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民俗文化

老师让查找10条济南民俗,急啊!!!

1、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

据当地著名老艺人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2、羽毛画是中国独创的传统工艺,采用优质养殖家禽羽毛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制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山东济南的羽毛画作品,设计新颖,底色自然流畅,色泽丰富鲜艳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被誉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章丘芯子《三小赶脚》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间传统艺术精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糅合了杂技、化妆、服饰等技艺,造型新颖,表演俏皮,出色演绎了民间传统艺术。

4、“绣球灯”起源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境内的赵营村,是以手龙和绣球灯为道具,以武术和民艺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长清赵营村,组有武术团,武术团以武打动作为主,添加上民间春节扮玩的戏耍动作,编排了一套粗犷有力、洒脱豪放的手龙绣球舞。

人们以竹条扎制的手龙和绣球灯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尽情玩耍,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漫长的400余年,玩耍的人们不断加工、整理,使“手龙绣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艺术形式。

5、章丘梆子,也叫“东路梆子”、“山东讴”。流行地区以中东章丘为中心,是蒲州梆子经河北流入山东后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这一带流行。此外,还保存有昆曲、本地乱弹、扬州乱弹、柳子、拨子、罗罗、二黄等声腔。乐器以大胡琴、胡琴为主。

6、济南皮影戏是由李克鳌带进来的,有77年历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鳌原籍山东邹县李家楼人,农民出身,做过卖馍馍的生意。因为他颇爱皮影艺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艺人张盛旺学习。

7、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8、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济阳鼓子秧歌,继被济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之后,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阳鼓子秧歌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已有2000年的发展史,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济阳鼓子秧歌分别在国家、省、市等各级艺术节上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表演奖、优秀演员奖。并多次赴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9、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没有记载,关于它的出处,众说纷纭。据相公镇巡检村老民间艺人姜兆金等人讲,相传扁鼓最早是由先民们从山西带过来的,在济南已流传六百多年。扁鼓乐队的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各种类型扁鼓乐队的组合形式,乐器配比均不相同。

10、《加古通》亦称“打长板”,流传于济南市平阴县境内孝直镇宋柳沟村一带,距今已有400年历史。由于此舞是用打击乐为伴奏,鼓点打法是击鼓边、鼓心、闷鼓,同时舞者手中道具夹板与锣鼓配合,而发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声响,由此而得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济南风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3

    千佛山庙会
    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

    济南药市会
    济南药市会在清初就已经兴起,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旧时,济南趵突泉南门偏西有药王庙,传说夏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生日,每年这天,药商、药农和民众多到药王庙祭祀,庙内主持雇戏班演戏,药商、药农便携各种中草药和中成药来此出售。

3.七月三十放河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

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4.济南民俗之明湖踩藕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

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5.碧筒饮
据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当时亲身体验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6.曲水流觞
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被定为“上巳”。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滨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晋以后,又把这一天确定为三月初三。在这天修以后,人们顺便要举行野餐宴乐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

游乐的人们,列坐在环曲的水溪旁,把酒装入觞杯中,置于托盘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顺流飘下。觞杯飘至曲折拐弯处,往往会停住不动;即使在前一转弯处未停,也会在后一个转弯处停下。酒杯停在谁的近前,谁就得将酒饮下,饮后还要作诗吟唱,作诗不成便是罚酒。


7.“吃春”
济南人喜食香椿。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济南近郊仲宫一带盛产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叶时,也正是济南人“吃春”之时。此时,农民们把嫩紫或淡绿色的椿芽掰下来,拿到市场上叫卖;喜欢“吃春”的人们争相购回家中,品尝春天的香甜。

扩展资料

济南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隋代大佛(位于历城区大佛村,凿山而成,建于隋代,为山东第一大佛)。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曲水流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2

