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怎么死的

魏延怎么死的

魏延是被马岱杀死的。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扩展资料: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病逝。在他死前曾密于杨仪,费祎,姜维等作身陨之后退军节度。作出了"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决断。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之死废天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从魏延这段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已经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当作继孔明之后的合适人选。也自觉不自觉的挑起收复中原之大任。或许他早已一厢情愿的认为丞相大人会把大权付之于己。然而令他心痛的是诸葛亮并没有重用他而是让他为一个小小长史断后。

当然魏延不会安然从命。诸葛亮也知道魏延不会去给杨仪断后。所以才在死前密议时说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话。由此魏延与诸葛亮等人的矛盾开始激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1
魏延,姓魏名延,字文长,义阳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一表人才,堪与关公媲美.在刘玄德到襄阳投刘琮时,他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当时刘琮已将襄阳献与了曹操).又在关云长攻打长沙郡时,杀了韩玄,救了黄忠,投降了关羽.这两件事,本是英雄壮举.他仰慕玄德的仁德,他也躬行仁德,他本是英雄,他更崇敬英雄.于是,他放弃了孟德而选择了玄德,一心一意追随玄德,要为他效犬马之劳,赤胆忠心,苍天可鉴!但是,就在他带着美好的人生理想上路的时候,他命运的克星也已然出现在他头顶的天空上.正在他盼望得到抚慰之时,平地一声焦雷,竟被孔明问了个反贼之罪,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这段公案着实令人费解.玄德亦惊问孔明: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欲杀之?孔明竟以不忠不义,脑后有反骨为答.不忠不义之言纯属迂腐之论,乱世之中,英雄豪杰效良禽择木而栖,不足为怪,他选择玄德有什么罪?孔明本人不也选择了玄德吗?反骨一说更是荒谬之极,然而这恰巧成了孔明用来迷惑众人的绝好理由,未来的事,凡胎肉眼是看不透的,但孔明是神人啊,他是看得透的.因此,魏延日后必反,谁能不信,谁又敢不信?其实,所有这些,都只是孔明的作秀罢了,真正的原因,乃是他看出了魏延是个有胆识的人才,日后必将成长为了不起的人物,如果不趁早除掉,将来定会威胁到自己在刘氏集团中的地位.孔明杀魏延不成,退而求其次,先给他戴上个紧箍咒,一有机会,便念上几句咒语,看他痛也不痛!因此,从魏延投玄德的那一天起,他的命运就已经牢牢地控制在孔明无形的手掌之中.

往后读,看到了魏延投玄德之后,取西川,平南蛮,伐曹魏,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杀敌无数,攻城陷阵,首当其冲.论战功,论其对蜀汉政权的贡献,当不在关张赵云之下.其武功建树如此,其韬略也卓尔不群.首次北伐,他便献上一个上上好计,可惜不被采纳,他据理力争,怏怏不乐,孔明支支吾吾,强作镇定.后来,司马懿深感庆幸的也正是孔明没有采用魏延之计.除了普遍认为的谨慎,恐怕应有更深层的原因,他怕魏延夺了取长安灭曹魏的首功.他决不能把这个机会给魏延,绝不能让魏延在政治上出头.

