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圣人”曾国藩为何不肯推翻大清当皇帝?这几点让他有苦难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0

1864年七月的一天,湘军高级将领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四人突然率领着30多名湘军其余大小将领闯进了曾国藩的营帐内,他们,企图重演一出“赵匡胤黄袍加身”的 历史 剧。

要知道此时曾国藩已经攻陷天京,消灭了太平天国,拥兵30多万,其中湘军更是兵强马壮、功盖天下,而且曾国藩还被封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事,基本上四省文武百官全部归他管辖。

全国共有八名总督,除了曾国藩自己是湘系的以外,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都是湘系,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宾也和曾国藩关系匪浅,全国15名巡抚中,也有7名属于湘系,担任各地官员的湘军将领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若是曾国藩有意,半个大清会立马跟他姓。


可惜,有意的不是曾国藩,只是他的属下。面对在营帐内鼓噪的众位湘军将领,曾国藩长叹一声,当场写下一副对联 :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这两句分别来自苏轼和王安石,寓意站在绝高之处自然会有无数美景诱惑,但是所作所为要像高山流水一样坚守本心,这是曾国藩在委婉的告诉部下,自己效忠大清,并无意称帝。

如果说确实没有这个条件还好,可是曾国藩明明大可以搏一搏,却为何放弃称帝、激流勇退?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热点,毕竟赵匡胤的案例就摆在那里。

其实,曾国藩这不是第一次碰到“黄袍加身”的闹剧。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登基,年仅六岁,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夺权从此垂帘听政掌控大清,帝位更替带来的中枢动荡持续了很久,而此时湘军攻下长江要塞安庆,曾国藩一时风头无两。眼看主少国弱,湘军将领李元度起了别样的心思,于是他向曾国藩呈上一副对联写道 “王侯无种,帝王有真” ,结果换来曾国藩的一顿臭骂。

可是劝曾国藩称帝的人还是一波接着一波,没办法,中枢动荡是天时,湘军占据南方是地利,汉人想自立是人和,而曾国藩,就是那个最适合的人。


趁着曾国藩的生日,湖北巡抚胡林翼在祝贺之时偷偷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 曾国藩不回答,却把纸条撕了个粉碎。

清朝风雨飘摇,汉人势力迅速崛起,权势日益增长的左宗棠也托人转告曾国藩:“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还是沉默,却把“似可问焉”四个字改成了“未可问焉”,悄悄退给了左宗棠。

从1853年组建湘军,到1864年湘军覆灭,太平军作为对手,才算是最了解湘军的战斗力,也最了解曾国藩是如何一步步势可倾国的人,石达开在被俘后就提醒曾国藩说,你功高震主,怕是难逃“狡兔死,走狗烹”,何不率众独立?李秀成就是1864年七月众将企图为曾国藩黄袍加身的导火索,因为李秀成在同月被俘之后对湘军众将说,自己愿意为曾国藩招抚仍然坚持在长江两岸的太平军旧部十多万人,拥戴曾国藩称帝。


终究闹剧只是闹剧,面对连续不断的劝进之言,曾国藩恍若未闻,对于是否称帝,他心里早已有杆秤。

尽管拥戴自己的人一波又一波,但曾国藩不得不细细思量。剿灭太平军后,湘军无比壮大,但其中的派系却更加复杂,30多万人里真正归属曾国藩指挥的,一半都不到,而若是论嫡系部队,更是只有5万人马。并且,此时除了他自己和弟弟曾国荃指挥的人马外,其余各部,竟然都或多或少的与曾氏兄弟暗生间隙。

源头当然是来自于清廷。咸丰皇帝对于曾国藩早就起了提防之心,一个不在官位的侍郎,却在抗击太平军时能够迅速拉起一支几万人的队伍,莫非是早有预谋?于是咸丰在世期间,就是一边让曾国藩打仗,一边只许诺给湘军空头支票,实际上的权力并没有放给曾国藩。


但是之后曾国藩却越打越出色,国家动荡,又碰上慈禧发动政变,湘军掌握了很多打下来的太平天国的地盘,慈禧无奈之下授予曾国藩“节制四省军政大权”,给予了湘军很大的自主权力。但是慈禧不愧为中国 历史 上最厉害的几个女人之一,为了压制曾国藩,她在湘军内部搞起了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不断地激化着湘军各部之间的矛盾。

最出名的案例就是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决裂,左宗棠此人乃是一头倔驴,后来扛着棺材收复新疆的就是他。他本来是个考不上的秀才,后来抵抗太平军出了名声,也被曾国藩引为心腹,他瞧不起满人,因此一度劝说曾国藩自立称帝。左宗棠有自己的脾气,因为政见不合就和曾国藩渐行渐远了。慈禧见缝插针的提拔左宗棠为闽浙总督,算是和曾国藩相差无几,因此左宗棠虽然还在曾国藩的手下,但他率领的几万湘军精锐却是和曾国藩的湘军逐渐分化了。


