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 安绿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一场叛乱史称

如题所述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安史之乱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01
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第2个回答  2010-08-25
安史之乱: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fr=ala0_1_1

第3个回答  2010-08-25
安史之乱
历时八年
领导人(按时间顺序):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
唐代历史由盛转衰,结束了自“贞观之治”到天宝年间近150年的盛世。
平叛皇帝:唐肃宗李亨
平叛将领:郭子仪
第4个回答  2010-08-25
是安禄山,不是绿,史称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失明发动叛乱史称什么
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附资料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唐朝中后期,大将安禄和史思明发动了一场叛乱,历史上称做
安史之乱

大将安禄山和史思名明的叛乱叫什么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

...等人领导的起兵反对唐王朝的叛乱,历史上称为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安禄山、史思明等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场政治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

755年什么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哀的标志是...
755年时值唐朝,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次叛乱沉重打击了唐朝,对当时的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扰乱了当时的社会秩序,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唐朝中后期,大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一场叛乱,史称___,唐朝从此开始...
安史之乱,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唐朝中期 安绿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一场叛乱史称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

安禄山等人领导的起兵反对唐王朝的叛乱,历史上称为什么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叛乱是唐王朝由盛及哎这件事是...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

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唐玄宗执政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是营州柳城混血胡人,狡诈多智,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权力集中,兵力雄厚。他早就觊觎唐朝的统治权,在经过10年准备之后,最终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公开举起了反叛的旗帜。当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