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律诗中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是什么?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用在第几句?用这种格式时要注意什么

(1)律诗中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是什么?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用在第几句?用这种格式时要注意什么?

(2)说出三种律诗的对仗的讲究。

(3)有种七言古体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什么诗体?

(4)古体诗中,常见的拗句有哪四种三字尾?

(5)词可分为哪三类?

(6)词牌的作用是什么?

(1)

介绍律诗中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已故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诗词格律》一书中介绍了一种律诗中特定的平仄格式,即在五言律诗“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律诗是五言律诗的扩展,因此,在七言律诗“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律诗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律诗中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律诗的第一字、七言律诗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王力先生指出,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有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格式。如杜甫《月夜》一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中的“遥怜小儿女”一句,就是“平平仄平仄”的格式。杜荀鹤《山中寡妇》中的“任是深山更深处”一句,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
本人的浅作《七律 重看窦晓璇主演的<雏凤凌空>有感》一诗中的“微步凌波棍花美”和“披靠扬鞭纵刀马”两句,就是依照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所有汉字根据四声分为两类: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古音的入声也属于仄声。
诗词创作是要讲究平仄协调的。这种协调的原则就叫格律(即平仄)。
诗词格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通俗的说就是写律诗时的一种格式,就好像乐谱一样,把谱子给你只填词就行了。不过自己感觉这个还是很严格的,五言的就是五言的,七言的就是七言的,一点也不能乱。 以下的是摘自海港漫步论坛,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五言和七言律诗都有四种平仄格式,死记硬背是很累的,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好象掌握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把律诗说有的平仄格式推导出来。
首先我们要记住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共二十个字,然后注意是平起式(第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起式(第一个字是仄声)。

(2)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⑴工对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象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 “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象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是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⑵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中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锦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象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再举毛主席的诗为例: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     ·   ·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化章⒄。
··   · ·  ··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
⑶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 “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 “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⑷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现在从上文所引述用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是,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
⑴这里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⑵有时候,也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是动词。 ⑶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⑷这十一类还是不完备的。  ⑸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与“何时”句都是拗句。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庚开府”不能对“鲍参军”。 ⑹看,平声,读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⑺为,去声。 ⑻重,上声。应,平声。   ⑼“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诗尚未定型化的现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⑽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去声。“闻道”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但是尾联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杜甫《登高》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⒀也可以用于颔联,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对仗,如李白《夜泊朱渚怀古》,因为不是常规,所以不详谈了。 ⒁看,平声。为,去声。  ⒂丽,创,都是平声。末联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这里等于律诗的第七句。 ⒃应,平声。 ⒄“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别是 “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

(3)七言古体诗:也称为七古,为古体诗的一种,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七言;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主要种类
1、柏梁体七古
是每句押韵的,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非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下面是柏梁体的一个例子:
《饮中八仙歌》——(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例如:
《丽人行》——(唐)杜甫
三月天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就中云暮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泰。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①麌,读yǔ;荠,读jì;潸,读shǎn;铣,读xiǎn;篠,读xiǎo;哿,读gě;豏,读xiàn。②寘,读zhì;霰,读xiàn;禡,读mà;沁,读qìn。③这里所说的元半、阮半、愿半及下面所说的月半,具体的字可参看《诗韵举要》。④第六类和第七类也可以通用。⑤蒸韵上去声字少,归入迥径两韵。⑥第三类和第四类也可以通用。⑦不举上去声韵,因为在这七个韵当中,除尤韵的上声有韵外,其余声韵是罕见的。⑧莽,读mǔ。
2、杂言体七古
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杂言,也就是长短句,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歌行体”也是古体诗的一种,多以七言为主,参与少量杂言,故又称“七言歌行”。主要特点是:一是诗中夹有杂言的散文句式,如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平交行》;二是有“之”、“以”......等虚词和“呜呼”等语句,与一般诗句有所不同。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的感觉。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蜀道难》——(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艺术特点
七言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因此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其格式是没有一定之规的。
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像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风,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

4平仄要求
是不计较平仄的。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没有律句拗句的概念;唐以后古体诗受到律诗的影响,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讲究,虽然出现了一些律句,这不是出于自觉有意而为。
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这成为古风的特点之一。最后三字除了这种三平调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4)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的平仄没有任何规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则,那么,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应该完全自由的。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才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 ⑴从三字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⒈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⒉平仄平。 ⒊仄仄仄。 ⒋仄平仄。 ⑵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试拿岑参《白雪歌》开始的八句来看,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三句,即“胡 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合乎第二种情 况(同时也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五句,即“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 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现在再举一个例子: 岁晏行 [唐]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萧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 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 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 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 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 哀怨何时终? 在一首诗中,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万国城头吹画角”),其余都是拗句,而且在九个平脚的句子当中就有七句是三平调。可见不是偶然的。
(5)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6)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简言之,词牌的作用就是规定词的格式,比如要写《菩萨蛮》,就不能按照《相见欢》的格式来,所以写词又叫做“填词”。

满意望及时采纳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1)律诗中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是什么?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用在第...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所有汉字根据四声分为两类: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古音的入声也属于仄声。诗词创作是要讲究平仄协调的。这种协调的原则就叫格律(即平仄)。诗词格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

律诗平仄的特定格式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5]:渡荆门送别 (唐代·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中寡妇[...

律诗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相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春望杜甫国破...

律诗平仄特定格式
律诗的特定平仄格式,常见于第七句,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本的平仄格式被调整。同样在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中,"麻苎衣衫鬓发焦"的平仄也有所变化。毛泽东的诗作也体现了这种平仄变换。如《送瘟神(其二)》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原本应是"平平仄仄平",而实际用了...

古诗词中的平仄如何用?有固定的格式么?请举例
平仄格律的诗体句式,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其基本结构,在五言为前二后三式,于七言为前四后三式。无论句式的前或后,都包含着节奏和分顿。节奏当然也可说是一种分顿,但分顿并非就是节奏——至少不同于声律意义上的节奏。分顿是由词义的各别性所决定,而节奏是根据平仄声调的可变性来规范的。作...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是什么?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

求唐诗宋词的平仄押韵格式
特定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七言中可用“仄仄平平仄平仄”(三)古体诗的平仄 a)平平平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四)词的平仄 (同律句,不多说了),详细请参阅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中华书局出版)参考资料: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

何为平仄,又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中寡妇[唐]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 · 时挑野菜和根煮...

律诗的平仄规律
律诗是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其平仄规律是构成律诗的重要因素之一。1、律诗通常由八句组成,每句诗的音节数目通常是五或七。例如,五言律诗每句诗有五个字,七言律诗每句诗有七个字。2、律诗的平仄规律通常遵循“平起仄收”或“仄起平收”的原则。具体来说,律诗的第一句诗的第一个字如果是平声...

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规律是什么?
首先是句式上的要求,第一是“齐言”。指的是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需整齐一致,不多不少。第二是对句数做了规定,每首八句的称“律”,即“五律”或“七律”;每首四句的“绝”,即“绝句”,细分为“五绝”和“七绝”两种;而多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