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不同朝代丝绸通过哪些纹样彰显丝绸与中国的礼仪制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6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孔孟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礼仪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丝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礼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丝绸服饰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饰具有特殊的标记,需要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皇帝是万民仰视的真龙天子,拥有极其尊贵的身份,其衣裳配饰,从一串珠玉、一块冕板、一个图纹、一种颜色到一件配饰,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丝线的长度、衣料,都与礼制相关。因此,帝王服饰是整个服饰制度的准绳和基石。
据史书记载:在黄帝以前的时代,人们是头插羽毛来遮蔽酷暑,身披兽皮来抵挡严寒的。到了黄帝掌管天下后,才第一次制作衣裳,并推行于天下。《易经·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这里的“垂衣裳”是指缝制衣裳。而且,黄帝、尧、舜所创制的衣裳依照的是《易经》中的乾坤两卦,乾为天,坤为地,一上一下,上衣下裳,于是,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也就都有了衣服。
“标准的”专用帝王服饰出现于周代。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各类人等所着服饰已有严格的规定,且被纳入“礼仪”的范畴。等级尊卑十分明显,不允许肆意僭越。当时发达的纺织、印染生产技术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辅佐成王的周公姬旦,为巩固西周政权,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阶梯式宗法等级制度,以明示官职上朝、公卿外出、后嫔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并对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作了详细的明文规定,成为周代礼治的重要内容。
据《周易》记载:“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黄(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着服装为玄衣纁裳,玄指黑色,纁兼有赤黄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纁裳即为赤黄色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山、龙、华虫等六章,类似于今天的手绘服装,是画工用笔墨颜料直接画在布上的;下裳则用刺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纹图案。
这十二章图案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的随机应变;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是宗庙的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蛇,以示王者有深浅之知,也有说取其忠孝之意;藻,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之意;火,取其光明,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黼,绣黑白为斧形,取其能决断之意,黼与斧在发音上相近,古代也有通用的;黻,绣青与黑两弓相背之形,取其明辩之意。
周以前,帝王服饰即绘绣有上述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首,龙、山、华、虫、火、宗彝是手绘的;藻、粉米、黼、黻是锈上去的。其后的各个朝代,基本延续了十二章纹的传统图案,十二章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十二章中的龙和凤,也逐渐为帝王专用,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凤则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帝后龙袍

“龙袍”是古代中国人一个特定的传统服装模式,真正的龙袍出现的年代已无从考证。在敦煌壁画中有西夏皇帝身穿龙袍的场景,辽代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龙袍出土。从这些形象资料来看,古时的龙袍一般采用团龙(龙位于圆形中间)纹样,此种款式在当时可能还不局限于皇帝本人使用,凡具有较高品秩的达官贵人均可穿着。
元代龙袍的纹样为过肩盘龙式,前胸和后背皆以大型柿蒂窠作过肩龙,两袖上部为行龙(即侧身的龙,按照上下不同的朝向分为“升龙”和“降龙”两类),袍的下摆也为一栏行龙。此种龙袍的形式后被明统治者沿用。
到了清代,龙袍的款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朝服上仍为柿蒂窠的过肩龙,但在下摆处则有多个小团龙,而不似明代的行龙了;日常的袍服,则前后均有三条龙,呈品字形排列,左右是双龙过肩,下摆则为有一定高度的江崖海水。龙的造型与元、明两代相比也有很大的变化。元代的龙纹较流动、灵活,头部较小,但气象宽阔宏大,富有精神;明代的龙纹粗壮有力,龙嘴或开或合,发与肘毛富于装饰性,但有时形体大而失调;而清乾隆、嘉庆之后的龙纹已变得龙气横秋,形象更为臃肿,也更为怪诞。
清代皇帝的冠服,既是实用的衣物,又是封建等级的标志。它们均以当时最名贵的绸、缎、罗、兽皮、黄金、珍珠、宝石为衣材料,由最优秀的织绣匠师缝制而成的。在形制上不仅保留了汉族服饰的特点,延续了自周以来十二章纹样的传统,而且还兼具满族的特色。
皇帝的冠服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分别穿着于不同场合中。礼服是在大朝、大祀等比较隆重的典礼上穿的,包括朝冠、端罩(冬用)、兖服、朝服、朝珠、朝带等,其穿戴方式都有严格的定制。吉服也称彩服,用于一般的典礼,如劳师、受俘、赐宴、祝寿等活动。常服属于比较随便的衣服,平常穿着。行服用于巡幸、出征等,凡是与远行有关的,就要穿上行服,其纹饰、颜色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兖服是一种古老的礼服,以石青色(即深蓝色)为地,两肩及前后胸均绣有一正金龙(正龙,即正身的龙),一共四个团龙,并伴有日、月、万寿篆文及五色云的纹饰。朝服则为皇帝上朝时所穿的一种礼服,以亮丽的明黄缎作整件衣料,披领及袖采用石青色。朝服上所绣纹饰有:两肩及前后胸各绣一条正金龙,腰帷是五条行龙,衽部为一条正龙,下段叠褶处(类似于百褶裙的折褶处)前后各有九条团龙,袍的下部则有两条正龙与四条行龙,加上披领上的两条行龙和马蹄袖端各有的一条正龙,整件朝袍一共绣有三十八条形式各异的龙,包括正龙、行龙、团龙等。除金龙外,还在袍的不同部位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等皇帝朝服特有的“十二章”纹样。
皇后的冠服,同样有礼服、吉服之分。皇后的朝袍也是明黄色的,披领及袖为石青色,前后胸及领、袖各有一条金龙,间以五色云朵,下为海水纹。有的中间有叠褶,腰帷四条行龙,下幅为八条行龙,前后各一条正龙,两肩行龙各一条,比皇帝的朝袍上出现的龙要少很多。除朝袍外,还有朝裙。朝裙属有叠褶,上为红色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妆缎,夏裙则以透气凉爽的纱为裙料。皇后的礼服中还有一种叫朝褂,形壮似长坎肩,穿在朝袍外。石青地,片金边儿,前后绣有两条立龙,下分四层花纹,金龙周围衬以万福、万寿纹样。吉服稍简单些,但仍用华贵的织绣物来装饰。

