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和意义

如题所述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以及意义与影响 符军 物流112 摘要: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本文就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用船舶和它的意义与产生的影响等来简要阐述。以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伟大创举。 关键字:明代,郑和宝船,下西洋,先驱 郑和下西洋背景: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腐朽统治。明太祖 朱元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繁荣社会经济发展得措施。洪武十八年,明朝下令“士、农、工、商 四民务在各守其业,凡出入作息,乡邻必互知之,其有 不事生产而游惰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又“设扶民之官,颁宽恤之条,令天下郡邑,招而抚之,天下之民,感戴宏恩,扶老携幼,竞返桑梓”。这样一来,大明朝越来越强盛。 明永乐大帝朱棣的“锐意通四夷”,向往在临御之年,中国出现一种前代未曾有过的天下太平,万国咸宾的盛世。所以朱棣非常重视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永乐大帝朱棣在对外关系上的各种意图正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在事实上体现出来的。 郑和祖辈为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人士,回族,姓马,世称哈只。在1381年名明军征伐云南时被掳,后被分到燕王朱棣藩邸中服役成为内侍。在跟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被赐“郑”姓,改称“郑和”,为内宫监太监。 当时在东南亚,南亚等地明朝政府遭遇到各种困境,据锡兰(今斯里兰卡)史籍记载:“一千四百零五年(永乐三年),有中国佛教徒一队,来锡兰献香火于佛齿圣坛,为国王维哲耶巴虎六世所虐待。”在郑和下西洋前夕,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及南海国家关系削弱,外交活动瘫痪,中国国际地位随之降低,以致洪武末年颇有“诸蕃久缺供之感”。对明成祖这样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高踞于“临御天下”的大国地位之上,“居华夏而治四方”,在实现对外方针上自有一番抱负,绝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继续下去。 正是因为如此,在1405年(永乐三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颁诏,命郑和从海上出使西洋诸国。从此郑和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远洋航海活动,航行数十万千米,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船队情况:郑和船队的规模之大堪称奇迹。据明代编年体史书《国榷》记录:宝船六十 只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次者长二十一七丈,阔一十五丈,下西洋官兵人数记为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人。 《瀛涯胜览》作者马欢是下西洋随行翻译,曾于第四,第六、第七次二次随行。在他书的卷首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下洋官兵人数为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第四次) 明末罗懋登所撰小说《西洋尼》。该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写成,书中记载:第十五回详细记有宝船九桅、马船八桅、粮船七桅、坐船 、六桅、战船五桅并各种船型长、阔尺寸。若按船用途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宝船、战座船(一千五百料、二千料)、粮船、水船数种。 从这些当中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时的船之庞大,足以体现出当时中国的造船业之发达。 访西洋之过程:郑和船队一共七次下西洋,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中前三次为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郑和船队主要是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缓解与海外诸国的紧张关系,建立东南亚与南亚之区域和平局势。树立起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中间的威信。 第二个时期主要着重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谊,相互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第一个时期中郑和船队访问了占城、灵山、昆仑山、宾童龙、 真腊、满刺加、急兰丹、彭亨、东西竺、苏门答腊等地 第二个时期主要访问了今印度,红海,非洲北海岸等地, 郑和下西洋的成就与影响:郑和下西洋在政治上主要建立了亚非国家国际间的和平 局势,经济上发展了亚非诸国间的国际贸易,文化方面向亚非各国敷宣中国的教化,以及 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亚非国家的认识与和了解。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要安分守纪,另一方面从统一宗教入手,,力劝改变不正的宗教信仰,对平衡各国关系,缓解因宗教问题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起无比重要的作用。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不仅使明朝获得很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一般的贫民也很多因此而致富,严从简曾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瑜,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稀,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欲矣”。郑和船队传扬了文教,使中国与亚非国家交往空前密切,增进了亚非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也极大地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海外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于海外的地理知识。郑和下西洋开扩的海外市场极大的发展了像以景德镇为中心地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 业和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业,以芜湖为中心的漂染业等。并且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向南洋移民的热潮,为中国移民在海外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在此我们向伟大的先驱者致敬! 郑和下西洋对今天船舶工业发展的意义和推动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让我们看到明朝时我们伟大的造船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探讨的。据史料记载的有关郑和宝船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我们已率先使用了干船坞,我们能造长一百多米,宽五六十米的超级大船。这极大的激励了现在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作为我们伟大而光荣祖先的后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坚韧不屈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是我们不断拼搏向前、发展中国造船业的榜样。我们现在还不太清楚古人为什么能再当时那种条件下造出那样雄伟的大船,但他们做到了,他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现在的中国造船业已经处在世界前列,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们与其他更多的造船大国相比还有很多差距。所以我们还是要发扬古人敢做天下先的勇气,为中国船舶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我们是值得自豪的,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始终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他们是勇于开扩的,极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郑和船队的远航比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早了87年,比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1498年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早了92 年,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1521—1522年环球航海早116年。这次航行极大的引燃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与近邻的友好关系,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伟大贡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7
  历史上郑和共七次下西洋,每次具体路线均不尽相同,下面是具体的情况: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
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沿岸。

  第一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姚广孝下西洋的史料给另一个关于郑和航海目的的假设也提供了佐证。潘教授说:在《大唐西域记》中,明人的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遣中使太监郑和,奉香花往诣彼国(指锡兰,今斯里兰卡)供养……当就礼,请佛牙(传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说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牙齿完整无损,称为佛牙舍利)至舟,灵异非常,光彩照耀……永乐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师。皇帝命于皇城内庄严栴檀金刚宝座贮之……”永乐九年正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

  “姚广孝参与了第三次下西洋,迎回了佛牙,这说明第三次下西洋显然是朱棣事先计划好的,否则就不会派出姚广孝这样级别极高的官员。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迎佛牙’!”有学者如是分析。至于朱棣为什么要派遣船队,不远万里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更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朱棣是篡建文帝的位上台的,他劳师动众迎回佛牙,一个主要用意可能是为了证明他的正统地位,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种做法,前代的帝王就曾经用过。

  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6月(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1422年9月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经过的国家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还到过澳大利亚等地。

  历史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7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第3个回答  2013-09-27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
第4个回答  2020-02-24
(2012·鄂州)“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
(2018·孝感)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为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及哥伦布船队成功横渡大西洋提供重要条件和直接帮助的是:指南针。
(2017·荆门)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派郑和出使西洋。
(2015·孝感)“该船队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与该材料密切相关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
(2015·十堰)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有哪些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有哪些1、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2、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为中国...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
意义:(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同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航相比,不仅规模大,而且时间上要早半个多世纪。(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它与穷兵黩武和殖民掠夺有着根本的区别。郑...

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意义。
意义:第一,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第二,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亚非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中国人到南洋去的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商...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过程是什么??
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2、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于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 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一、引言 郑和下西洋,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和智慧。那么,郑和下西洋具有怎样的历史...

郑和下下西洋有什么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郑和七次下西洋,作为和平的使者,宣扬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以提高国家的威望和国家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国力的一面。结果,许多...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范围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明朝国威,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意义: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范围: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简介
就是这方面的例证。还有推测称,以天妃信仰为代表的道教也随郑和船队在海外传播。5、拓展朝贡体系,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这种朝贡体系是非霸权的强国国际政治体系。郑和也被视为明朝的和平使者。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于有效拉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能够有效创建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有效传播文化思想。郑和下西洋能够有效体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以及自强不息的一种优良传统。1、是明代永乐年间的海上航行 这是明代永乐年间的一次海上航行,第1次是在1405年,第2次是在1433年,总共是7次。整个团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