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敬学与乐学的事例有哪些?

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也可以是名言(但必须得有说的人)
事例与名言的后边要有一些相关的解释.比如,文言文形式的例子,就应该有些注释或者是译文.
敬学和乐学,就是尊重学习和乐于学习
除<庄子>里佝偻丈人承蜩一事,还有1楼朋友的那一段之外,还有其他的什么吗?谢谢各位热心的朋友!

1、悬梁刺股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

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2、穿壁引光

穿壁引光是指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3、积雪囊萤

晋代时期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4、牛角挂书

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

5、韦编三绝

孔子的一生都在学习,到了子晚年后,更是喜欢上了易经。但由于易经非常难懂,因此学起来特别吃力,但孔子却并不怕吃苦,一直反反复复的诵读,直到完全弄懂为止。而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出纸张,所以书都是使用竹简或者木简写成的,不仅笨而且非常重。

将许多竹简使用皮条一同穿起后,便做成了一册书。而因为孔子过于勤奋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多了,竟弄断了三次皮条。于是,后入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此来赞颂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8-31
学而无厌,诲人不倦

宋濂小时尝趋百里外 ,求学

康熙皇帝非常乐于学习,虽然他日理万机,但是每天清晨早早起床,上朝前先学习,上朝后,处理国事,然后还是学习,学习书法,探讨儒家经典。。。。。。一直到晚上。康熙的一生几乎是在学习中度过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8-18
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第3个回答  2006-08-20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总之,论语六则
王羲之儿子为练字,写18缸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