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光就像一颗螺丝。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奥运会在北京鸟巢开幕。
以24节气主题开场,20点04分的开幕,以及最后中国代表队21时24分的入场,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式的浪漫。
一个个精确的数字,背后付出的,是无数幕后英雄夜以继日忙碌奋斗的身影, 参与奥运,是荣誉,也是使命。
而对洪家光来说,这更像是一份肯定。
开幕式的前一天,此时正值中国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三,奥运火炬被传递到了张家口赛区的桥东区工业文化主题公园。
这里是此次冬奥会的地标式主题公园,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洪家光作为此段路程第一棒的火炬手,更是激动直言:
“非常自豪!”
他从来不敢想象,自己竟然能承载奥运火炬手这个身份。
此时的洪家光不过40出头,虽不年轻,但在一众一线工人之中,依然非常显眼。
这位身材消瘦、面容板正、带着一副黑框眼镜放在人群中绝不起眼的火炬手。还有一个官方赋予其的荣誉称号——“大国工匠!”
出身微末,却成为打破西方技术桎梏的高 科技 人才;
入行20余年,靠拼搏将“刀”甩得炉火纯青;
曾以捡垃圾为生,如今却为国家、企业创造了数以亿计的技术财富。
他同样是个幕后英雄,却与其他人不太一样。
1979年的辽宁沈阳,钢筋水泥构建的工业基地伫立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东北老大哥无怨无悔地用自己供养着整个中国。
也是在这一年,洪家光出生了。
仿佛上天注定,他与机械工业互相缠绕的一生开始了。
不过,他的起点,未免有些太低。
父亲农民出身,常年抱病,几亩薄田上供不起父母、下养不起子女,女主人不得不外出捡拾垃圾补贴家用。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不会受到过多的优待。于是,自洪家光懂事起,就开始与母亲一起上街收拾垃圾。
彼时的沈阳工业厂房林立,环境绝对称不上优质,垃圾分类于广大群众而言更是天方夜谭般的规则,所以,母子俩的处境可以用“艰辛”来形容。
夏天,脏污的垃圾点蝇虫满天,异味呛鼻;
冬天,冰天雪地将干湿垃圾冻成一坨坨的冰块,粘上雪泥,污冷不堪。
小小年纪的洪家光即便没过过几天好日子,也难以忍受这样的生存环境。
他懂事,不常与母亲抱怨,却在一次难得的情绪破防中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任何工作,只要做好, 都能找到其中的乐趣,没准这垃圾堆中也有钻石呢?我们要学会在垃圾堆中找钻石。”
背后是灰尘漫天的垃圾场和脏乱不堪的垃圾堆,没有明亮的教室,没有博学的老师,这一身体力行的教导,却成为了洪家光毕生难忘的场景。
他的母亲是位知青,聪慧优秀、踏实肯干,可人总是敌不过时代,她无法给予儿子更多更好的资源,只能以己为师,以身作则。
这位母亲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令人难过的是,这个家庭却也被桎梏于教育资源、经济资源的贫瘠。
洪家光的确奋发向上,确实坚毅执着,但是为了最大程度,最快速的缓解家庭窘境,初中毕业后,他依然选择了一所职业技术院校。
沈阳黎明技术学校,一所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学院,宣传手册上华丽的包装掩盖不了世俗的欲望。
用句俗气的话来形容,选择上这所学校的,一没钱,二没成绩,三没家世。
年轻的心总是自由奔放的,十七八岁,是可以随意做梦的年纪。可是梦想五彩缤纷,却少有人积累手中的画笔。
通往沈阳的火车上,坐满了前往技校的学生,他们神采奕奕地憧憬着未来,却只有一个人的身影显得脚踏实地。
1995年到1998年,洪家光将自己三年的时间尽数奉献给了这所院校,啃了三年书本,进了三年的实验厂房,也坐了三年的绿皮火车。
尽管教育资源并非最优,但是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用来汲取自己不曾接触过的知识。
洪家光就像一个合格的洗碗工,将海绵里的水挤得干干净净,将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他用在课堂里的时间将全部课本上的知识吃透,用在实验室的时间熟悉理解机械制造的流程,用在火车上的时间自学了四本专业技能书籍。
他不崇尚运气,只信奉实力。
事实上,洪家光是个很“轴”的人,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撞南墙不回头。
拥有此特质的大多数人难免会遇到不可轻易解决的挫折,他却很幸运。
于是,我们自然可以将这种“轴”形容为坚持不懈,毕竟他的成绩,向来对得起他的努力。
1998年,洪家光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踌躇满志的他向来是个稳重人,却在意识到即将实现自己目标之时激动得不能自已。
彼时的东三省重工产业,即使已经不复往日荣光,却也深刻演绎了一把什么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这导致优秀毕业生洪家光拿到来之不易的offer,进入心心念念的厂房时,看到破败简陋的机械时,只能做着最粗糙简单的发动机零件时, 一时承受不了梦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开始怀疑自我。
一路走来虽然不容易,但是从小到大,他也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品学兼优、顺风顺水、怎么就沦落成为小工一枚呢?
