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芜湖市辖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4个市辖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4个县。
镜湖区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地处东经118°20'6"--118°29'37",北纬31°8'51"--31°23'25"之间,总面积121平方公里。全区由中心城区和荆方地区两部分组成。
其中,中心城区位于长江东岸,青弋江北岸,东起海南渡社区边界经神山路--鸠江北路与鸠江区比邻,西至长江芜湖段,南至青弋江与弋江区相望,北至港一路,临鸠江区。
荆方地区位于青弋江南岸,东起青弋江与芜湖县相邻,南隔荆山河与南陵县相邻,西至荆山河与芜湖县相望,北至青弋江与鸠江区相邻。
弋江区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位于芜湖市南部,东起荆山河,南临漳河,与芜湖县、繁昌县毗邻。
西濒长江,北依青弋江,与无为县、新芜区、镜湖区隔江相望,芜马、芜大高速公路及皖赣、宁铜铁路线穿境而过,境内设有铁路编组站,特别是沿江高速的开通,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交通优势。弋江区位于芜湖市中部,为芜湖市第二大区,是全市教育、文化、体育中心。
鸠江区是安徽省芜湖市市辖区,成立于1990年,由原裕溪口区、四褐山区、郊区3个区合并而成,沿用芜湖古称“鸠兹”、“长江”之意而得名。
截至2015年,鸠江区辖7个街道,4个镇。国土总面积820平方公里,2015年底鸠江区(含经开区和江北集中区)户籍人口61万人。
三山区,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是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芜湖市新城区,位于长江以南,芜湖市中部,里是进入皖南山区的要道之一。三山区西北部的三山经济开发区是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同时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起步区。
截至2015年,三山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是长江城市带的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享受国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江开放城市和安徽省改革开放的窗口。
芜湖县,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南邻宣城市,西南接南陵县,东北与当涂县交界,西北毗邻芜湖市区。
繁昌县,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位于芜湖市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皖南丘陵地带,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介于北纬30度37分至31度17分,东经117度58分至118度22分之间,面积630平方公里。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芜湖市管辖县之一,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是通往“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重要门户。南陵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截止到2017年末,南陵县下辖8个镇,总面积1263.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1.6万人。
无为县,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北依巢湖,南与芜湖市、铜陵市隔江相望,位于东经117°28′48″—118°21′00″,北纬30°56′21″—31°30′21″之间。
无为始建制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截至2017年末,无为县总面积2022平方千米,辖20个镇,常住人口104.4万人。
扩展资料:
芜湖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芜湖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最热为7~8月,平均气温超过28℃,极端最高气温接近40℃。
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仅3℃,曾出现过-10℃的极端最低气温。芜湖降雨充沛,年降雨量1200毫米,但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季、梅雨季节和初冬。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芜湖
芜湖市是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大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都市圈、G60科创走廊的重要成员,经济总量居安徽省第二位。
2020年7月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官宣了“国务院批复同意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消息。消息称,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安徽省撤销芜湖市三山区、弋江区,设立新的芜湖市弋江区,以原三山区和原弋江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弋江区的行政区域,弋江区人民政府驻中南街道利民西路418号;撤销芜湖县,设立芜湖市湾沚区,以原芜湖县的行政区域为湾沚区的行政区域,湾沚区人民政府驻湾沚镇芜湖南路9号;撤销繁昌县,设立芜湖市繁昌区,以原繁昌县的行政区域为繁昌区的行政区域,繁昌区人民政府驻繁阳镇繁阳大道1号。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之前,据芜湖市政府网站介绍,芜湖市辖无为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总面积602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491平方公里。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之后,芜湖市辖无为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湾沚区、繁昌区,南陵县。另外,芜湖市与其所辖的芜湖县“市县同名”问题也一同得以解决。