此外,曾国藩的老部下、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江西巡抚沈葆桢也被慈禧扶持成了曾国藩的反对派。沈葆桢本来是靠着曾国藩的保举才成了江西巡抚,但是在1861年曾国荃领兵围攻天京时,沈葆桢却不愿将半数江西厘金按约定交给曾国藩做军饷,为此曾国藩气的“夜不成寐”。最后为了报复沈葆桢,曾国藩命令湘军撤除安徽南部的广德和宣城的防守,以至于反攻的太平军长驱直入江西,沈葆桢挨了清廷好大一阵数落,所以沈葆桢与曾国藩最后竟然形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

这些都算是湘军内部涌动的暗流,在慈禧的一番操作下,曾国藩这个四省节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浙江的左宗棠和江西的沈葆桢的控制,尽管在1864年左宗棠还没有从湘军出走,但是曾国藩的势力已经被大大的削弱。 能不能称帝,若是称帝,湘军内部怎么办?这是曾国藩心中迈不过去的坎。


“湖南人鸡犬升天,客籍人颇难出头。”当淮军被曾国藩截留了补充兵力的4000新兵后,李鸿章恼火地对淮军二把手程学启这么抱怨。

李鸿章是淮军的创始人,他比曾国藩小12岁,不仅做过曾国藩的幕僚还做过他的门生,关于如何组建淮军,李鸿章曾经真诚的向曾国藩学习过经验,对此曾国藩还催促过李鸿章,要他早日成军以协助湘军对抗太平军。

可是在清廷和慈禧的有意扶持下,淮军崛起的速度大大超过曾国藩的预料他,甚至让曾国藩感到无比的忌惮。于是曾国藩不仅要求李鸿章自我限制,甚至做出了截留兵源的举动来警告李鸿章,最过分的是曾国藩派出了心腹韩正国带着两个营的湘军进驻了淮军的军营,名义上是为了协助李鸿章管理淮军,实际上是对李鸿章的一种监视。


你说,李鸿章能不恼火么?

可李鸿章一路遇贵人,尽管创建早期被湘军掌控发展艰难,但是到达上海以后,有清廷做背景,上海士绅拿出雄厚的财力去支持淮军,淮军人数迅速增长,李鸿章也能够接受新型的西方洋枪洋炮,甚至找洋人培训淮军,于是淮军一跃成为装备最精良、火力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可淮军同湘军的矛盾,却也是越来越深了。

淮军为了迅速扩张,招揽了一大部分太平军的降兵,太平军与湘军的仇怨自然是不用多说,以淮军二把手程学启来说,他原来也是太平军降将,但他一开始被湘军打败就带着手下的兵马先投了湘军,但是曾国荃却对他疑心很重,总是认为他们会反复作乱,不仅行军驻营的时候要让降军和湘军分离开,还默认士兵排挤欺凌降兵,打仗的时候则是让程学启带人先冲锋,这是摆明了要让太平军降军送死。由于感到受到曾国荃的侮辱,也愧对手下的兵马,程学启还曾自杀过,所幸被部下救出,后来一起被编入了淮军,所以,占据淮军一半的太平军降军,对于曾氏兄弟的湘军恨之入骨。


淮军另一半人都是李鸿章的安徽老乡,自然都是以李鸿章为主,当初淮军未壮大时,李鸿章颇受曾国藩的压制,安徽人为主的淮军自然跟以湖南人为主的湘军也有很深的隔离感。可以想象,倘若曾国藩依靠湘军造反称帝,壮大起来的淮军与湘军向来不和,难免会发生一场“湘淮之战”, 洋枪洋炮的淮军与兵强马壮的湘军,鹿死谁手,又要值得一番好好的讨论了。

清军入主中原算是捡漏,他们明白自己算是外来户,于是也一直在提防着汉人武装的造反,所以尽管太平天国把南方搞得一团乱麻,京营八旗的主力十几万人却一直驻守在北京。现在我们常谈旗兵的战斗力不如湘军、淮军等等,但实际上京营八旗在那时也绝对不算差。

除了京营八旗驻守北京外,慈禧为了防止湘军叛乱北上,令钦差大臣官文率领20万大军控制了长江上游,驻扎在武昌;后来被捻军一个小兵杀死的清军悍将僧格林沁则是到了安徽、湖北一带,大军名义上是收尾肃清太平余孽,实际上几乎是在全面防范湘军。