曾经的干劲十足变成了无力争先,以往的坚持奋进也逐渐沦落平庸,他揣着怀才不遇的念头,像个不得志的中年人。
可他的人生,明明才刚刚开始。
没有精细技艺支撑的机械制造师只称得上是流水线工人,洪家光眼睁睁看着新人来、旧人走,从惊讶、好奇,转变为麻木、平常。
他心中总是有一座火山,亟待喷发,却被一块巨大的坚冰包裹得严严实实。
幸运的是,破冰之日很快就到来了。
1999年5月8日,是令整个中国人都无比沉痛的一天。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向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投掷了五枚弹药,造成大使馆内我国三名同胞当场身亡,20多人受伤,六人重伤。
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一片讨伐之声。
美方给出的理由是“误炸”,但是不管是各方面的证据来看,还是对方倨傲的态度以及不处理当事飞行员的做法,都能明确推断出来,这并非一场简单的意外。
这让全体中国人更加悲怒交加,愤慨不已。
这或许是官方最为“不顾大局”的一次,电视上,央视主持人义愤填膺,言辞尖锐,怒怼美方司马昭之心。
大规模的游行活动在全国各地爆发,工人、学生、白领、教师,所有人的目标直指美国大使馆。
政府没有阻拦,学校全力支持,武警官兵将大使馆层层包围,却任由民众抗议,砸碎了大使馆的玻璃。
可以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在那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不为此愤怒悲伤。
洪家光的愤怒更深一些,作为航空人,甚至夹杂了一些复杂的情绪。
彼时,中国已认识到 科技 改变国力的下一个支点,想大力发展,却苦于各方掣肘,连自主研发的飞机都造不出来。
这导致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后,同胞的遗体竟然需要凶手的飞机空运回国。
那天晚上,洪家光和一群工友还有前辈们坐在电视前,看到这一场景,心中百味杂陈。
那天晚上,他们谈了很多,从飞机谈到零件,从国际谈到国情,从国家谈到自己。
洪家光说了很多,说自己的不得志,说自己的迷茫,说自己的理想。
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却告诉他,自己是制作零件的,也要把自己看做零件。
洪家光是个聪明人,一学就透,一点就通。
于是,他的劲头再度攀升。
从没有留恋到加班狂人。
从普通的4000多工时到7000多工时。
从自己是一个小学徒工到带徒弟。
最疯狂的时候,他吃住在车间,工位上的机器没日没夜地运转着,他也像个机器一般。陪着它,一起运转着。
为此,他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
曾因连轴转一个月精神恍惚将手指砸骨折。
曾软磨硬泡,受尽白眼,只为拜师学艺。
曾在女儿生病住院时还在主动请求加班。
为了打破西方技术限制,带领团队磨了四年,成功攻克金刚石滚轮课题。
此中艰辛,一句话能概括,一句话难以概括。
作为一名职业技校毕业的学生,学术理论上的限制对洪家光来说是无法避免的缺点,为此,他用了最笨的一个办法——拜师。
自入行开始,前前后后,他拜了十几位师父,正式拜师有四名。
被他请教的人,有技艺娴熟的老师父、有理论丰富的老前辈、有同辈的工人,有晚辈的下属,他并不在乎“师父”的身份,只要能让他进步,只要能传业解惑,他来者不拒。
不过,洪家光也直言,请教比他年轻太多,初出茅庐却毕业于名牌院校、优秀的新秀之时,他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这点点小情绪丝毫没有影响他前进的步伐,年少轻狂的洪家光在最好的年纪,做出了最佳的选择。
2002年,公司里唯一能够加工高精密零件——发动机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的刘永祥师父因病住院,加急的订单让领导将全部工人召集起来,希望来个毛遂自荐的人物主动请缨,接过这个担子。
此时的洪家光在厂房中小有名气,新的挑战让他跃跃欲试,零件要求的极致精细也让他有些犹豫。
最终,凭借自信,也凭借能力,领导还是将这个任务交到了洪家光手中。