1、鼓子秧歌: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据当地著名老艺人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2、济南羽毛画:羽毛画是中国独创的传统工艺,采用优质养殖家禽羽毛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制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山东济南的羽毛画作品,设计新颖,底色自然流畅,色泽丰富鲜艳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被誉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飘色,又称抬阁、芯子。集服饰、色彩、化妆、装饰、表演和金属工艺等技艺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和工艺美的特点,是民间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4、五月十三祭天习俗:在柳埠镇一带,人们对农历的“五月十三”这一不属于任何节日的一天比较重视。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酒割肉,包水饺,过得十分隆重。传说:这一天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是肯定要下雨的。于是,又有了“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的预言。

5、济南千佛山庙会:千佛山庙会一年举办两次,上半年是在春季的上巳节,这个习俗在汉代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当地百姓每逢巳节,便会到水边沐浴,称为“修禊”,寓意是祛不祥,保平安。而下半年的重阳节庙会,规模更大。每逢深秋,千佛山红叶流丹,黄花闪金,松柏凝翠,美色浓郁,是登山健身赏菊观景的好时节。

6、济南药市会:传说每年夏历四月二十八是药王的生日,因此每到这一天,药商、药农以及民众们都会到药王庙来祭祀,逐渐形成了规模。药王庙里的主持会雇戏班子来此演出,吸引了大批观众,而药商和药弄也会携带各种中超要和中成药来这里出售。

7、明湖踩藕:泉城济南盛产莲藕,其中尤以大明湖的藕最为闻名。因为水深泥厚,又有蒲苇遮挡,因此想要采摘莲藕,就只能下到水里,用脚去踩。由此一来明湖踩藕就逐渐成为济南一种特别的传统习俗。

8、碧筒饮:荷花在泉城济南中处处可见,因此也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济南有一个独特的民间风俗与荷花有关,它叫做碧筒饮。

9、济南相声 : 传说:“曲山艺海”的称号古来有之,说的就是济南的曲艺。相声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的说法。说的是1943年孙少林于济南创立“晨光茶社”,成为南来北往相声艺人的“根据地”,全国许多相声名家都要来济南“踢码头”。

10、山东快书:传说:“当里个当,当里个当,话说武松武二郎⋯⋯”说起山东快书,似乎人人都可以来上这么一段,但也似乎仅限于此。尽管并不发源于济南,但山东快书却在济南兴盛。山东快书脱胎于山东大鼓的“窜铜腔”。

以《武松传》起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流传省内外的著名曲艺品种。当代山东快书已经分成高元钧、杨立德两派,而杨立德可算是正宗中的正宗。杨立德善说“俏口”、“贯口”,强调朴素的风趣幽默,拒绝过多的表演元素,这与山东曲艺一向的表演风格很相似。

扩展资料:

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传统习俗的内容是复杂的。

存在于一个社会的传统习俗大体上分两部份: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其源远流长,时代久远,具有社会性,集团性,民族性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集体,不同民族都具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如不同民族的民风习俗.二是适应现实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如新中国成立后所倡导的新的生活习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 济南千佛山庙会
  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下到山腰兴国禅寺间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固定和流动摊位1000多个,经营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庙会上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 济南药市会
  济南药市会在清初就已经兴起,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规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国)、河南禹州(今禹县)略小。旧时,济南趵突泉南门偏西有药王庙,传说夏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生日,每年这天,药商、药农和民众多到药王庙祭祀,庙内主持雇戏班演戏,观者如堵,药商、药农便携各种中草药和中成药来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携各种商品来此交易,买卖者多达上万人,遂形成以药王庙为中心的庙会,因庙会以买卖药材为主,后又称为“药市会”。赶会的人逐年增多,会址便由趵突泉南门移到山水沟、三合街、正觉寺街、双龙街、券门巷、祭坛巷一带。1931年济南市国药业公会成立后,药市会改从夏历三月二十日开始,会期一般10~15天。赶济南药市会的主要是东北、华北、华南等省市及山东各地的药农、药商,韩国仁川等地的药商当年也有来赶会的。“七七”事变后,药市会逐年衰败,直到济南解放后,药市会才逐渐恢复。建国后的十几年内,药市会兴盛,每年赶会群众多达几十万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几百年历史的济南药市会中止。70年代末,济南千佛山庙会恢复,药商、药农多赶千佛山庙会,中草药交易遂成为千佛山庙会的一部分内容。

