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誉为七绝之压卷之作?

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誉为七绝之压卷之作?

本首诗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所以被称为七绝创作的典范,无外乎其在平仄格律的运用,以及在这看似平淡朴素的诗中蕴含着的不凡之处。

这首诗之中,杜甫首句采用了不起韵的格式,对于近体诗格律规则可谓是有着标杆作用。而在讲究以诗传情,以诗寄情的古代,这首诗仅仅以28字便将40余载的时间包含在内。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更是作为诗圣的杜甫以及朋友李龟年往昔旧梦的写实。




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年逾58岁,而在颠沛流离之间,想必他也能预感到自己的垂垂老矣。大唐往昔的盛世不在,安史之乱、百废待兴的社会背景之下, 他与故交好友李龟年在江南相逢。

旧时风华,彼时的杜甫青春年少,正是达官贵人府中的常客,李龟年又何尝不是岐王、殿中监等府邸上的演奏者,然而几十载过后,江南的风景美好,但朋友间的相遇却显得突兀了些许。曾在岐王、殿中监上演奏的歌者李龟年,竟已经沦落到江南卖唱的田地。




而反观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此般落魄。今昔对比,既有个人命运的殊途同归,又更有四十余年间大唐的由盛转衰。

而在小编认为,最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见到李龟年后的戛然而止。逢君之后做了什么?想必这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还有情的最高境界了吧。




作为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远影响的诗人,杜甫以其诗歌更颇有几分史书的意味。出身名门望族,有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终究在优游之后换来的是仕途上的不顺,在见识了大唐的极盛之后,更见识了大唐的盛衰转圜。“沉郁顿挫”的诗风,更是时代的写照,而这写照在《江南逢李龟年》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1

杜甫这首《江南逢李龟年》之所以被誉为七绝之压卷之作,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今天主要说说2个方面:1是杜甫这首律绝从格律上来说,堪称七绝创作的典范;2是这首诗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对于后世相似题材的作品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对此2点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第1、我们知道近体诗中的七绝是讲求格律的,对于七绝来说同样有着4种平仄类型。本诗使用的本来是平起首句不起韵的格式,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加粗字为可平可仄,也就是说,该处的字无论是平是仄都属于律绝的常格。但是,杜甫在第3句使用了另外一种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是一种已经被验证的,唐代的试帖诗中都允许使用的变格,而这种变格一旦成为常见句式,也就成为了常格。这样,这首诗的平仄情况实际上是这样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而杜甫之所以选择平起首句不起韵的格式,而没有选择首句起韵,是因为他考虑到首联还要对仗,同时又必须满足全诗黏对的要求。要知道,绝句因为只有4句,是没有硬性要求必须使用对仗的,我们看到杜甫的绝句经常使用对仗,甚至两联全部使用对仗的情况。当然两联对仗的情况并不太可取。

这些格律规则在今天看来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实际上这些规则,起初都只是诗人创作的技巧,一直到盛唐的时候,格律才逐渐严密起来,但依然有不合格律要求,不合黏不合对的情况出现。因此,这首诗在后来的近体诗格律规则上有着重要的模板意义。

第2、说到这首诗的相关背景,杜甫创作这首诗是在代宗大历5年,也就是说,正是杜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游历,到达潭州的时候,在这里遇见了曾经的故人李龟年。李龟年曾经是开元时期声名远播的音乐家,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出来,岐王这样的皇室子弟,以及京兆豪门韦氏,都常常邀请李龟年去演唱,可见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而杜甫开元时期也是在京都,由于他的才华,同样受到王公大臣以及京兆豪门的礼遇。因此杜甫也时常作为岐王府或京兆豪门府邸中的座上宾,这样他与音乐家李龟年也就有了交集,成为朋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后杜甫的经历自不必说,而李龟年作为很受玄宗喜欢的音乐家,一直留在京都,谁知安史之乱爆发,李龟年历尽艰险,流落江南,仓皇与落魄可想而知,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同样落魄却始终心系社稷的杜甫,与这位曾经名满京都的音乐家在江南重逢,个中唏嘘难以言表。

