: 1770年8月27日(德国斯图加特) 去世: 1831年11月14日(德国柏林) 学派\/流派: 黑格尔主义 主要领域: 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 受影响于: 亚里士多德、安瑟伦(Anselm)、笛卡尔、斯宾诺莎、歌德、伯麦(Jacob Boehme)、卢梭、康德、费希特...

关于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有哪些介绍?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西方法哲学的主要代表。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城的一个官僚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秀;1788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前两年学神学,后三年攻哲学,1793年毕业。大学毕业且取得学士学位后,黑格尔先后在瑞士和德国任家庭教师多年;在此期间...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是什么?
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生平与主要著作: 黑格尔 黑格尔学派 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 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 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 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

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内容简介
黑格尔(1770~1831),德国著名哲学家,生于斯图加特,卒于柏林。其哲学思想深受康德、斯宾诺莎、卢梭等人的影响,尤其是康德的唯理论,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形成有重要影响。黑格尔在图宾根神学院深造时,接触了各种哲学思想,对政治和宗教进行批判,并将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同时批判宗教和专制制度。然而...

黑格尔的哲学著作有哪些?代表作是什么?
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耶拿体系草稿》、《精神现象学》、《世界史哲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代表性《哲学全书》和《精神现象学》。

早期黑格尔思想是神学还是哲学
狄尔泰一派认为黑格尔早期思想主要是"神学"思想,成熟时期思想充满神秘主义;卢卡奇一派认为黑格尔早期思想主要是"哲学",是黑格尔成熟时期辩证法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综合看来,黑格尔整个早期思想是神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统一,正是早期黑格尔思想的复杂性导致成熟时期的思辨体系理性与信仰的统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