官员的补服

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丝绸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密切关系的,则是文武百官的补服。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与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其服饰的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形式、内容及意义相同的补子。因此,只要一望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
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明清时期,官补制度并没有被严格执行,以下僭上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是明代。明代的补子自明初到晚期曾多次更定,特别到了明中后期,违制现象屡有发生,且多为武官。因此,有许多明墓出土的官补与墓主的身份并不一致。现今已成为文物收藏精品的补子,在国际文物拍卖会上非常受欢迎。国际市场上的补子分类十分齐全,有男补女补、方补圆补,文补武补。其中男补贵于女补,武补贵于文补。由于武官着装多僭越品级,所以,武补中较低者如八品犀牛及九品海马几乎难以寻觅,反而价格最为昂贵。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综述不同朝代丝绸通过哪些纹样彰显丝绸与中国的礼仪制度
朝服上所绣纹饰有:两肩及前后胸各绣一条正金龙,腰帷是五条行龙,衽部为一条正龙,下段叠褶处(类似于百褶裙的折褶处)前后各有九条团龙,袍的下部则有两条正龙与四条行龙,加上披领上的两条行龙和马蹄袖端各有的一条正龙,整件朝袍一共绣有三十八条形式各异的龙,包括正龙、行龙、团龙等。除金龙外,还在袍的...

代丝绸纹样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
宋代丝绸纹样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二方连续式、团花式、折枝花式、穿枝花式等。二方连续形式主要应用于服装的袖、襟、领等边饰,从出土的实物看,制作方法有印金、刺绣、彩绘等多种,有连续式的,也有散点式及对置式的。题材有山茶、菊、梅、牡丹及鸟蝶等。团花式是将素材组成圆形单位纹样,然后在平面织...

魏晋南北朝的丝绸纹样是什么样子的?
蜡染,是“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染法有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所染纹样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夹缬是用缕空花板把丝绸夹住,再涂上一种浆粉混合物(一般用豆浆和石灰作成),待干后投入染缸加染,染后晾干,刮去浆粉,露出花纹。较早的记载有北宋张齐贤著《洛阳缙绅旧闻记》...

丝绸丝绸与礼仪
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官员的补服最能反映丝绸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密切关系。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主要区别在于其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形式、内容及意义相同的补子。只要一看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补子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规定...

秦汉时期的丝绸纹样有哪些?
纹样有云气纹、鸟兽纹、几何纹、茱萸纹、吉祥文字纹等。史游所著的《急就篇》载“锦绣缦纯离云爵,乘风县钟华洞乐,豹首落莫兔双鹤,春草鸡翘凫翁濯。”从中可以看出织物花纹是相当丰富的。云气纹是从传统的动物纹抽象演化而来,在构图中起着画面的分割和联系作用。鸟兽纹包括龙、凤、孔雀、鹄、...

丝绸有哪些纹样
(10)葛类:一般经细纬粗,经密纬疏,地纹表面少光泽,而又比较明显粗细一致的横向凸纹,经纬一般不加捻,如文尚葛、明华葛。(11)呢类:用绉组织或短浮纹组织成地纹,不显露光泽,质地比较丰满、厚实、有毛型感,如素花呢。(12)绒类:地纹和花纹的全部或局部采用起毛组织表面呈现毛绒或毛圈...

丝绸之路:设计与文化目录
丝绸之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路,其丰富的设计与文化内涵深深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下是一系列研究和探讨,揭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艺术与设计特色。扬之水的《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与演变——以仙山楼阁图为例》中,通过仙山楼阁图的研究,揭示了纹样在丝绸之路上的演变历程。这一图例展示...

丝绸被套有哪些花色
祥云纹样则是一种以祥云为图案设计主要元素的花色。祥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美好,将其应用于丝绸被套上,不仅富有装饰性,也寓意着好运和幸福。这种纹样的被套通常给人一种优雅、宁静的感觉。蝙蝠纹样 蝙蝠纹样以蝙蝠为设计主题,通常与吉祥、福气的寓意联系在一起。蝙蝠在传统文化中有“福”的...

中国历史上织绣纹样的演变\\ 注意是纹样
中国传统织物纹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风尚习俗和审美情趣。为了将散失在世界各地的传统织物纹样汇集于一匣,著名学者高春明先生积十余年精力,会同北京、上海等地博物馆近十位专职摄影师,辗转于全国近三十个省、市的数百个文博单位、收藏机构以及...

丝绸的文化
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丝绸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密切关系的,则是文武百官的补服。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与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其服饰的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形式、内容及意义相同的补子。因此,只要一望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补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