除了政治上打压,同时对其身心残酷摧残.魏延常常怏怏不乐,口出怨言,这一点竟被孔明引为魏延反叛的口实.孔明心知肚明,这正是对魏延身心打击所起的反应.心理重负和精神苦闷,将魏延层层裹住.长期的压抑,魏延的性格渐渐变得内敛,在孔明面前开始多了一点小心,甚至是戒心.两个事例足以说明.魏延曾主动请缨迎战王双.孔明却以汝是先锋大将,不可轻出为由拒绝.意在让他请缨无门,让他心志受挫,让他心灰意冷.而第九十九回有一段: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曰:今魏兵来,必然死战,汝弟须以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示魏延.延低头不语.”前面是魏延主动请战,而此处却低头不语,难道魏延惧敌怯阵了吗?非也.魏延已经觉悟,知道丞相一直在压制他,排斥在.而丞相话中有智勇二字,他又怎能自告奋勇担当此任而讨呈能邀功之嫌呢?魏延低头不语,听凭调遣.而孔明以目示魏延,可知他肯定了魏延是智勇之将,但就是不予派遣.可见,丞相识人之智有余,而容人之量有限.孔明目示魏延,其中大有玄机,亦藏杀机.魏延低头不语,应是他最佳的应对方式.魏延出于对刘氏的忠诚,顶住了来自丞相泰山般的压力,把委屈和痛苦埋在受伤的心里,从不把情绪带上战场.他是军人,是主将,是先锋,他的天职是冲锋陷阵,保蜀汉江山,促统一大业.他对刘氏的忠诚在杀敌的战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从战场下来,他却有难以遏制的苦闷,操生杀予夺大权的丞相已把他划入另类.廖化献上司马懿的头盔,录为头功.此时魏延心中不悦,口出怨言.孔明只做不知(计较搁在心里).孔明要是对魏延布一点公道,开一回诚心,一视同仁,那么魏延当奖,真是机会多多:伤曹操,擒孟获,诛王双,斩曹遵,陷仲达等等.其中哪一次赶不上司马懿那顶头盔呢?丞相又给了他哪一次奖赏?倒是刘备曾因魏延斩冷苞予以重赏.试看,一手遮天的丞相,故意把忠臣当反贼!可怜魏延,付出的太多太多,承受的也太多太多!

大凡聪明绝顶的人物都有强烈的嫉妒心,帝王第一,将相第二.一山不容二虎,仿佛是一条铁的定律.周公瑾不是就有过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吗?凤雏卧龙同事一主,仿佛逃出了这一定律,其实没有.好在凤雏趁早死了,要不然,说不准哪一天一不小心成了反贼,糊里糊涂就成了刀下之魂哩!魏延本是文韬武略兼备的人才,素以知人著称的诸葛亮无疑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他不会让魏延成长起来.在蜀国决不能再出现一个张孔明李孔明什么的,只能有一个诸葛孔明.试看蜀国上下,除了几个能征善战的五虎上将.一个死了放心的庞士元,还有几个站得出来,能与吴魏豪杰之士争勇斗智的像样人物?魏延本是一个,但被扼杀了,姜伯约当是一个,但被延误了(孔明旦夕将亡之时,才将几本破书授予他).后来的蜀国,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政界军界出现了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一个孔明五丈原撒手归天之后,竟要让北伐大军全军撤回.三十万大军,千里北伐,无寸功而返,实在可悲可叹,如此狼狈的局面,难道不是孔明压制人才造成的吗?

魏延在一场大阴谋向他袭来之时,还这样说:丞相虽亡,吾今尚在,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此时的三军之中,有的在为丞相之亡唏嘘堕泪,有的在为争权夺利奔走不暇,有的在谨依丞相之命搞窝里斗.鼠雀之辈,焉能成就蜀汉大业?而作为继孔明之后的最高军事统帅,魏延则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坚信自己有能力统率三军完成北伐任务.铿锵之言震群山,冲天之志贯长虹.可悲的是,此时的他正是别人暗算的对象,已经落入阴谋设置的陷阱中.

作为文学人物形象的魏延,成为叛贼,遭到读者的唾弃.今天,我们不管怎样替魏延申辩,似乎都显得毫无意义,因为魏延毕竟真的反了.但是,我们只要细读小说,就不难发现孔明是怎样巧设陷阱,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魏延引入陷阱的.详考孔明的锦囊妙计,以四字概括:一是压,二是激,三是逼,四是诱.

压,前文已经用大量篇幅讲明,实行长期的政治压迫和身心压迫,养成魏延强烈的反抗心理,为后来所谓反叛奠定基础.

激,此次北伐,魏延本是继孔明之后的最高军事统帅,孔明归天之后,魏延理应总领兵权,号令三军.但孔明却暗度陈仓,把兵权交给杨仪,此人不但功勋不著,官位不显,而且秉性过急,不能容物,向与魏延不合.二人各怀恨心.孔明则巧妙地利用二人积怨已深不可调和的矛盾,激起事变.