历经坎坷的杜甫没有将这些感慨放在诗里,仅仅在上一联说了2个人在数十年前的交集,之后在下一联中说2个人在江南的重逢。至于重逢的感伤,仅仅落在“落花时节”这4个字上,让人感慨万千。

两个曾经在长安都有过一段快意的人生,但如今已是沧海桑田,李龟年与玄宗失散,再也回不到从前,杜甫按捺不住想要回到京都报效朝廷的初心,执意取道江南,再往京都,最终这2个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以及最落魄的时候遇见了对方。

综上所述,这首《江南逢李龟年》能够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原因最为显著的,首先是这首诗在近体诗的格律上的运用,包括在绝句中使用对仗的技巧,都已经堪称教科书级的典范之作;另外,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隐藏在平淡句子后面的感伤,诗人一字不提两人境遇的辛酸,却早已让人们明白两个人安史之乱后的凄凉,以及不言自明的士大夫文人对于国家的报效之心,都对于后世文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七绝的压卷之作实至名归。

第2个回答  2020-02-28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诗圣杜甫非常著名的一首七绝。就诗里的含义来说,历代诗家对此有了全方位的解读,也用不着我这个普通人来狗尾续貂。

但是,诗词的魅力,从来就是多样性的。舍却了多样性的诗歌,其受众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譬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别,每一类都有自己固定的受众群体,甚至隐隐泾渭分明。

而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正是其大部分作品能跨越这个鸿沟。高雅者能从中领略到高雅的风节,通俗者同样也可以从中领味道朴实的生活味道。这首《江南逢李龟年》也不例外。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后,杜甫举家南迁,流落到江南一带,听到李龟年这个京城著名的音乐家的音乐,从而起兴。

当时的京城在长安,离江南可谓天遥地远。于是,虽然是明白如对话的普通一首诗,这个时空的跨度就给人以恢弘之大。

如果一定要说如何赏析这首诗,一万个人心中必然会有一万个哈利波特。我个人的观点,从《江南逢李龟年》里,至少要能读到“三弦”,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的人:

1、 大小弦之“和”:

唐诗,本身就是格律性很强的作品,李龟年之歌,大部分本身就取材于各路诗人的作品。杜甫的诗,可能反倒不是特别适合永吟唱。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例外。“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就有大弦小弦相和之美。

岐王李范,崔九是指中书令崔涕的弟弟崔涤。这两个人可以算是京城音乐界的“灵魂”这里说到的“灵魂”,并非指他们自己有非常高的音乐造诣。而是指他们身份的高贵,有很多音乐家依附于他们生存。李龟年正是这样数不胜数的人之一。

杜甫有过在京城长安的生活履历,自然清楚在岐王和崔九家里出入的人的情况。所谓往来无白丁。李龟年这样的“名人”,必然是附庸风雅如岐王之流的座上宾。

从这两句诗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当时的长安繁华之像,音乐作为盛世的象征、以“声”夺人,最能远播。杜甫正是立意于此,起到大弦小弦相和之趣。

2、 弦外之音:

听出了大弦小弦相和之音,还只是最基本的一层。《江南逢李龟年》,还可以听出、也应该听出杜甫的弦外之音。

什么是弦外之音?也就是字面上并不含有,却又能从其意境而体味出来的那种味道,或者可以用“只可意味而不可言传”来比喻。

杜甫在这首诗里,隐藏了什么“弦外之音”?无非就是今夕对比的繁华不再、今不如昔的伤感之情了。李龟年这样在岐王、崔九身边做走动的人,专为权贵人士演奏的音乐家,是什么原因也到了江南,为普通百姓抚弦而歌了呢?这必非李龟年自己之本愿,实则是形势所逼耳。