  # 七月三十放河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灯是用湿面做成的。晾干后,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之后,放在河里,让它顺流飘去。这时,只见满河点点灯火,闪闪烁烁,飘飘荡荡,河水映得彤红。据说河里的溺死“鬼”见到灯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灯是佛教的一种迷信活动。
  当年济南大明湖北岸北极庙里的道士们,也在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庙里烧香的“施主”,并找扎纸工人用彩纸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庙前的湖水里,吸引游人。到了晚上,道士们穿上花花绿绿的锦绣法衣,敲响铙钹,吹起笙笛,从几十层台阶高的北极庙列队出来,到法船前面焚化“疏头”,同时,把彩纸扎的大型法船烧掉。一时间,烈火熊熊,照得满湖通明,使整个济南市为之轰动。以致庙内、湖畔,万头攒动,拥挤不堪。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灯”等活动已不复见。

  # 济南民俗之明湖踩藕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解放前的大明湖,当时除历下亭周围及船行航道纯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纵横,形成了一块块水田。水田上“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档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际,因水较深,泥层又厚,所以只能栽种莲藕、蒲莱等,要采摘莲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脚踩。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 济南的民俗彩灯
  反映济南民俗的大型彩灯组合灯会,济南趵突泉灯会每年在春节之后拉开帷幕,为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一道丰盛且别具风格的文化大餐。灯会凸显了老济南的民风民俗,将老济南的集市、梨花大鼓、茶艺、龙舟赛等民间活动和农俗的七月七、乞巧节、中元节、花朝节、龙抬头等节日集中体现出来。

  #碧筒饮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济南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饮。
  据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当时亲身体验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在济南荷叶矗盛酒外,用它还可以做成许多独具风味的食品。如将鲜嫩碧绿的荷叶,用热水略烫一下,煮粥时盖在粥上,等煮好的粥凉后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叶粥”,是济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猪肉,炒好米,拌上酱油,然后选用大明湖产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叶,洗净,一张荷叶包起一块猪肉和适量的炒米,摊放在碗里,再上蒸笼,蒸熟后即成“荷肉”。吃是连肉带荷叶一起吃,即有猪肉的美味,又有荷叶的清香,特别鲜美。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成荷叶鸡、荷叶鱼等上等佳肴。此外,用荷叶包装食品,也是济南特有的风俗。以前食品店里卖的蒸包、锅贴、熟肉以及腌菜等,许多都是用荷叶包装,这样即不透油、透水,又别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们欢迎。
  另外,过去济南人还有吃荷花瓣的习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济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将新鲜、完整、干净的荷花瓣洗净之后,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糊,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撒上白糖,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很为人们所喜爱。

  #曲水流觞
  从汉朝开始,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为“上巳”。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滨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晋以后,又把这一天确定为三月初三。在这天修以后,人们顺便要举行野餐宴乐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游乐的人们,列坐在环曲的水溪旁,把酒装入觞杯中,置于托盘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顺流飘下。觞杯飘至曲折拐弯处,往往会停住不动;即使在前一转弯处未停,也会在后一个转弯处停下。酒杯停在谁的近前,谁就得将酒饮下,饮后还要作诗吟唱,作诗不成便是罚酒,这就叫“曲水流觞”或“流觞曲水”。晋代宗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的记载。远在北魏时期,济南的士大夫及在现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现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东流,至今曲水亭街。当时这里清流映带,杨柳依依,岸平草软,是曲水流觞的理想场所。
  现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旧,但溪流已无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由王府池子至起风桥一带,溪流回环曲折、曲水流觞之迹,还是依稀可寻的。尤其这一带还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泉城风格,来此一游,尽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觞”但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连忘返。

