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写作背景】
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巡视全国各地后,在罗瑞卿和周小舟陪同下,从长沙回到阔别32年之久的故乡。6月25日下午5时许到达后,下榻于卢家湾一号楼(现改为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即与当地干部谈粮食、水利等情况,批阅文件至深夜。翌日黎明即去楠竹坨参拜父母墓地,访问邻里、故居,视察韶山学校,并与师生合影留念。下午,访毛氏宗祠,到滴水洞附近的韶山水库游泳,岸上围了许多群众,毛泽东游泳上岸后,还与农民群众合了影,又沿途视察生产情况。晚上自费设便宴请亲戚、烈属、老地下党员、老农协会员与老赤卫队员50余人叙旧言欢。客人散去,毛泽东回到韶山宾馆松山住房后,诗思如潮,浮想联翩,夜深不眠,一会儿来回踱步,一会儿躺下沉思,一会儿凭窗凝望。据身边工作人员说,毛泽东激动的几乎通宵未眠,后来靠在床栏和被子上,用报纸垫底,上面放一张白纸,用铅笔在上面写了涂,涂了又写,嘴里念念有词,哼来哼去,两个多小时后,停住笔,抑扬顿挫地吟诵着,吟罢,又拿笔写了一行字,于是这首《七律·到韶山》问世了。
【赏析】
这首七律,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诗前小序,虽短短两句,28个字,却对故乡无限深情。作者以历史的高度,用如椽的大笔,为32年间韶山天翻地覆的巨变掀开了史诗的序幕。
首联与诗前小序相照应,表明此诗是对32年前往事的回忆和作者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别梦依稀咒逝川,写今日久别重逢,如流的岁月唤起了作者已依稀如梦的回忆。别梦依稀,深沉地抒写了作者多少年来对故乡神驰梦绕的怀念。咒逝川,描绘作者对反动当局对故乡人民长期剥削、压迫岁月的咒诅之情,思绪错综复杂,细微深刻。逝川,逝去的流水,比喻流去的时间、过去了的岁月或事物。见《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唐代李白《古风》诗中有句:“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见:全唐诗卷161 )咒:诅咒。在这里用来表示对岁月如流的怅恨。“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颖。“咒”字也是诗人独特感受和主观态度的个性化的表达。如果不是对苦难制造者的深恶痛绝,不是对故乡人民的深情热爱,这个“咒”字是绝对想不出来。仅仅这一个“咒”字,便给“故园三十二年前”的“逝川”与“别梦”泼洒上了一层浓郁的色调。
故园三十二年前。故园,即故乡。32年前的故乡是怎样的一个故乡呢?当时的韶山异常贫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山林,被地主豪绅霸占。百分之六十的农户靠乞讨度日。当地民谣称:“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农民头上三把刀,债务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1925年2月,毛泽东回到韶山,一面养病,一面开展农民运动,领导群众向当地土豪劣绅展开“平粜阻运”的斗争。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期间,毛泽东曾回韶山住了3天,找到乡亲们开过多次关于农民运动的座谈会和调查会,并亲自听取了两年前自己亲手在湖南农村韶山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的工作汇报。在离开韶山时,他向乡亲发出气壮山河的誓言:“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了!”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5月21日湖南军阀许克祥在长沙袭击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屠杀革命群众,这就是马日事变(按:旧时用韵目代日期,马日即二十一日)。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自卫军战士拿着枪和梭标,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颔联紧接上联,不但诗化、形象地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全国军民与蒋介石的斗争。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承“前”字概括32年前革命与反革命殊死搏斗的历史。一个“卷”字状写了农民运动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声势。但是,农民运动却引起了地主豪绅极度的恐慌和无比的仇恨,他们和各派反革命黑暗势力勾结串通,用他们罪恶的黑手,用反革命的武装力量来镇压和杀害革命者,所以称之为“黑手高悬霸主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