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我国几千年历史,涌现出了不少的权臣谋士,其中很多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也可称之为职业经理人,在我看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曾经甚至有人把他称为“史上最牛职业经理人”,但我觉得这可能有夸耀之嫌,因为我模糊记得那什么管仲、乐毅、姜子牙等人好像也蛮牛X的,不过要说到怎么求职、怎么推销自己这方面,诸葛亮同志绝对是可以号称“史上最牛”了,事实上怎么推销自己也是一门高深学问呢,所以我更喜欢称诸葛亮同志为“史上最牛推销员“
诸葛一门三兄弟,诸葛亮和他的哥哥诸葛瑾,族弟诸葛诞分事三主,都是都是当世英才,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杰出职业经理人,时人说:蜀得其龙(指诸葛亮),吴得其虎(指诸葛瑾),魏得其狗(指诸葛诞)。
诸葛亮在未出山前,蛰伏于南阳,观望天下大势,寻机推销自己。他先是找了一个好师傅水镜先生,后来又找到了一个好丈人,这两人可都是当时的名流啊!正是通过这两个名人的提携,诸葛亮结识了南阳当地各名门豪族,使之甘愿为他建立人际关系网传播名声。而且他的四个好友,也都是当地士族名门子弟,这些就是人脉资源。正是这些资源使得他人虽然处山野之中,但是名声早就远播海内了。诸葛亮同志的人生大目标非常清楚,他要做的,就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之类,所以每每自比管仲、乐毅,可谓少有大志。
然而现实是严峻的。诸葛亮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基本是自学成才,既然不是名校出身,学历自然不高,以至后来曹操等不少同志一再强调“诸葛(乃)村夫”。论起工作经验,估计也只有放牛除草的课外实践和走一走祖国大好河山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问肯定是有的,但也只会纸上谈兵,学院派看不起,江湖派也看不起,所以,他就在那个小乡村里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和宁缺勿滥的心态等待属于他的明天。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优点,就是计划非常周详,他会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况,预先安排布置,而且还会装神弄鬼自个儿神化自个,这也是职业经理人的一种手法,美其名曰“做秀”。现在,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自己推销出去,而且工作的起薪不能低了,待遇不能低了,职位更不能低了。不仅如此,这份工作得有发展前途,什么前途?就是既能让自己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也能充分施展个人才华,让自己在史籍记载上比得过管仲、乐毅。
在那个乱世,所谓工作和前途,都寄托在找到一个合适的老板身上。刚开始诸候并起,诸葛亮同学年纪还小,学问可能是有的,但政治艺术还领悟不深,估计也看不清一哄而起的大大小小的老板中哪个才是他的真命天子。不要怪他,想象一下在80年代初,谁知道海尔能做到今天这样?同时,乱世出人才,一大批比他名气大、资历深、根子硬的职业经理人已经占据了主要舞台。比如曹操手下的二荀、郭嘉、程昱.....,袁绍手下的审配、郭图.....,连西凉军团都有贾诩这样的高人指导。总之大小诸候底下都有这么一批谋士,自己跑去毛遂自荐,从基层职员做起,诸葛亮实在没有那个好耐性。
终于等到曹操扫平北方大举南下的时候,国际局势明朗化,诸葛亮心中理想的老板也浮出水面。曹操气吐宇宙,超拔群雄,做他的部下基本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连司马懿这样的强人在曹哥活着时也只能做个书记员,哪还谈得上借老板的舞台表演,管仲乐毅辅佐的可不是这样的主儿。况且曹操底下山头太多,各位大爷没一个是省油的灯,诸葛亮去了有能力也得熬年资,后来他弟弟诸葛诞是去了,结果呢?那个苦哟,当他两位大哥诸葛亮诸葛谨在西蜀东吴笑傲江湖的时候,这位三弟还不知道在魏国哪个衙门挂职锻炼呢。
对诸葛亮来说,孙权也不是理想的老板,孙家一门三世治理江东,当地豪族归心,人才济济,流派众多,像他这样的一个毛小伙儿,在门阀观念极重的汉末基本也只有过着熬年头看天气的日子。他大哥诸葛谨早就去了,成名立万儿的时候可基本没有,熬到第二代才出人头地把持朝政,这就是事实。况且,孙权本人年轻虽小,天赋极高,特别善于搞政治,看起来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但举孙权一世,江东政治最平静,没有什么地方反叛大臣逼宫,政治平衡艺术精妙之极,诸葛亮去了,就算孙权看得起他,也不可能象后来刘大叔那样“如鱼得水”视为天人。江东历代都督哪个不是人中龙凤,孙权也从来没有说是离了他们开不成宴席。
至于剩下那几位原汉朝地方大员现军阀头目,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没搞头。数来数去,只有刘备同志差强人意。刘备当时已经混迹江湖差不多二十年了,要嘛嘛没有,一般人都看不上眼。但诸葛亮分析了他的材料,觉得此人大有潜力。第一,刘备有理想有志气,这是举国皆知的事实,同时刘备的理想与诸葛亮本人的理想相当吻合;第二,刘备能够颠沛流离二十年不改其志,这就是成大事者必需的素质;第三,刘备有举国皆知的人气和好口牌,皇帝喊他作叔叔,曹哥夸他是英雄,一帮武艺超群的兄弟几十年无怨无悔给他卖命,真可谓外有品牌内有实力。第四,最重要的就是,刘备一个流浪汉,虽然本事不差,但比起曹操、孙权这些个家族资源既好,能力又强的大哥还是有明显差距的,而且最妙是在刘备手下就没个真正长脑袋的谋士,不会有人跟他竞争上岗。所以就算他出了馊主意,也没个明白人能指得出他的错。象诸葛亮这样年轻、没经验的小伙,做错事的机会不可能没有,既然没有其他同事指证,老板也昏昏然不知所以,那他也就永远是对的了。
目标既然确定,怎么做得有一番规划,这个可是诸葛亮的长项。自荐材料《隆中对》那是早就准备好了的,相当于企业招聘高级人才时会让你写一篇行业分析企业发展战略之类的东东。估计诸葛亮同学早先还写过别的什么“对”,根据不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写么,作为应聘前的练笔。只是现在目标企业是刘备军政集团,别的烧了也罢。
既然下定决心走进江湖,自我要求就不能低了,集团老总做不来,副总或者总助之类总得占着吧,何况刘备小集团,连个上得台面到江东搞“联吴抗曹”的成功学讲座的朋友都找不出来,二把手的位置非我诸葛莫属吧?但一个小年轻,无名无望在深山,怎么跟刘皇叔搭上线呢?搭上线之后又如何让老大极端器重极端信服,主动把位置给我呢?
