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汉代中国对外交流增多,引进了许多蔬菜和水果,饮食文化日趋丰富。唐宋和清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那么,你知道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有哪些吗?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本味主张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味性的认识吧。
本味主张
中国人对待吃,讲究一个“美”字。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有“十美风格”原则,即质、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十个方面的美,充分体现了饮食文化对味觉、色彩和美感享受的总体追求。而“十美风格”的核心就是“味”,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以本为好。”本味主张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究食物的原汁原味,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之一,也是中国烹饪的核心原则。
味性的认识
所谓味性,具有“味”和“性”两重含义。“味”是人的鼻、舌等器官可以感觉和判断的食物的自然属性,而“性”则是人们无法直接感觉的食物的功能。古人认为性源于味,故对食物原料的天然味道极其重视。
味性在先秦典籍已有许多记录。《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对食物原料的自然之味、调味品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水火对味的影响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获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腻。”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调和隽美味性的较高追求与认识水平。
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酒食》介绍了当时的酒食习俗,并提出:“物无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当时的烹调技术已经超越“火烹”、“水烹”阶段,烹饪材料和方法更为丰富,人们对饮食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追求。
明清时期美食家辈出,他们对味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更高水平,主张食物应当兼有“可口”与“宜入”方为上品,不仅仅追求食物本身的滋味,而且注重“心理味道”。
中国人对“味性”有着不懈的追求,不断探索厨艺,菜色变化无穷,形成了中国饮食独特而丰富的“中国味”。
本味主张
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特别注重“本”的一面,追本溯源是传统思维定式,饮食文化上亦是如此,这种主张对于烹饪的影响,则是注重食物的本味。
烹调中的“本味论”是伴随着素食风气而在宋以后被人们所重视的。宋代以后,人们逐渐喜爱素食,如蔬菜、竹笋、菌类等。苏轼在《菜羹赋》序中说:“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而可常享。”所谓“自然之味”,即蔬菜的本味。南宋倪思把食物本味和食物经过调和所获得的“变味”加以对比:“人食多以五味杂之,未有知正味者,若淡食,则本自甘美,初不假外味也”(见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引)。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丹溪在《茹谈论》中说:“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味也。”
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更是大大地发扬了“本味论”,说:“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清代另一饮食大家袁枚亦重视“本味”,认为:“风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禀赋。”袁枚的“本味”主张并非指菜肴不需调和加味,而是说调和加味后仍能保持其原本之味。袁枚在论及鸡、鸭、鱼、猪肉各有原味之时,指出也需要“五味调各,全力治之”,但“治之”以后,鸡、鸭、鱼、猪肉仍要保持其“本味”,其调料之味绝不可掩盖了“本味”。这就是在保持原味基础上的“变味”。这种主张实际已将“变味论”和“本味论”融合起来,互补长短,把中国传统的烹调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民俗小百科:烹饪之道
“烹饪”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以木巽火,亨任也。”这里是借以鼎烹饪喻变化和创新。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烹饪成新,能成新法”,“‘革去故’而‘鼎取新’,明其烹饪有成新之用”,反复强调“新”字。而烹饪创新过程中要遵循诸味和谐统一,源于诸味,而高于诸味,要求能够将众多的食材、调料,通过烹调,精妙地综合于一体,相互渗透和融合,“集多
味一品而取其和”,从而创造出全新美味,实现味的创新和飞跃。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本味主张,味性的认识”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本味主张 味性的认识
”本味主张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究食物的原汁原味,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之一,也是中国烹饪的核心原则。味性的认识 所谓味性,具有“味”和“性”两重含义。“味”是人的鼻、舌等器官可以感觉和判断的食物的自然属性,而“性”则是人们无法直接感觉的食物的功能。古人认为性源于味,故对...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有哪四大原则
3. 本味主张:中国烹饪强调保持食材的天然风味,追求原汁原味,这一原则在中国烹饪中占据核心地位。4. 孔孟食道:这一原则形成于先秦时期,主要体现在孔子和孟子的饮食观点与实践中。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观点,强调饮食的精细与适度。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有哪四大原则
3、本味主张: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食物的隽美之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个原则。先秦典籍对此已有许多记录,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一书的《本味篇》,集中地论述了“味”的道理。4、孔孟食道: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有哪四大原则
3、本味主张: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究食物的原汁原味。这是中国烹饪的核心原则。4、孔子食道:所谓孔子食道,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原则是什么?
3. 本味主张 中国烹饪讲究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天然的味道,不滥用调料,以保持食物的本味为最高烹饪艺术。这种本味主张体现了对食物本质的尊重和深刻理解。4. 孔子食道 孔子提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强调了对食物的精细处理和品质追求,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对美食的极致追求。这四大原则...
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孔孟食道 孔子和孟子的饮食主张
,如是“恶衣恶食者”则“未足与议也”,对其不理睬、不交谈。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克己复礼”、实现“礼治”,他的饮食生活实践,也严格限定于他自我修养的规范之中。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孔孟食道,孔子和孟子的饮食主张”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有哪四大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四大原则:食医和一、饮食养生、本味原则、孔孟食道
简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2、饮食与调和: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强调食物的平衡和调和,注重颜色、味道、口感等方面的搭配。例如,中国传统饮食中通常以五味配合、五色调和、五谷丰登为基本原则。3、食物与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礼仪和尊重,饮食方面也不例外。餐桌上的礼节和规矩非常讲究,例如宴请客人时,可以通过食物的数量、...
我国哪些饮食理论
1.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2.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生产的最高原则。五味指甘、酸、咸、苦、辛。《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有哪四大原则?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3、情 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