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学意境分析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全诗夜半钟声到客...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用美学理论赏析李白的月下独酌
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诗的美学阐释内容简介
在我的著作《唐诗的美学阐释》中,我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唐诗之美超乎言辞,难以言喻。然而,有些朋友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我在探讨时,一方面强调唐诗的不可言传之美,另一方面又深入剖析了诗中的意境、时空概念、模糊与空白的艺术手法,以及语言的精妙之处,似乎在试图解析诗的奥秘。他们指出,我在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
这里“日暮”“苍山”“天寒”“白屋”“柴门”“犬吠”“风雪”等一系列意象,展现的低矮茅舍在寒冬黄昏中更显得简陋、沧桑、荒凉,但又显示出其古拙、朴质素淡的和谐之美,充满自然本色,散发着原始的真美。古朴素淡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追求,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方面追求现实世界的繁华美景、...
王维鹿柴唐诗赏析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
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唐诗鉴赏
形式美学 从形式美学上看,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美学对称。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首尾两联各用一个主语,句式相似,对应工稳。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更形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变化。特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绵密,上下勾连,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美学欣赏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末二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三句中,构成一幅苍茫凄凉、衰飒孤寂的画面。在这些物象中。已融汇着天涯游子的哀伤之情,...
王维《竹里馆》唐诗赏析
王维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起初就像他的竹子朋友一样,沉默不语,只一会儿打破了,竹林里的沉寂,方法是弹复长啸,长啸是撮合发出的清脆长音,类似口哨,只见王维十指轻飞,琴弦便在夜色中,温柔舞动,嘴唇微撮,长音便从舌尖,轻柔飞岀,琴声,啸声,交织成最动人的夜曲,迷醉了整片竹林,...
唐诗的美学特征
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
惟有牡丹真国色——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上)
惟有牡丹真国色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是春天的代表,在我国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赋予牡丹意象深厚的文化意蕴。 花本无言,士人借花立言,以此出现的名花审美景观,成为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