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记载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如题所述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对世情百态有入木三分的刻画之外,还有的就是对当时的民风民俗进行了详细描述,使今人得以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有初步的了解。那么,明清时期的贵族、商贾之家是如何过年的呢?今天,就带大家体验一下,看看与今日有何不同。

一、置办年货,准备祭祖

进入腊月之后,年味越来越浓了。老人、孩子就只是一心一意等着过年,啥都不用操心,这可就忙坏了当家的男女主人。他们不仅要治办各种年货,还要忙着给家人购买新衣服,忙的不亦乐乎。在荣国府,这样的重担自然就是落在了王夫人和凤姐身上,“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

与现在一样,人们常常感叹临近年关,各类物品都会涨价,明清时期也有同样的问题。在街市上各类物品琳琅满目,十分齐全,小摊贩的吆喝声处处都是,是一年之中的特有景色,以至于被称为“腊月市”。这种状况就和明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的类似:“腊月,诸物价昂,盖年景丰裕,人工忙促,故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谚。”

如此盛大的节日,自然也少不了祭祖之事。在贵族之家,祭祖是在庄严肃穆的宗祠内进行的,程序繁琐复杂。先是要进行准备工作,提前祠堂门打扫,准备一应的祭祀用品器具和神主画像: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

正式的祭祖是在腊月三十进行的,地点是在宁国府。这天,贾母等有诰封者从宫里朝贺结束后,就到宗祠中祭祖,场面十分宏大:

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从中可以看出,清人的祭祖十分隆重,对秩序、人员等都有详尽的规定,看得出古代社会等级森然的特点。这种隆重复杂的祭祖风俗在现代很少存在了。

在清代,皇帝对皇亲国戚还有一项特别的恩惠,那就是赐春祭用的“恩赏银”。数量不太多,用小黄布口袋装着,这更多的是一种荣耀,用《红楼梦》中人物的话说,那就是“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

二、请门神、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年味更浓,人们也更忙了。在这天要请门神、贴春联,《红楼梦》里就有这么一句: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联对”即“对联”,桃符也被称为“对联”。两者是有区别的,“联对”是用红纸写的,而桃符是木刻的。

在《红楼梦》的时代,不少富贵人家的正房廊柱上的对联都是木制的,或作瓦楞形,或平板,平时亦挂。到年节时,讲究的人家便要重新油漆,称为“新油了桃符”。除了大门要贴以外,二门、角门、屋门也全都要贴,长短不一。大门外马头墙上要贴很长的对联,但灶王龛上的小对子,像“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不过一尺长。

三、吃年夜饭

大年三十晚上,贾府众人都要分男女给贾母磕头行礼,小厮丫鬟也包括在内。当然了,他们磕头行礼也可以得到一些好处,比如押岁钱、荷包、金银锞子等。这些压岁钱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样式做的很精致,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还有笔锭如意、八宝连春等等不同样式,比今日的红包要讲究多了。

在《金瓶梅》中,丫头、小厮给男女主人磕头后,得到的赏赐种类也不少,有手帕、汗巾、银钱等,并没有金银锞子,档次似乎比贾府要差一些,这也看出贵族与商贾之家的区别。

贾府里的年夜饭座次也有讲究,男东女西,分开落座。名字更十分讲究,称为“合欢宴”,还有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单从名字看,都是一些寓意吉祥讨口彩的称呼。

吃完年夜饭,就要守岁了。这一晚,贾府内花团锦簇,人声鼎沸,大观园内大明角灯高照,到处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一夜不绝。当然了,燃放烟花爆竹也是缺少不了。

四、拜年

过了大年三十,就是正月初一,便到了拜年的日子。《金瓶梅》中写西门庆在这一天是:

早起,冠冕穿大红,天地上了炷香、烧了纸,吃了点心,备马,就出去拜巡按贺节去了。

西门庆的“贺节”对象当然是官员了,与普通百姓的互拜新年自然不同。

明朝的北京,官场拜年之俗比较特别。到了正月初一的早晨,主人就出去贺节,在家里桌几上放上白纸簿子和笔砚,来客只需在簿子上写上名字,就算是拜过年了,根本没有迎送之礼。这种风俗与西门庆的做法类似,只是改为由家僮“在门首接拜帖,上门簿,答应往来官长大夫”而已。

这种不见面的“贺节”方式与当面拜年、迎来送往自然不能相比,因而引起时人的讥讽。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为此写道:

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而不专。

“实心”与“不专”将两种不同的拜年心态刻画地淋漓尽致,着实有趣。

到清代时,拜年的习俗大致也是如此。至亲好友都要亲自登门拜年,若是关系疏远者只是“投刺”,类似于今天的手机拜年。在《红楼梦》中,贾母觉得来贺节的亲友太多,所以一律不见,要么和薛姨妈、李婶等人说话聊天,要么是和宝玉、黛玉、宝钗等人下围棋、抹牌玩乐。

据说,大年初一时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穷人之家,都要用白面包水饺,称为“煮饽饽”,全国各地都是如此。还有一种有趣的吃法就是,权贵豪门之家将小型的金银、宝石等藏在饽饽中,若是有人吃到了,就代表这个人一年大吉大利,博一个好彩头。

其实,在山东地区,不少人家在除夕夜包水饺的时候都要包上几个一毛或者五毛的硬币,等到正月初一早晨吃水饺的时候,谁吃到带硬币的饺子,便是有福气。若他是学生,便代表他新的一年学业进步,尤其是新年里遇上中考、高考等大事,便意味着他能金榜题名(当然啦,这都是美好的愿望);若是男、女主人,便是他们一年工作顺利,能赚钱呢。若是老人,便代表他们新年里会健健康康的。

五、吃年酒

在过年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一般都要互相请客吃饭,称为“年节酒”,以示庆贺新年。对宁、荣二府来说,请吃年酒的日子不能重复,最好隔开,否则容易被人说成是“送虚情怕费事”。在荣国府,请吃年酒的事儿还是由王夫人与凤姐负责,两人是“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一直忙了七八天。

现如今,从正月初二起,人们都要拎着大包小包走亲戚,其实就是吃年酒。尤其是出嫁的女儿在这天都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娘家人都很重视,早早起来做好准备。

不过呢,因为现代人工作节奏太快,又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期间的走亲戚的节奏也加快了不少,很多人只是略坐坐就走了,奔赴另一家,甚至一天就把亲戚走完了,与古代热热闹闹吃年酒相比,味道可能略逊色一些。

在春节期间,古代还有很多的娱乐活动。在北京,很多妇女儿童斗牌、掷骰子,再就是博戏、藏勾。杭州人拜完年后,少年人任意游玩,到处闲逛,观赏歌舞,唱说平话,常常通宵达旦,称为“放魂”。今日的我们大概更多的是埋头玩手机、抬头看电视电脑,希望大家过年时,放下手机,与父母亲人好好聊天,好好陪着孩子玩耍,用心体验阖家团圆的味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明清小说记载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若是老人,便代表他们新年里会健健康康的。五、吃年酒 在过年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一般都要互相请客吃饭,称为“年节酒”,以示庆贺新年。对宁、荣二府来说,请吃年酒的日子不能重复,最好隔开,否则容易被人说成是“送虚情怕费事”。在荣国府,请吃年酒的事儿还是由王夫人与凤姐负责,两人是“天天忙着...

过年的习俗
“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

古代没春晚,古人怎么过新年
传统春节其乐融融 如果单从过春节来看中国的文化,那么,中国的文化是再细致不过了,每年一进入腊月,就掐着指头算过年。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好不容易到了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老灶爷的嘴,送老灶爷上天。接下来就是杀猪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

古人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明清时期,元日过新年的习俗更是固定化,我们在小说《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描写。1913年,农历岁首由以往的“元日”“元旦”改称“春节”。所以,“春节”的叫法不过才有百年的历史。 抢首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6602098186005...

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

中国传统文化与节日
1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春节习俗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

明代关于用红纸书写春联的最早记载?正史野史笔记小说都行。
违令者斩,于是家家户户都连忙写春联贴在门上,本来以前是用桃木板刻上去的,但是太麻烦了,就用红纸,一不失避邪的意义、二书写又方便,所以就一代代流传下来。写春联盛行于明清两朝,大人小孩都写,基本家家户户都贴,都各自展示,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古人过年怎么穿?
不同朝代的过年新装,偏爱颜色也有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又尚黑……在隋唐,审美观有了变化,设置了品服衣,级别和颜色严重挂钩,朝堂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奇妙眼神:羡慕、嫉妒、惊叹、沮丧、窥探、傲慢……小说中人物表情描写的众生相,在一小小朝堂里,尽囊其中。到了宋元明清,文武百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