平日里,他除了在自己的操作台上打磨零件,就是四处游荡偷偷学习,刘师父的整套手法他早已铭记于心。
他想着,按照原样一比一复刻,就算不能出类拔萃,中规中矩总是没有问题的。
可伟大的墨菲定律告诉他,没有问题,就一定会出现问题。
果然,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夜的成品经过机器核查,竟然一个也没有合格。
这大大打击了洪家光的积极性,忙碌一夜还神采奕奕的状态瞬间垮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让他有些泄气。
可放弃,也从不是他的个性。
他把车间变成了自己家,不分昼夜的工作也曾引得许多人不解:
“你一个工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干嘛搞研发,那是科学家才做的事。”
这样的质疑和劝告数不胜数,大多数人带着善意的态度劝说,也有人等着想看他的笑话,但是洪家光皆视而不见。
一往无前的拼搏怎么能半途而废,他若放弃了,那才是真正的笑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天、每天14个小时、成百上千遍的尝试,他终于把合格产品给“磨”了出来。
不仅如此,他还举一反三,通过一个型号的金刚石滚轮零件,攻克了更多型号的类似零件难题。为国创造了8500万的价值。
他似乎也真正理解了老师父那句话真正的含义:
“把自己变成一个零件,看上去不起眼,但是很重要。”
打破了西方封锁技术的洪家光自然也收到了他们抛出来的橄榄枝,传言中月薪90万的邀请,多数人依旧认为这个价格还是虚低。
他没有接受那份沉甸甸的财富,却选择转头接受了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荣誉。
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冠军、辽宁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等。
同样是全国劳动模范,也是洪家光软磨硬泡来的师父孟宪新对这个小徒弟也赞不绝口,直言:
“干得比我都好。”
39岁那年,他拿了一个特殊的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一水儿的科研人员中,身着工服的洪家光极其显眼。
作为产业工人登上 科技 研发主场的领奖台,是无上的殊荣,却因为特殊的机制,最高只能申报到二等奖。
洪家光在采访中直言想“冲击”一等奖。除此之外,还受到中央的重用,被任命为沈阳航空发动机集团的首席技能专家。
打破规则,打破传统,是作为一名产业研发工人有自信,也有能力的誓言。
2018年,平昌冬奥会,结尾的“北京八分钟”,惊艳了全世界,我方解说曾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何在一个新时代,讲述中国的故事,讲述新时代、新中国的故事,这是本次表演当中的,核心要义。
导演张艺谋也在采访中表示,如今的中国,已无需像2008年一样,将自家的好东西尽数展现给世界,也不必再用人海战术吸人眼球。
2008到2022的进步,与洪家光的道路,何尝不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我们为之骄傲的从制造大国转型为“智造”强国,不正是有无数的洪家光托起吗?
2008年,他也曾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火炬传递的,一个不起眼的观众,可14年后,他已然是其中一员。
他与国家一起成长,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是跟随者,更是领路者。
他像一颗小小的螺丝,被固定在一架高速前进的飞机上,不起眼,却格外重要。
穷小子洪家光:为国创8500万价值,受中央重用,如今成冬奥火炬手
为国创造了8500万的价值。 他似乎也真正理解了老师父那句话真正的含义: “把自己变成一个零件,看上去不起眼,但是很重要。” 打破了西方封锁技术的洪家光自然也收到了他们抛出来的橄榄枝,传言中月薪90万的邀请,多数人依旧认为这个价格还是虚低。 他没有接受那份沉甸甸的财富,却选择转头接受了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