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到底是什么?现代人如何去了解一千多年前真实的历史?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你想怎么说都行,因为已经查无对证,但历史就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人生活在一个选择迷茫期,接触到历史的途径很多,有网络、影视、史书、小说等等,但最能反映真实历史的只有史书,而其它的网络、影视、小说等都是以史书为基础,进行各种艺术创作,使其更具有观赏性。
以三国历史为例,描述三国历史的史书很多,有《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汉晋春秋》、《华阳国志》、《魏略》等,而以《三国志》最为出名。《三国志》是一部私人编撰的史书,并非官方编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先是蜀汉官员,晋朝统一天下后,在晋朝为官,其一生为官不得志,官至治书侍御史,就是管理图片文献的官员,不是史官。
《三国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在三国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只是因为陈寿撰写的这本史书写的太好了,文字简略,叙事清晰,取材严谨,书中所写内容得到了当时及后世很多史学家的肯定,因而流传至今。《三国志》成书后,当时正在编写《魏书》的中书侍郎夏侯湛认为陈寿的《三国志》已经清楚的描述了魏史,因而自已没有必要重复写作,并放弃自已的著作《魏书》的编写。如何评价《三国志》是否接近真实的历史呢?陈寿虽然不是史官,但陈寿师从蜀地大儒谯周,颇有才华,陈寿编写《三国志》的基础是魏国官史:王沈的《魏书》,吴国官史:韦昭的《吴书》,及鱼豢私人编写的《魏略》,而当时的蜀汉不设史官,再加上陈寿本身就是蜀地人,自行收集蜀汉民间及官方的文献资料和走访一些当事人的后世子孙,才编写的蜀书。
写史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如实记录,不能胡编乱造。当陈寿收集到相互矛盾的材料,如果又不能排除哪一种材料是真实的,哪一种材料是虚假的,陈寿一般会把两种矛盾的事情,记录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中,所以《三国志》中会有一些前后矛盾的事情,如《三国志》中关于马谡的死有三种说法,在《马谡传》中说是病死,在《诸葛亮传》中是被斩杀,在《向朗传》中又是马谡逃跑。像这种连陈寿都搞不清楚的事,我们现代人更不可能搞的清楚,所以有时候历史就是迷雾,很难弄得清真实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了解到大概的可能,就像马谡的结局一样。
陈寿身为晋臣,在写《三国志》时,以魏为正统,多少对于魏及晋朝的人物有些美化,如曹操、司马懿等人,但陈寿又会在其它人的传纪中将事实真相描述出来,如赤壁之战,在《武帝纪》也就是曹操的传纪中,说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瘟疫,而在《周瑜传》中则清楚的说明了曹操是被周瑜以诈降计加火攻击败的。所以读史不能只看一个人的传纪,要看每个相关人物的传纪,作出一个综合评论,才能接近真实的历史。总体来说,《三国志》是最接近三国真实历史的史书了。再来说《三国演义》的真实性。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人,与陈寿相比,晚了一千多年,以罗贯中的视角去看三国历史,跟陈寿完全不同,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关于三国的历史讨论已经非常多了,但这些并不妨碍罗贯中的创作。从来源上说,没有《三国志》存在,就不可能有《三国演义》,正是因为陈寿的《三国志》存在,才让罗贯中有了创作《三国演义》的基础。《三国演义》的定位是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不需要去考证自已所写的是不是真实的历史,只需要按照自已的思路,尽情去发挥,以精彩性吸引读者,才是一部成功的小说。
所以你看《三国演义》对于战争及打斗的场面描写着非常精彩,非常详细,完全不用像陈寿那样惜金如墨,你看《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打了多少回合,张飞、关羽、刘备何时加入,都写着清清楚楚,这是真实的历史吗?连陈寿都搞不清楚的事,罗贯中连他们打了多久,怎么打的都弄的清楚了,不可能嘛,还是一千多年前呢,这都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不是真实的历史。《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基础和背景写作的,书中大的历史事件基本上与《三国志》及真实的历史吻合,但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基本上全是罗贯中的脑洞了,最详细越不是真实的历史,历史是不可能如此详细的。《三国演义》之所以有名,在于他的可读性、精彩性,这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原因。而很多人知道《三国演义》而不知道《三国志》存在,便误以为《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