象同学徐庶那种做法,诸葛亮是不以为然的,跑到街上搞怪,引起老大注意,这种自我宣传效果是不错,但给人第一感觉就不好,哪象个职业经理人应该有的样子。第一印象定位为游侠异人之类的,对以后的职场发展大大不利。况且诸葛亮深知“俯而就之者易,跂而求之者难”的道理,自己帖上门去求老大给个职位,老大就算给了,一犯错误就挨削。老大硬拉你入伙,犯了错误老大首先就得为你扛着,不然岂不是老大英明的眼光看错人了么?一合计,诸葛亮决心用“鸭子浮水”之术做一把高明的。
诸葛亮的方法大家现在都熟悉,就是把广告做足老不铺货,吊客户的胃口,幸好刘备不是张飞这种粗人,不然诸葛亮一番做作可就算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了,当然这种事也不会发生,刘备何许人也早就在诸葛亮及其应聘智囊团的算计之中。首先是水镜先生一番强力推荐,把卧龙之名深印在刘备脑中,但是刘备虽心动却未行动。故而有徐庶出马再次考查刘备到底有无雄主之气质,考查合格后回马再荐诸葛亮终于成功。等到刘备来访,一早就有线报,诸葛亮等人立即安排,刘大叔三人简直就是鬼子进村,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三人一路听到的歌,看到的人,遇到的事,莫不与诸葛亮有关,直把刘哥胃口越吊越高。诸葛亮要是女人,估计天下男人不为卿狂的没几个。男人追不到女人要骂,但女人主动投怀又要怕。诸葛亮自高身价,便宜无好货么,绝不让刘皇叔轻易到手。但又不让皇叔绝望到不再回来。所以每次刘大叔见不到正主,正失望之际,一准有人偶过攀谈,又把大叔希望之火重新点燃,并更猛更旺。
当然事不过三,玩得就是心跳也不能跳到没人肯再陪你玩。诸葛亮第三次终于接见皇叔,只是还要以睡觉为名让他等几个钟头,也算是最后对老板诚意和心胸的考察吧。弄到这个地步,真不知是老板面试员工,还是员工在面试老板,三个字:高,真高!
至于那篇《隆中对》,则是古往今来第一自荐书,诸葛亮给刘备同志画了好大的一张饼,而且是把刘备同志一直梦寐以求的那张饼给画好画圆了,我估计刘备当时就垂涎三尺了,为诸葛亮的才能,也为他画得那张大饼。
在这过程中,关羽和张飞二人倒是唧唧歪歪地颇有微词,但老板搞定了,下面的同志有意见也白搭。
在整个应聘的过程中,诸葛亮表面上好象什么也没做,但他得到了他要的一切,无为而无不为,还那么的自然得体,谁说诸葛亮一生只知谨慎不够潇洒?谁说诸葛亮以儒家行法家之事?其实诸葛亮潇洒得很,以后什么安居退五路,什么空城计,都是谋定而后动,深通黄老无为之术。
或许现在的社会,象诸葛亮这样应聘是不太可能了。我想说的,是诸葛亮有着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从这个大目标出发,他设计自己的每一步,做了种种周全的准备。就象一个好演员,先得知道自己到底要演什么,再去设计怎么演才象。想做职业经理人,你就得有自己的目标,没有人生目标,也得有职业目标,千万别走一步看一步,须知你不设计自己的路,别人就会按别人的想法来设计你的路。人生一世,不可失去主动权。“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说得狠毒,我理解就是不要失先手,下棋一失先手就步步被动。所以孙权宁可毁家抗曹也决不肯投降,都在于人生的选择权和主动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职业目标,很多朋友一说就是豪气盖天,我要做老板,我要做总裁.....不是打击人,你有诸葛亮那本事吗?就算诸葛亮也只做二把手呢。明白自身条件,兴趣特长,优势弱项,再定一个实际点的目标好些。否则,目标定错了,错的就不是一步两步,而是满盘皆输了。
参考资料:乔尹的《笑傲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