2011年末,芜湖市辖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个市辖区,芜湖、繁昌、南陵、无为4个县,共有31个街道、40个镇、4个乡,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市政府驻鸠江区。
镜湖区辖北京路、赭麓、镜湖、吉和、赭山、弋矶山、汀棠、天门山、北门、东门、荆山、方村12个街道。区政府驻北京路街道北京东路。
弋江区辖弋江桥、中山南路、利民路、马塘、鲁港、火龙、白马7个街道以及南瑞社区中心。区政府驻利民路街道利民路418号。
鸠江区辖四褐山、裕溪口、官陡、湾里、清水、大闸、张镇、大桥、万春9个街道和沈巷镇。区政府驻官陡街道。(注:9个街道名录根据安徽省民政厅网站资料。鸠江区实际辖四褐山、裕溪口、官陡、湾里、清水5个街道和沈巷镇、白茆镇、二坝镇和汤沟镇。另外,龙山、万春街道2个由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三山区辖三山、保定、龙湖3个街道和峨桥镇。区政府驻三山街道。
芜湖县辖湾沚、六郎、陶辛、红杨、花桥5个镇。县政府驻湾沚镇。
繁昌县辖繁阳、荻港、孙村、平铺、新港、峨山6个镇。县政府驻繁阳镇。
南陵县辖籍山、许镇、弋江、三里、何湾、工山、烟墩、家发8个镇。县政府驻籍山镇陵阳路。
无为县辖无城、襄安、陡沟、石涧、严桥、开城、蜀山、牛埠、刘渡、姚沟、泥汊、福渡、泉塘、赫店、红庙、高沟16个镇和鹤毛、十里墩、昆山、洪巷4个乡。县政府驻无城镇。
芜湖市级行政区怎么填
法律分析:芜湖市: 镜湖区 弋江区 鸠江区 三山区 芜湖县 繁昌县 南陵县一、行政区划:简称政区,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填写所属地级市,如青岛市,大连市,海口市。县级市不能填写。二、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实行如下原则: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
芜湖行政区划
2020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一、同意撤销芜湖市三山区、弋江区,设立新的芜湖市弋江区,以原三山区和原弋江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弋江区的行政区域,弋江区人民政府驻中南街道利民西路418号。二、同意撤销芜湖县,设立芜湖市湾沚区,以原芜湖县的行政区域为湾沚区的...
江城区划
芜湖市由四个行政区组成,分别是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和三山区。鸠江区总面积约为47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7.53万人,邮政编码为241000,行政区划代码为340207。该区下辖官陡街道、镜湖区下辖多个街道和社区,弋江区则包含马塘街道、澛港街道等多个区域,三山区则拥有保定街道、龙湖街道等多个行政单位。
芜湖县行政区划
芜湖县行政区划包含以下五个镇:湾沚镇:区域代码340221100,面积219.49平方公里,人口25.9万。所辖社区有光明、民主、解放等,村委会包括罗保村、新圩村等。六郎镇:区域代码340221101,面积117.05平方公里,人口4.5万。所辖社区有郎桥、殷港等,村委会包括保丰村、新团村等。陶辛镇:区域代码340221102...
芜湖市的行政区划是怎么样的?
芜湖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行政区划面积达到5988平方公里。这座城市的人口总数为384.21万,其中市区人口123.8万。芜湖市下辖四个县: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以及四个市辖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和三山区。此外,还有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芜湖属于哪个省
芜湖的行政版图还包括四个周边县,即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和无为县。其中,无为县以及沈巷宏敬镇在2011年之前曾属于巢湖市,但在那一年,这些地区被划归到芜湖市的管理之下,进一步加强了芜湖的行政管辖范围。总的来说,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坐落在长江下游,其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为城市的...
2021年芜湖市行政区划 芜湖市行政区域划分 芜湖有几个区和县
1949年5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芜湖市、县分置。1959年3月12日,芜湖县并入芜湖市。1965年7月19日,芜湖市划归芜湖专区。1973年2月25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如今,芜湖市的行政区划稳定,包括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湾沚区、繁昌区5个市辖区和南陵县,以及代管的县级无为市。这些区域...
芜湖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行政区划 芜湖市下辖多个县、区,包括无为市、鸠江区、繁昌区和镜湖区等。这些区域共同构成了芜湖市的完整行政区域,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发展。经济与文化发展 芜湖市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同时,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为芜湖市...
安徽芜湖市有几个区几个县
芜湖市,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是华东地区的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这座城市的行政区划由五个区和一个县组成,它们分别是:1. 镜湖区:作为芜湖市的中心城区,镜湖区承担着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功能。2. 弋江区:位于芜湖市南部,弋江区是城市的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
芜湖现在有几个县,几个区?
芜湖市目前行政区划分为五个区和一个县级市以及一个县。具体为: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湾沚区和繁昌区,以及南陵县和无为市。芜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当时的芜湖县已经形成。中国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经过元、明、清三朝几百年的发展和调整,最终在内陆各省份形成了基本的行政区划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