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吕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扩展资料:
掩耳盗铃故事的寓意是不能自欺欺人,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钟声的响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钟响的大小只和敲击的声音大小有关。不论是堵不堵耳朵,对钟声无影响。
不能直面现实,且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认为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是自我定位不清楚。做一件事自己心安理得,是不是别人也这么想,同处在一个平行空间中,任何事物的进程都有其自然规律,人的关注与否和事物自身的发展没关系。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
原文:《掩耳盗铃》作者:吕不韦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2、...
《掩耳盗铃》 作者
《掩耳盗铃》的作者是左丘明,出自《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
掩耳盗铃的作者是谁?
掩耳盗铃的作者是吕不韦等人。掩耳盗铃,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
掩耳盗铃的作者是谁
该作品的作者是吕不韦。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的著名商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这本书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被称为“杂家”。掩耳盗铃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寓言故事,用以比喻自欺欺人的行为。该故事主要讲述如下: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
掩耳盗铃讲的是偷钟吗?
掩耳盗铃讲的是偷钟吗?掩耳盗铃讲的是偷钟。掩耳盗铃 作者:吕不韦 (先秦)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掩耳盗铃的作者是谁
吕不韦。掩耳盗铃,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该成语原意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作者简介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
自相矛盾和掩耳盗铃他们作者分别是谁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作者韩非子。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作者左丘明。1、自相矛盾: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如: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2、...
掩耳盗铃的作者是谁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原文? 出处? 作者?寓意?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以下是白话翻译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