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的解释,想要通俗易懂版。

非常感谢各位!!但是!我想要的是书!!不要文字~~要书啦~~~请给书名和简介~~
嘿嘿~~虽然麻烦了点~还请给位大虾多多帮忙~~谢谢~~

只要答案好~~悬赏分我不会少给的~~所以还请大家多多帮忙~~~

贪:
简意:多求无厌
佛经释义: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嗔:
简意:恼怒打骂伤害别人
佛经释义:又云嗔恚。三毒之一。梵曰讫罗驮Krodha,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嗔。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中略)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为嗔。’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嗔,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

痴:
简意: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
佛经释义:译言痴,又曰无明。心性暗昧,迷于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识论六曰:‘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曰:‘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俱舍论四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暗惑为痴。’

慢:
简意: 骄慢
佛经释义: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别。唯识论六曰:‘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中略)此慢差别有七九种。’大乘义章二曰:‘凌他称慢。’

疑:
简意: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佛经释义: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谛理不能绝之。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为断疑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大乘义章六曰:‘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通取,皆须断故。’

以上释义来自佛学辞典。请参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1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地说,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成唯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3.痴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第2个回答  2010-05-11
你的就是我的——贪
见你一次打你一次——嗔
总有一天你会嫁给我——痴
你永远不如我——慢
你成绩好肯定是作弊——疑
第3个回答  2010-05-11
贪欲、嗔恨、痴迷/愚昧、傲慢、怀疑(对佛陀的怀疑)
第4个回答  2010-05-11
【转帖】为什么善良的人一生痛苦,磨难很多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师父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有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前世布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凡夫不识因果,将‘种瓜’认为是‘得豆’的因,将‘种豆’认作是‘得瓜’的因,这是愚昧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勤学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内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唯其如此,才能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安乐走向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师父说完这些话,继续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着我。我久久无言,两行热泪从我的眼中流出。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恶人!因为我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我才有种种苦。如果我的内心无恶,我怎么会有苦呢?感谢师父,要不是师父的教导,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内心的恶!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够不离善法,速疾断除一切内心的恶!

呵呵,楼主要通俗易懂版的.正巧今早看到这篇文章,里面好像除了疑没有涉及,贪嗔痴慢都分析得很到位. 你想要的书籍一时还想不起来,想起来的话再来修改答案.

求:有关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的解释,想要通俗易懂版。
1. 贪:佛教中,贪指的是对五欲(即财、色、名、食、睡)的过度追求和执着,无法满足。贪欲会障碍人们的解脱之路,导致无尽的痛苦。贪爱,就是对物质和感官享受的强烈欲望。2. 嗔:嗔恚,即愤怒和憎恨。它使人们因为不满或受到伤害而对他人产生恶意和攻击性。嗔恚能烧毁人们的功德,损害修行,是修...

求:有关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的解释,想要通俗易懂版。
贪: 简意:多求无厌佛经释义: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

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分别什么意思呢?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1、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

贪,嗔,痴,慢,疑.分别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慢疑是佛教中影响修行的5中星微,具体如下:1、贪。贪即欲望。是所有生物与之俱来的本能和天性,是无可厚非的,一个没有欲望的人,几乎是无法存活的,正因为有了欲望,人类不断地向前推动社会快速发展,不过掌握适度的分寸,尤为重要,因为过了头,就变成了“贪”。2、嗔。嗔是嗔恨。就是...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1、贪——贪心、爱慕、执着 2、嗔——冲动、脾气暴躁、心理不平衡 3、痴——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 4、慢——骄傲、自以为时。5、疑——多疑、疑神疑鬼、对谁都不信任。贪:贪念一生,万物损。人的贪念有很多种类:贪美色、贪美食、贪金钱、贪物品、贪功能等等贪世间一切虚幻之物。要...

贪,嗔,痴,慢,疑.分别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慢疑分别代表的意思是:贪指的是贪爱、贪恋,贪婪。嗔指人在遇到挫折,或者被冤枉受委屈,就会心生愤怒,起嗔心,然后就会发脾气骂人、打人,伤害他人。痴指的是愚痴蒙昧,没有智慧。慢指的是待人傲慢,总看不起别人。疑就是怀疑,不相信别人。一、贪 贪指的是贪爱、贪恋,贪婪。过于贪恋物质...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五毒心: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贪:贪念一生,万物损。人的贪念有很多种类:贪美色、贪美食、贪金钱、贪物品、贪功能等等贪世间一切虚幻之物。嗔:嗔指生气,生闷气,生大气,内心责怪别人,口语埋怨人...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1. 贪:在佛教中,贪指的是对物质财富、感官享受、名誉地位等的强烈欲望。它使人们不断追求更多,却不知满足。贪欲覆盖了我们的心识,阻碍了我们修行的进程。2. 嗔:嗔恚,即生气和愤怒,是对他人或事件的不满和责怪。当人们嗔恨时,他们的内心会充满怨恨,这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干扰了修行...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1. 贪——贪心、爱慕、执着 贪是对物质或精神事物的过度追求和执着。在佛教和道教中,贪是五毒之一,指的是对财富、地位、名誉、感官享受等的强烈欲望。它使人沉迷于物质世界,忽视精神修养,导致心灵迷失和痛苦。2. 嗔——冲动、脾气暴躁、心理不平衡 嗔是对不愉快的事情的强烈反应,表现为愤怒、不...

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具体指什么?
贪、嗔、痴、慢、疑在佛教中被称为五毒,道教中并未有此类说法。1、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至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