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存养良知要在事上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来书云:“事上磨练。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①,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① 退省:退下反省。语出《论语·为政》。

② 《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周道通来信说,事上磨就是无论有事无事,都要专心存养良知。我在心性修炼的时候,碰到个很实际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请教一下先生。没有具体事情比较闲的时候,私心杂念就会特别多;有时候事情特别多应接不暇,又会自感才力不足,虽然竭力硬撑,也会精神疲惫不堪。做功夫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应对呢?

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阳明先生首先对周道通予以肯定。回信说,就你的情况而言,做功夫这个事情,我是认同和支持的,修身的路上难免会有些出入和模糊的时候,不必为此而气馁。

修身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一息尚存,都要存养良知,让良知始终充盈,虚灵不昧。人终身只是为了这一件事,自小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无事,始终不能忘记存养良知,这就是“必有事焉”。

人只要活着,心是不可能完全不动的,只是有时候动的幅度大,有时候动的幅度小,心完全停下来就是植物人了。心静的状态,不是不动,只是动的幅度很小而已。

你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这已经把“事”和“培养本源”看成是两件事了。其实这应该是一件事“必有事焉”,记住勿忘勿助,没事的时候存养此心,兢兢业业就像有事一样;有事的时候应该把这心放下,坦坦荡荡就像没事一样,这样我们的心才没有那么累。事情来了,只是尽我的良知去应对,就是所说的“忠恕违道不远”。

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出现时好时不好,良知不能顺畅,气机流行有卡顿的情况,是因为有“毁誉得失”的顾虑牵累。瞻前顾后是不能切实的致良知的。如果放下这些“毁誉得失”,就能更切实的致良知。也就会具备看穿幻象的能力,平常所认为是善的念头,不一定就是善;认为是不善的念头,也不见得就一定是不善。

“毁誉得失”本质上也是因为好名好色好利的私欲衍生出来的,是需要格掉的。如果不能做到,很容易会摧残戕害自己的良知。

普通人很容易在没有事情的时候,思虑种种杂念百出,常说的“温饱思淫欲”就是基于此。心就像一个容器,必须往里边放点东西,它才能安生下来,如果心中不能存养良知,私欲就会不断的侵渗进来。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兢兢然若有事。”,就是照管好自己的心,时时保持内中良知充盈,不被私欲趁虚而入。

山阴金兰生先生说“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遇到事情了,道理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等等因素而改变。如果自己先乱了方寸,不能循理而行,无疑只会让事情向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有事时如能像无事时一样镇定,保持心智在线,事情反而容易处理好。

凡事但求无愧于心,哪怕天大的事,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只要觉得问心无愧,心自然就安了。在良知的引导下循理而行,处理好人力可及的部分;用一腔浩然正气,坦然接受人力不可及的部分,人生自然饱满充盈。

阳明先生强调“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周道通将“事”和“培养本源”分为两件看,所以出现“困顿失次”的毛病,显然是内外分离了。

如果不能从根源上看清楚,就容易导致平日里,自己认为是对的不一定真的就对,平日认为是不对的,也不见得就真的是不对。

比如做事情,想尽快尽美的把事情做好,看似是对的。但因为拼的太厉害,身体吃不消了,一下子病倒了,事情也只会半途而废了。这就是“违理而行”了,误将贪功冒进当做了致良知。

【153】存养良知要在事上磨
周道通来信说,事上磨就是无论有事无事,都要专心存养良知。我在心性修炼的时候,碰到个很实际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请教一下先生。没有具体事情比较闲的时候,私心杂念就会特别多;有时候事情特别多应接不暇,又会自感才力不足,虽然竭力硬撑,也会精神疲惫不堪。做功夫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应对...

事在心上练,心在事上磨是什么意思
“心中磨”,磨的是与生俱来的良知,“事上练”,给了人们破壁求真的方法,“致良知”,则是最终目标,最终要抵达的精神世界,整句话有目标、有信心、有方法,是每个普通人马上就能做的,但万事贵在坚持做,长期做,毕生做。关于阳明心学,近年成为民间显学,机场书店必卖读物,而且归到“成功学”那...

人须在事上磨|修炼强大内心
阳明言工夫,要在“ 事上磨 ”,而主于“ 诚意 ”,亦曰“ 慎独 ”,亦曰“ 立志 ”,其实皆求能“诚意”耳。诚意之极,即是“ 知行合一 ”。“ 致良知 ”则即是“诚意”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成就心学工夫,“事上磨”是主要,根本则在“诚意”。阳明心学内容丰富,诸如慎独、立志、...

王阳明: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王阳明:事上磨砺,心性升华的智慧 明代的哲学巨匠王阳明,作为陆王心学的领军人物,他的思想深邃且富有实践性。他强调的是,真正的修行并非空谈,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磨砺心性,追寻内心的指引——良知。阳明教导我们,无论是静坐还是行动,都要保持内心的定力,克服私欲与对...

人需在事上磨
-01- 克己修身 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感悟:在生活中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2...

王阳明: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王阳明,明代思想巨擘,以陆王心学闻名。他提出的“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核心智慧。500年后,王阳明心学对现代生活的价值仍不减当年。以下是他的十种生活智慧,旨在引导我们通过实践磨砺心性。1. **做事磨炼**:阳明强调,真正的修炼是通过实际做事,发现内在的圣人潜力,而非单纯...

王阳明的"致良知"具体怎么解释?谢谢~
在这里,就个人精神修养而言,王阳明的心学是肯定了先验之于经验的优越性。当然,这里绝非对人的后天经历和经验的简单否定,恰恰相反,要“致良知”,要复位到先验的本性中去,要明心见性,必须要在事上磨练,要有经验性的大量实践。只是说,一定要明确先验性的核心地位,不要用经验埋没了先验,不要用...

王阳明临终留了一句名言是?
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2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23、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 ...

工作即是修行|多在事上磨练
阳明先生认为, 历事工作上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 这一观点可谓意味深长。工作就是修行。 王阳明曾对一个感慨政务缠身的官员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

阳明心学之五2019-01-12
1521年,王阳明在浙江正式提出“致良知”这三个字,他后来和弟子们极端严肃的说,我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这三个字。但我们都知道,王阳明从1508年创建心学到1521年提出“致良知”这13年时间里,他讲学的概念、理论可真不是致良知三个字, 心即理、知行合一、静坐、事上磨练、存天理去人欲 ,等等。 那他为何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