湘军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骑兵非常之差,南方人虽然都会水,但会骑马的少,湘军水军再强大,相对于清军的八旗骑兵一点优势都没有,此外,不管心是不是向着清廷,各地还有60万的绿营兵驻防,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自己的团练武装势力,湘军想要横扫,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所以尽管手下受到太平天国封王的影响人心思变,期望着跟随曾国藩称王称霸,对于全国兵力分布和湘军内部暗流涌动情况了然于胸的曾国藩,却始终不敢有所行动。

而且,清廷对于湘军内部的骚动也洞若观火,慈禧是个有手段的人,她有底气这般猜忌和防范曾国藩,因为她清楚,尽管湘军外表强大,但其实已经危机四伏,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当年淳厚老实又不缺锐气的湘军早已不复当年。随着湘军势力范围的扩大,湘军将士的贪腐之风盛行,太平天国掳掠来的财富,本应该上缴之后按功分配,将士们却都偷偷的往家中运,慈溪抓住时机,斥责曾国荃必须限期将金银财宝上交朝廷。


咸丰皇帝曾经许诺过“克复金陵者为王”,然而当曾国荃收复金陵以后,慈禧却以太平天王幼子洪天贵福逃走、曾国荃私吞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为由拒绝给曾氏兄弟兑现承诺,反而劈头盖脸的狂训曾氏兄弟。圣旨中写道,曾国藩要严格管束手下,不得骄奢淫逸、四处掳掠。

所以曾国荃是最迫切希望曾国藩自立的那个,他认为自己兄弟二人为清廷奋战多年,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反而收到了这么一封严厉训斥、暗藏杀机的圣旨,实在是委屈。但是曾国藩早就告诫过他,大清开国两百年,没有几个汉人能像他这样手握重兵的,朝廷必会不放心,受点窝囊气很正常。


所以任谁也没想到,清廷最大的后手,是吃定了曾国藩这个人,他不敢反。

曾国藩是个读书人,也是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儒家的忠义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组建湘军讨伐太平天国时就说,太平天国毁灭中国信仰,洪秀全创拜上帝教,孔子、孟子就要在九泉之下痛苦了,只要是读书识字的人,就不会容忍太平天国的暴行。所以 ,捍卫身为一个儒者的信仰,儒家道义对他的一种束缚,是横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

此外,从1853年组建湘军,到1864年攻陷天京,十年多的征战令他身心俱疲,他曾五次离死亡近在咫尺:靖港大败后,曾国藩试图自杀,被幕僚所劝;传闻清廷要解散湘军时,刚做出成绩的曾国藩悲愤欲绝,遗书写了,棺材也准备好了,却传来了湘潭大捷的消息,算是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湖口大败,曾国藩投水,还好李元度眼疾手快救他上来;天京事变发生之时,眼看石达开就要活捉了曾国藩,却不得不撤兵回天京;最后一次,太平军杨辅清、李世贤率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湘军总部祁门,曾国藩都做好了和仅余的几百亲兵被俘的准备,没想到太平军却以为曾国藩潜逃去了别处火速撤围追赶,曾国藩大难不死。

但是曾国藩并不好受,他活下来了,二弟曾国葆却被累死,三弟曾国华则是战死沙场。曾国藩心有戚戚。


曾国藩对于自立称帝,乃至对于权力,早已显露出内心的惶恐不安。1861年,他节制四省军政时,就对家人表示:“权太重,位太高,虚望太隆,悚惶之至。”曾国藩早年无权无势,祖辈以务农为主,这位书生也根本没有想到,他人生的后半段竟然以文入武,被卷入一场中国 历史 上最大的农民战争,并且成为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年羹尧的例子就在前面不远,他怎能不惶恐?

他对自己的儿子曾纪泽曾经这样说:“但求全局不遽决裂,余能速死,而不为万世所痛骂则幸矣。”别人想让他称帝,他却战战兢兢想赶紧了结,哪怕身死也无关紧要,只要能不让战祸再起、殃及天下。


所以就在“黄袍加身”闹剧的一个月后,也就是1864年八月,曾国藩决定,裁撤自己的湘军嫡系25000人,削弱自己的兵权,此外,不仅停征了湘军军饷的厘金,还让弟弟曾国荃主动“抱病离职,回原籍调养”,打破了所有想让他称帝的人的幻想。

功高震主,是为官为将的大忌,而曾国藩这般自我裁军、主动交权,终于实现了激流勇退和自我保全。清廷对曾国藩的坦诚相当高兴,慈禧回报曾国藩的是一个御赐的“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封王是不存在的,但曾国藩十分满意。

1872年,曾国藩以两江总督的身份死在任上,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是最后一个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各省都建立了专祠纪念他。