  #“吃春”
  济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种树木,其嫩叶芳香可食。清代人称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济南近郊仲宫一带盛产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叶时,也正是济南人“吃春”之时。此时,农民们把嫩紫或淡绿色的椿芽掰下来,拿到市场上叫卖;喜欢“吃春”的人们争相购回家中,品尝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种吃法。而济南的“香椿芽拌豆腐”远外闻名。人们将香椿芽或嫩叶洗净后用盐稍腌,揉过,约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时将腌过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将蒸透后切小丁的豆腐与香椿芽末放入盘中,撒上精盐,滴上香油拌匀即可食用。再一种做法是“炸香椿”---将嫩香椿洗净,沥净水分,加盐后揉搓均匀,再在调好的面糊中沾匀,放入热油中炸黄,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后形似鱼,所以济南民间又叫“炸香椿鱼”。

  #济南的腊八 年画 辞灶
  喝腊八粥、泡腊八醋预示了过年的信息。腊八粥源于佛教,相传释迦牟尼得到牧女的奶粥后,于腊八“成道”。后来僧家煮粥供佛,以示纪念。腊八粥用小米、江米、红小豆、黄米等熬制。腊八粥之美,全在粥果,有红枣、栗子、核桃仁、花生、桂圆肉等。夜半淘米煮豆、剥壳剔仁,清晨熬好,合家聚食,馈送近邻。这天还要泡“腊八醋”:将洁白肥大的蒜瓣儿浸在贮醋的小坛里,封固,以备过年蘸饺子用。从腊八到除夕的二十多天,蒜味融进醋里,使酸辣味道适中。用腊八醋蘸热水饺,蒜香喷鼻,诱人食欲。
  昔日济南腊八过后,大大小小的鞭炮摊陆续摆上街头。腊月十五以后,“年味”渐浓,长街幽巷里传来“请灶王来——”、“皇历啊——新皇历——”的叫卖声,划破了寂寞寒冬的长空。街头卖年货的逐日增多,而年画摊尤为引人注目。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年画,在飘浮着鞭炮火药味的淡淡烟霭里,纵横悬挂在路边。年画以潍坊杨家埠的为主,也偶尔有上海的彩印年画。其内容大抵分四类:吉庆、风俗、故事、戏剧,每类二三十种。其中一幅《老鼠娶亲》颇有风趣:十几个老鼠皆穿大红坎肩,竖起圆耳朵、撅着尖尖小嘴直立而行。有掌旗的、提灯笼的、抬花轿的、敲锣的、吹唢呐的……描龙绣凤的花轿里还端坐着头蒙流苏盖头的老鼠新娘子,仪仗舆从悉如人世。记得某前辈曾戏赋诗曰:“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新娘照例红衣,翘起胡须十许根。”
  当年趵突泉外路南的劝业场里,有一镶金牙的黑脸汉子,他的年画摊最大。其人嗓门高,卖画时还辅以趣语,如拿着《全家福图》吆喝道:“看看啦!瞧瞧啵!儿孙满堂全家福,下包子(水饺)、放火鞭,老太爷捋着胡子喝盅酒‘得’块肉,够多大福分!”逗得人们笑逐颜开。
  腊月二十前后,卖灶糖的上市了,灶糖是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济南人称“辞灶”)的供品。千百年来各地对灶王有不同传说,济南一带是这样流传的:灶王姓张,他致富后休弃了患难贤妻丁香,娶了一个叫海棠的美丽姑娘,岂料后来家财荡尽,沦为乞丐。某日乞讨到前妻门口,丁香出来施舍时,他羞愧难当,一头扎进灶灰憋死了。只因他与玉皇大帝同姓,遂封为灶王。“灶王图”为木刻水彩套印。有意思的是,有的灶王图上,灶王旁还并列着一位簪珠霞帔大阿福似的“摩登夫人”——尊称“灶王奶奶”。她是复婚的丁香呢,还是海棠,谁也说不清。济南人不在庭院里同植丁香、海棠免得两位太太拈酸夹醋就缘于这一传说。
  大家对“这尊神灵”并不太敬畏,只是担心“以口舌不利于君子”,故用灶糖粘住他的嘴,让他不在玉帝面前“外扬家丑”。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大者如合柿,小者似橘,外裹芝麻,里则中空。卖者有一叉形支架,上置木盘,铺一层粉红彩纸。灶糖由大到小一层层排起来,宛若一座金字塔。祭灶时除供灶糖外,另备豆一盘,水一碗,那是饲喂“灶王马”的,以便让灶王骑上,风云兼程去“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黄昏时分,烧上香揭下旧图,贴上新图,把旧图夹在火纸里在厨房外焚之。鞭炮声声,还须如《三字经》般念叨着:“二十三,灶糖粘,吃灶糖,别多言……”最妙的是,早年邻人中一位老翁,祭毕还不放心,竟将一摊熔化的灶糖趁热狠狠地糊住灶王嘴,然后才恭而敬之地送其升天。这一天,“过小年”,“喝盅酒,‘得’块肉”是应有的“福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09

