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老师解答: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对

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2年颁布《学制》到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日本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与本国的教育遗产融合起来,建立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和谐统一的、符合日本国情和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 ——《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日本著名学者阿部洋也认为:“独特的日本学校教育,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修身教育与近代诸学科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的理想楷模”。在时人看来,中国教育向日本学习,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可以避免与中国政体、国情不合的西方思想的侵濡。这种以日为师的氛围和趋向的形成,为清末新政学制改革最终取法日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
(1)材料一中“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日本明治政府的这一教育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主要原因,康有为的建议及后来的教育变法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个回答  2013-02-06
(1)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国家实现近代化转型。评价:有利于日本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科技及文化知识,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近代化道路,并取得了重大成功;但也保留了封建忠君思想,对以后日本历史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2)原因:日本以儒家道德为本的教育改革的成功可以为中国提供借鉴;康有为提倡德国、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历史意义: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教育制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推进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求老师解答: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对
回答:(1)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国家实现近代化转型。评价:有利于日本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科技及文化知识,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近代化道路,并取得了重大成功;但也保留了封建忠君思想,对以后日本历史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2)...

明治维新维新对比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袭,都试图改革以求自强。中国的封建势力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策略,主要关注经济和军事改革,试图在保持封建体制的同时吸收西方技术,但缺乏对政治体制的实质性改革,导致社会现代化滞后。相反,日本的明治维新则全盘西化,不仅在经济上引入现代商业元素,如...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
(2分)成员组成不同: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2分)态度不同: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2分)(2)主要差异:①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19世纪中日两国的改革对西方文化态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与中国的社会地位差异,促使了两国在面对西方文化时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日本,作为番邦小国,自古就深知自身与他国的差距,因此形成了谦逊、积极向外界学习的民族性格。这种心态深入到了日本文化基因之中,使得日本在接触西方时,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西方的技术、政治、经济与文化。相比之下,中国自秦...

...两国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到了19世纪后期,两国“相逢之时_百度...
B

中日两国的这两次变法在政治上有何共同之处
相同之处: ①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国外面临西方列强侵略。②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③领导阶级相似: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

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启富国强兵运动,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试...
而中国在19世纪后期也进行了很多努力妄图富国强兵,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这么几点.首先,中国的改革首先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感召下发动的,以李鸿章为首脑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在不改革清政府封建腐朽体制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甚至直接采购先进的军舰大炮来...

甲午之殇,中日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甲午战争,是一次对中日两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爆发于19世纪末,是日本军国主义崛起过程中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以中国清政府的失败告终,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进程。而日本则借此机会国力增强,为跻身世界列强奠定了基础。战前形势复杂,中国在满清统治下,因循守旧、...

19世纪60年代中日俩国面对西方文明咄咄逼人的扩张 各自做出了怎样的反...
1、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2、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比较:(1)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

日本维新怎么一回事?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有观点认为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多将目光投注在像是印度、中国这样既有广阔市场又有丰富原料的国家,对日本的殖民侵略相对而言没有那么严重,也让日本能够把握住难得的机会而走上强盛之路;但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