安史之乱对国家、对唐王朝的影响,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王侯权贵人家,已经用不着曾经的音乐了。是他们不再喜欢音乐了吗?不再需要音乐了吗?其实,只是他们已经不能喜欢音乐而已。

杜甫的弦外之音,其实就是对现实中唐王朝衰败的猛烈抨击。可一切都无需明言,其力度却又远胜高呼怒骂。

3、 弦音未尽:

好的诗歌,历来就是“余音绕梁”般持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余音未尽”之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对很多人来说,本是伤感的季节。古人常在春天远行,有远行就有离别。落花纷飞之中,离愁别绪是何等的伤感?

杜甫受时事的影响,离开京城流落江南,并非为了江南的风景而来,而是为了避难的不得已之举。李龟年同样如此。

所谓人生三大喜事,他乡遇故知,本来也是颠沛流离中的丝许慰藉。然而好景不长,我们就能在此长聚吗?落花时节,其实就在暗示,无论是杜甫也好,李龟年也罢,江南还绝不是最终能停下来的地方。可见时势之险。

既然连远离京城的江南都不可成为避难的世外桃源,那么,处在旋涡中心的长安,长安城里的百姓们、尤其是歧王、崔九之类的上层人士,他们又怎么样呢?这就是《江南逢李龟年》的弦音未尽。

岳飞有词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弦断已经是愁人不禁,未断之弦、却已经只能发出悲苦之声了。

第3个回答  2020-02-28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擅作七律而著称,比如《登高》、《蜀相》等都是很知名的。这首七绝《江南逢李龟年》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清代邵长蘅曾评价“子美七绝,此为压卷”。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首先这首诗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把四十年左右的时间跨度都融汇在这短短28字中,高度体现了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凝炼的特点。

这首诗作于770年的暮春,时年杜甫58周岁。从杜甫个人来说正是饱含忧患、颠沛流离的病弱之身,同年冬天诗人便离世了。从唐王朝来说,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唐朝从开元盛世(713—741)的八方来贺、万国来朝到如今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这种背景下,杜甫和李龟年在江南相遇了,杜甫睹人思旧,忆起了往昔盛世的风华。当初在岐王李隆范和殿中监崔涤(崔九,排行老九)府中听李龟年唱歌杜甫还是个翩翩少年,李龟年是深受玄宗赏识的宫廷乐师。如今李龟年流落到江南卖唱,自己也是颠沛流离到此。无论是从个人到国家,都是非常巨大的反差,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分。这份抚今思昔的感慨都体现在诗中。

其次语言看似普通平凡,其实内涵不凡。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回忆昔日情形,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回忆,还暗含了对开元盛世的追忆和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美好的江南景色中蕴含着凄美和无奈。江南风景是好,可这“落花”中给人的感受却是异样的。有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慨叹。虽然作者只用简单平凡的语言描述二人会面的时间背景,但“正是”和“又”这两个副词转跌中寓藏着感慨万千。虽然没有直接抒发感想,“逢君”就结束了,但“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当年二人见面无论是个人和家国什么状况,现在“又逢君”是什么状况。不用作者表述内心,看官自行联想体会吧!

最后一点此诗通俗易懂,感染力很强。

我不是杜甫本人,但我能想象出之前的画面和现在的画面。能从这短短的七绝中体会到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能随着作者的情感情绪而起伏波动。能表达出自己内心感受并能感染他人的诗必定是一首佳作。

个人认为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上三点,本人认为这也是写诗所应该着重的三点。正是因为同时具备了这重要的三点,所以《江南逢李龟年》才能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