曾国藩有人骂有人捧,但是纵观 历史 ,以再造社稷之功,面对皇帝宝座的诱惑,能拒绝的人,真的不多。


本文参考:百度百科——曾国藩

最爱 历史 君——《曾国藩为何不称帝》

“半个圣人”曾国藩为何不肯推翻大清当皇帝?这几点让他有苦难言
他本来是个考不上的秀才,后来抵抗太平军出了名声,也被曾国藩引为心腹,他瞧不起满人,因此一度劝说曾国藩自立称帝。左宗棠有自己的脾气,因为政见不合就和曾国藩渐行渐远了。慈禧见缝插针的提拔左宗棠为闽浙总督,算是和曾国藩相差无几,因此左宗棠虽然还在曾国藩的手下,但他率领的几万湘军精锐却是和曾国藩的湘军逐渐分化...

一代半圣人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推翻清朝统治?
第一:曾国藩明白:反清,预示着天下大乱。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善于反省的封建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想要重新建立政权,对于曾国藩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且当时世界列强对于中国这块还未开发的蛋糕,更是垂涎已久,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随时都有被瓜分的可能,那时就是亡故。自己亲手镇压...

当年慈禧下令分尸洪秀全,为啥听话的曾国藩抗旨不尊?
屠城这种残忍的行为,古往今来都是天怒人怨的恶行,如果此事众人皆知,满清朝廷为了封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也必然对曾国荃等人进行象征性地惩罚,这同时也必将成为曾剃头身上的重大污点。对于一心要当“圣人”的曾国藩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要杀人灭口。反观满清朝廷,经过多年的战...

曾国藩不反叛有哪些原因?天京被陷后,湘军为何大肆屠城?
自己稍有异动,他们二位绝对调转枪头拿着自己的人头邀功上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就是自己反叛以慈禧的性格绝对会借助洋人打自己的,太平天国就是例子,所以怎么看自己都没有胜算。最后就是曾国藩的理想就不是当皇帝,他追求的是圣人之道,怎么会做大逆不道的事情呢?所以湘军大肆屠城也是在向慈禧表...

曾国藩为什么四次拒绝下属推荐他当皇帝?
但他声称自己最擅长的是学习帝王,也就是教别人如何称霸。他跑去见曾国藩,两个人关起门来谈论王霸的生活方式。曾国藩不做声,王_运却能言善辩。王_运有战略家的风范。说到感情上的情况,似乎情况一遇到,曾国藩就会造反称帝,指着一条出路。当王_运说话时,他没注意到曾国藩什么也没说。他只是皱着眉头,手蘸着茶,...

清朝重臣曾国藩,手握30万大军,为何不肯建立汉人王朝呢?
曾国藩非常重视自身修养,不能说他是完人,但后世称他为半个“圣人”也不足为过,这样一个人让他去干谋权篡位的事,估计自己思想上的枷锁都很难打开。曾国藩打了不少胜仗,消灭太平天国的赫赫战功就更不用说了,但功高震主这顶大帽子,不想戴也得有人给他戴。所以当时清廷早就对曾国藩...

曾国藩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何能被称为“半个圣人”?
最终,曾国藩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他也被封为了一等侯,后来山东捻军起兵谋反,曾国藩毛遂自荐前去镇压,也取得了较大的胜利,曾国藩觉得西方的器物值得学习,于是向朝廷提出了洋务运动,他认为洋务运动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从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他的洋务运动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曾国藩渐渐成为了清朝的...

孔子、王阳明并称二圣,曾国藩为何只能称半圣呢?
其中,孔子和王阳明因为自身卓越的贡献都被称为圣人,而这剩下的半个圣人正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曾国藩。曾国藩之所以只能拥有半圣的称号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在先祖的思想基础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且他身处的时代是一个饱受屈辱的时代,当代人自然不会认可他。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

咸丰皇帝登基后,为何让曾国藩下狱?发生了什么
这个说法有点牵强,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懂权谋术的人,他即使对咸丰皇帝有意见,也不会如此直接以下犯上。曾国藩得罪咸丰皇帝,是另有原因。当时的朝廷,确实发生了大事,不仅是因为道光皇帝驾崩,更是因为道光皇帝去世的第二天,也就是咸丰皇帝正式坐上龙椅,接受文武百官朝拜,开始办公的第一天,就遇到一件...

有许多人把曾国藩称为半个圣人,他配得上这个称号吗?
有许多人把曾国藩称为半个圣人,论功绩来讲他或许配不上这个称号,但论才能来说他配得上。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因为他不是一个天才,却以普通人的资质完成了天才才能做到的事情。曾国藩的军事指挥才能不高,他缺乏那种随机应变的敏捷头脑,但狮子搏兔亦尽全力,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是持久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