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格内向与自卑的辨析。从我多年心理咨询中接待案例中的经验,很多求助者把性格内向与内心自卑两个概念混淆了。当他们在咨询中描述自己性格内向,导致自己不敢表达,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出现紧张、结巴,说不出话等情况,或因此抑郁、强迫等。但通过具体分析,却发现问题与性格内向与否没有任何关系,问题的原因在于自己内心自卑。譬如因自卑,不敢表达自己;因自卑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因自卑,总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背负极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因自卑,引发各种担心,多思,引发强迫等等。把内心自卑,等同于了性格内向,进而又把性格内向等同于了问题本身,认为性格内向就会导致心理问题,或性格内向不好。当然这种认识,也导致了问题解决的偏差。本应该化解自卑,树立自信才能解决问题,却把精力关注到性格方面,这样也自然影响问题最终的解决。问题不能解决,反过来会认为自己的问题更严重,导致陷入恶性循环。另外, 性格内向与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精彩!
第二、懦弱,对应是胆小,也可能是自卑的外在表现。
第三、遇事退缩,是一种回避行为。广义的回避不仅指行为,也指一个人对待现实(包括自己的心理现实与客观的现实),采取置之不理,不承认,转移甚至否认的态度。谁也不可能毫无回避。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只要当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回避的是什么,回避的后果是什么,这样做所能得到的又是什么,取舍符合自己一贯的价值观,有所失而无遗恨,那么,这样的回避是完全健康的。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回避了与恶棍地痞的一场无意义的厮杀,确保健全的身躯将来好施展平生的抱负。其所以传为千古美谈,道理在此。
只要既定的目标并未放弃,回避便是策略性的,它是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特殊手段,往往能更好地达到目标。走路没有不拐弯的,这是常识。
若只是一味的回避问题,不但会导致心理冲突的变形,由一般心理问题,引发为更要严重的神经症类心理问题,更会阻碍个人的成长。
第四、知难而退,是一种回避行为,背后可能还牵涉到,个人心理承受性弱,或不愿承担,缺乏承担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