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仄起首句不押韵,仄起首句押韵;平起首句不押韵,平起首句押韵。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律师绝句的四种格式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律了。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既仄起首句不押韵,仄起首句押韵;平起首句不押韵,平起首句押韵。 对联中和诗句中 读一二声的字即为平声 读三四声的即为仄 押韵是指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与后面每句结尾的字韵母相似读音 “仄起首句不押韵”就是说要以三四声的字作为一句诗的开头,而首句与后面的句子不押韵 ”仄起首句押韵“则是说首句最后一个字要押韵 ”平起首句不押韵”是指以一二声的字作为每句的开头,首句最后一个字与后面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不押韵 ,依此类推……对联也是一样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14
不错,同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反,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平仄相同。仄/平起指的是首句的第二个字(此字为平即是平起,反之仄起)。入/不入韵(入韵指首句末字和第二句末字平仄相同,如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此乃入韵。首句第二字为仄,故是仄起)

...平起首句不押韵,平起首句押韵。是什么意思?
既仄起首句不押韵,仄起首句押韵;平起首句不押韵,平起首句押韵。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作为女性,你生活中有感受到“不安全感”的时刻吗?匿名用户 2014-02-18 展开全部 律师绝句的四种格式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

近体诗写作基本格律与要求
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五律、七律形式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

平起首句不入韵什么意思
“首句平起不入韵”,这里说的是律诗、绝句的句型排列。这句话说的意思是说:诗的第一句是平声开头,仄声结尾。入韵就是押韵,是指句尾的字要处于同一韵部。按照格律的要求,仄声是不入韵的,并且不入韵的句尾必须为仄声。判断句型是平起还是仄起,通常要根据第二个字的平仄来判断(扭句和拗救不...

七言绝句,什么叫押韵?
先说“押韵”。对于做诗而言,押韵指韵脚字同属一个韵部,或通相邻韵部。再说格律(押韵也属于格律)。七绝有四种基本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各自有平仄、押韵的规定。这首诗从格律上,属于“平起首句不入韵”,平仄没有大问题,合格。按新韵,...

绝句的平仄格律一览表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格式和第一种类似,只不过第一句不是平声结尾而是不押韵。同样地,第二句和第四句要压韵,第三句和第五句要和韵脚押韵。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格式的特点是:第一句为仄仄(两个仄声),第二句为平平...

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例)(标准格式)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

七言律诗的四种格式
七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平起首句入韵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仄起首句入韵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1、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

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用白话解释。
标准的五言律诗,都为平声韵,第一句不入韵,即首句的末字不需押韵,且必是仄声字。次句的末字,就必需押韵了。然后第三句不押,第四句又必押了。如此循环,两句一韵,四句两韵就叫五言绝句。如——白日依山尽……。八句四韵的叫五言律诗,如——好雨知时节……。十六句八韵的叫试帖诗,如:...

格律诗中,对仗、压韵、拗救等各指什么?
1.平起首句压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不压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压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五言律诗的4种...

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
2、仄起。诗的第一句的第一个字的声调必须是仄声。仄声,在古代诗歌中指声调是上声、去声、入声,在现代人用新韵写的近体诗中指上声、去声。3、首句不入韵。指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不押韵。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尽”字不入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