第4个回答  2019-12-16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二人分别许久再次相见的感情,更是将当时作者的心中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杜甫作为我国古代一位非常有文采的诗人,写下了很多非常有名的诗句,其中不乏一些在后世依旧广为流传的诗句。而《江南逢李龟年》则被称为是杜甫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更是被誉为七绝之压卷之作。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是杜甫与李龟年久别重逢后所做,当时杜甫心中满是愤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非常独特,当时的时代背景非常混乱不说,杜甫当时的生活也并不顺利,所以在与老友久别重逢的时候,杜甫生出了无限的感慨。唐朝本来是非常繁荣的一个朝代,百姓安居乐业,但一切都从安史之乱之后变了一个模样。唐朝开始迅速走向衰败,一夜之间唐朝社会危机重重。

而杜甫作为一个文人,在社会上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当年的唐朝文人大多都只能四处飘零,杜甫也不例外。当他辗转到了潇湘遇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之后,心中的苦闷仿佛开了闸的洪水,让他倍感伤怀。

杜甫把自己的感情和时代背景都寄托在了这首诗当中。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杜甫做出了这首诗,他并没有在诗句当中表达出一点对生活的不满,但是整首诗却处处都透露着杜甫内心的伤怀之情。尤其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表面意思只是重逢的喜悦,细想还有内心的愤懑和对时代的无奈。

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誉为七绝之压卷之作?
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年逾58岁,而在颠沛流离之间,想必他也能预感到自己的垂垂老矣。大唐往昔的盛世不在,安史之乱、百废待兴的社会背景之下, 他与故交好友李龟年在江南相逢。旧时风华,彼时的杜甫青春年少,正是达官贵人府中的常客,李龟年又何尝不是岐王、殿中监等府邸上的演奏者,然而几十载...

《江南逢李龟年》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一首七绝,在《杜诗镜铨》里,邵云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子美七绝,此为压卷。意思是说这首诗是杜甫的七绝中的压卷之作,而不是全唐诗七绝中的压卷之作,这点要弄明白。既然被称作杜诗七绝中的压卷之作,那这首诗有何独特之处?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1、我们首先从形式上...

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
个人认为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上三点,本人认为这也是写诗所应该着重的三点。正是因为同时具备了这重要的三点,所以《江南逢李龟年》才能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什么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

《江南逢李龟年》为何被称作七绝之压卷之作?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是杜甫与李龟年久别重逢后所做,当时杜甫心中满是愤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非常独特,当时的时代背景非常混乱不说,杜甫当时的生活也并不顺利,所以在与老友久别重逢的时候,杜甫生出了无限的感慨。唐朝本来是非常繁荣的一个朝代,百姓安居乐业,但一切都从安史之乱之后变了一个...

江南逢李龟年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笔侠以为:“诗圣”杜甫的这首《江南逢李龟年》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看似云淡风轻,却掩藏不住个中深意,这就是咏诗里面的绝品——藏咏。藏咏,就是它看起来没有说什么,但比说出来更让人意味深长。好了,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七言绝句吧: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

为什么说《江南逢李龟年》是七绝压卷之作
说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是七绝压卷之作,一点儿也不为过。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但是意味隽永,可谓是短小精悍。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之中,李白、杜牧、王昌龄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都是千古绝句。实际上,说杜甫不擅长七言...

《江南逢李龟年>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此诗被喻为杜甫集中的压卷之作。《江南逢李龟年》其主要内容为抒发诗人通过几十年在不同时间、地点见到歌手李龟年,来生出今昔巨变的无穷感慨。在短短四句诗中,既有国家的兴亡之感,也有个人的沉沦之叹,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时代特征在内。我们只要简要回顾杜甫自15岁时初逢李龟年到此次59岁(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全文及解释)
也就是说,即使是李白王昌龄再作同样的一首诗,也无法超过这首七绝。02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写此诗以赠。江南,指长江...

江南逢李龟年 赏析
实则暗寓世事变迁,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李龟年的流落江南,象征着大唐帝国的衰败,艺人颠沛流离,正是国家命运的缩影。杜甫以极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深的哀伤和历史的无情。这首诗被蘅塘退士誉为杜甫七绝中的压卷之作,是因为它以小见大,通过个人的际遇,揭示了时代变迁的深刻主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