山东济南传统民俗文化《二鬼摔跤》悠久的娱乐文化!

【济南文化】济南特色民俗文化 济南历史文化 济南风土人情
传统节日方面,济南市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还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如1月的趵突泉灯会;4月的桃花旅游节;5月的平阴玫瑰艺术节;7月的大明湖荷花艺术节;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期间的千佛山山会;9月的济南泉水文化周;10月的趵突泉金秋菊花展;10月...

济南传统元素有哪些
济南的民俗风情也是其传统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子秧歌、龙舞和元宵节花灯,都是济南独特的民俗表现。鼓子秧歌以其粗犷豪放、节奏明快的特点著称;龙舞则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元宵节的花灯更是色彩斑斓,寓意着团圆和幸福。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济南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济南的传统精...

济南城市民俗四、目录
济南城市民俗概览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首先,是"家家泉水"的生动画卷。名泉如趵突泉、黑虎泉,滋养着泉边的居民,他们的生活与泉水息息相关。品茗在泉边,垂柳下,是济南人日常的一部分。接着,"湖山之间"的美景,一城山色半城湖,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

济南的民俗文化
7、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

谁知道济南的民风民俗?要有代表性的
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

济南有那些特产和民俗文化
济南,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特产与民俗文化,让人为之倾倒。济南红玉杏,色如玛瑙,甜如蜜糖,是济南的一大特产。明水香稻,稻米晶莹剔透,口感香甜,深受人们喜爱。平阴玫瑰,则以其香气扑鼻,色泽艳丽,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糖酥煎饼,口感酥脆,香甜可口,是济南的传统美食。黑陶...

我国哪个城市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济南一直是文化、政治、经济中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古老的建筑、寺庙、碑刻等,见证了济南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四、济南的民俗风情 济南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这里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

济南的民俗文化
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济南药市会 济南药市会在清初就已经兴起,...

关于济南的民俗,急急急
1.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二十三,糖瓜粘。是民间流传及其广的习俗,家家在这天祭祀灶王爷,供糖果,傍晚焚烧旧灶画,同时请(贴)新灶王像,祈求上天言好事,下届降吉祥。

济南旅游景点一览无余,带你轻松玩转济南!
济南的民俗文化也十分有特色。游客可以在济南的写字楼里,参加传统的民族手工艺体验,如写春联、制作团圆饺子等。游客还可以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结、扎染、年画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游客还可以参观济南红色旅游景点,如革命烈士陵园、百花公园、济南起义纪念馆等,回顾中国革命历史。在济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