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题所述

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1.充分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做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教师必须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那么,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成功。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
数学教材不再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以理解或掌握教材上呈现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任务;数学教材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出发点让学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数学活动平台上展开数学学习。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另外,教师还要意识到: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往往呈现一些生活、学习现象和事实,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教学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数学课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要选准新知识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我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孩子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初中阶段学生已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但对于一些空间观念很强的题目仍要用实物展现或者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再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5.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一种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知识的先导。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6.优化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立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不惜言辞,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奋发学习的激情。然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地进行客观评价,指正。
与学生交流时,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7.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老师们对于课堂练习的选择和设计都非常的重视。要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首先要摒除一些已经出现的不良倾向。一些教师为图省事,往往过于依赖书本。所有的练习来自于书本且不加选择。书上的练习不是不好,只是书上的练习有共性,是最基本的东西。如果我们能投入精力设计出一些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土产的、有版权的练习,会更省时更有效的。另外,有些教师留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太短,练习的要求又太单一,或者要求实践的作业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这些做法,都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而我们要优化课堂练习,让学生的练习练到点子上,练在易混易错处,使练习题的针对性强,同时注意内容的迁移,要有利于深化理解,活跃思维。这就要求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能体现新旧知识的比较综合以及对新知识的引申发展与思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减缓梯度。当然,还需要设计适量的综合练习,以不脱离课本为前提,允许学生不做难度大的题,精讲多练不能以时间论,该讲就讲,不该讲就不讲。最重要的,还是必须加强实践的操作练习。当然,我们得控制练习的数量,要少而精,切记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教师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教学,要尽可能采用高效的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5
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中学
韩瑞芳
一.发掘情感教育的积极因素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学设计服务的对象。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2.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3.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二.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教师上讲台,充其量是“信口开河”,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备课要为学生创造出置身于数学问题或社会问题之中的意境,让学生想有可想之物,思有可思之出处,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不是抽象的符号加死板的公式定理,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并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和动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觉得备课的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各的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良性循环。
3.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要做到三个整合:(1)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内容整合,一是凸显经验性,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学习方式为主,二是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学生参加各类活动;(3)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4)各种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教育效果。
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做到教学工作有的放矢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因此我认为应该做以下工作:
1、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例如有的学生不喜欢老师提问他,老师提问他容易紧张,而不能专心听课,这样的小孩最好不要提问。
2、发现问题,掌握兴奋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
四.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坚持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暗示;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不要求学生抄笔记,更不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实在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只需要写在书本相应的页上就行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主动参与发言提问。
2、力求达到五个必须:必须精通材料,必须明确目标,必须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必须重视学生活动,必须及时反馈。例如:七年级数学下册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我是这样安排过程的,1,出示“做一做,用一根长20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使你和你的同学围成的三角形全等?”2,在学生用了以前所学的判定定理不能容易解决时,我提示了能否不用画角,只要保证三边的长相等时是否一定全等呢。学生高兴了全班学生都思考然后说行,但是怎样画方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尺规作图。然后进入重点学习内容。学生也比较兴奋,这节课接受较好。
目前阶段,课堂教学依旧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即,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及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具有初步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我又强调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第2个回答  2018-08-01
练习是数学复习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习课练习的设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积极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复习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合理设计练习,及时对知识查漏补缺。设计好的练习,是提高数学复习课效率的重要一环。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 李政涛 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