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要怎样提升文化素养

如题所述

语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在语文学科中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质,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基本意义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二、深层含义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多层次的综合概念,它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研究能力、语文心智体现和语文审美修养等内容。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基本的读写能力是必需的,听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也不能忽视。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学会鉴赏和写作具有艺术性的语言作品,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高中课改语文教材中,将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列为了两个独立的教学体裁,必修课定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选修课定位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两者即对立矛盾,又相对统一,均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但是,从我自身体会来讲,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高中生时间紧,任务重,还有很多学生有明显的重理轻文的现象,对选修课程存有一定的误解。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是关键。
首先,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好文本资源,倡导个性阅读。这里的读书应该是包含三个意思,一个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必修和选修课内各个单元的阅读文章赏析品鉴),一个是经典名著的品读感悟,一个是泛阅读(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读书)。
现行教材所选课文大都堪称经典,充分经营使用好这些文本资源,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之一。我觉得高中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高一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关键要做到务实、有效。另外,现代信息社会,学生语言发展的渠道十分广泛: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脑网络、街道文化……大量阅读,勤于表达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倡导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倡导个性化阅读和对阅读材料的多元解读,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的价值,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举个例子热播电视剧《水浒传》
何以获得观众的青睐,我想个性化的解读、富有创意的表达形式才是人们的兴趣所在。“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学习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教师就有必要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学生在感兴趣的话题上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我觉得课内外阅读相衔接,可以以经典性的语文课文作为引子,通过影视这个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配合教师的辅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等名篇后,我让学生观看了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了影视鉴赏,并针对其做了影评,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变得空前高涨。
再次,加强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
在我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背诵,只有学生听得多,背得多,读得多,用得时候才能信手拈来。否则,就不能得心应手。但是,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变成书呆子,而是把知识要变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就显得很重要。如教学《再别康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不仅仅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词的精妙,更是在鼓励学生绘画审美。教学《变色龙》时,学生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变”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此时,我突发奇想,适时提问,奥楚蔑洛夫有没有“不变”的地方?从“不变”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的巧问,活跃了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在思考、讨论、顿悟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老师的精巧点拨和指导。
最后,关注生活语文资源,研究性学习,学会体验感动。
语文能力,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和语文使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语文素养包括了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主义、思维、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世事洞明皆学问。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会真正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而演讲就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积极表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基础写作能力,在高一到高二的语文教学中,我坚持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我喜欢在课堂留一些小练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学完《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练习景物的描写,也要求用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这样在不断的训练中就会提高写作能力。我个人比较注重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疑问,有时学生的问题也许会很尖锐,甚至是怪论,老师如何处理就显得重要。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方法、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每册必修中都有名著导读,其中后面的问题都要求学生要经过阅读探究才能回答。包括我们在文本的教学中如果碰到一些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我们都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在讲《雷雨》时,对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个话题学生很感兴趣,我为此专门组织了一次辩论会,这样学生下去就认真阅读作品,查阅资料,很好地完成了一次探究。其实,探究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课堂进行,也可以写成文章、评论等。如讲《孔雀东南飞》时,就刘兰芝被遣为哪般就可以进行探究。另外,必修教材也有专门的“梳理探究”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就有必要把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从身体力行中感动生活。
语文学习的要义显然在于勤和恒。学生要方法得当,充分调动起眼、耳、口、手、心各感官,实现听、说、读、写、思诸种功能。在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并付诸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作了一些尝试,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使我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更深刻的反思,也使我的教学能力有更长足的进步。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老师的根本,每个人的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但思想认识具有统一性。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而尽自己的一份身薄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