逼,魏延烧毁桟道,阻杨仪回蜀,本是胁迫杨仪交出兵权,飞章奏报杨仪造反,实是希望得到朝廷支持,解决事变.在魏延等候消息的时候,蜀军却对他采取了军事行动.狗急跳墙,人急造反,反亦在情理之中.可谓逼良为娼,逼上梁山.

诱,在杨仪强大的军事威胁之下,魏延仅想到了投魏,一走了之.但孔明却不甘心事变这样发展,于是让马岱引诱魏延: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魏延大喜,遂引兵直取南郑.至此,严丝合缝地坐实了魏延的反叛罪名.

魏延之反,实是孔明一手设计,巧妙构陷造成,不仅害了一个魏延,也毁了一个蜀汉政权.魏延本无反心,魏延之反,实不反蜀汉,只是反压迫.孔明对魏延的压迫发展到忍耐的极限之时,必然要发生此次事变.从魏延一方看来,这是一场维权之争.烧绝桟道之举,虽然方式不当,但魏延已经意识到这点,接二连三飞章奏报杨仪造反,实际上是对朝廷的信赖,希望得到支持,尽早结束事变.后主令董允假节释劝,实合魏延之心.由此可见,魏延之反实属诬枉之罪.他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造反的组织,纲领,计划,更无蓄谋.曹操曾劝魏延归降,遭到魏延大骂,可见魏延实无反心.蒋琬曾说过:丞相素疑此人.一个素字,可见孔明蓄意构陷之心早已存在.费祎曾请孔明早给魏延一个妥善的安排,孔明却说,吾自有法(这已是魏延悲剧的伏笔),可见陷害魏延之法早已成竹在胸.魏延冤死的悲剧,孔明实在是难逃其责,也难脱其罪.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诸葛亮死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当杨仪要魏延说三声“谁敢杀我”时,魏延大笑道:莫说三声,便是叫三万声又有何妨?若丞相在时,我尚有所顾虑,现在丞相已亡,谁还能杀我,于是便开始说出了那惊天地却不泣鬼神的三声“谁敢杀我”。 在喊得时候被马岱从后面偷袭砍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09
正史中记载,因为魏延在北伐战争中与诸葛亮的关系紧张,魏延自持自己是蜀汉将军中功勋卓著最为辉煌的人(刘备死后,当时的上将已经为数不多了,正如“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蜀国的大将数魏延最有谋略)。又与诸葛亮有军事上极有矛盾,导致俩人的矛盾是难以平息,而魏延对诸葛亮早已是心有不满。但诸葛亮念其功勋卓著,正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世时也是任其所为(只要行为不太过分)。
可是魏延在蜀国后期又为人心高气傲,与杨仪的军中矛盾十分激化,然而诸葛亮一直没能将他二人矛盾化解,直到自己死后,那杨仪执掌军队大权,魏延没能得到军权心有不服(因为杨仪一介文官,岂能执掌军权)。于是就领兵抢先到了蜀军前面,与其发生了争斗,结果王平一席质问让魏延军中将兵深感愧疚,一哄而散,魏延只得带着几个儿子往汉中跑,但被马岱军追上而死,事后魏延家族被夷三族。
魏延所举并非反叛,这只是一场内部火并,他失败后也没有往北魏,东吴跑。他举兵打杨仪,只是想成功后得到蜀汉将领的支持,继续坚持抗魏,但是也难保他会成为第二个跋扈的董卓。
当然只是我个人见解,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第4个回答  2015-11-12
  是马岱杀死魏延的,可是其实幕后主事的确是诸葛亮诸葛亮料定自己气数将尽在用术数延命时也被魏延无意中踢翻灯,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在遗言中交代魏延后有反骨,必要时候须杀死军中方能不乱诸葛亮死后,魏延认为再也没有人会压制自己于是高兴得大叫---谁敢杀我。
  关于魏延的死,有详细资料记载,参考资料http://www.xueshiboke.com/post/797.html

魏延怎么死的
魏延是被马岱杀死的,死在陕西省汉中市。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魏延随刘备入蜀,与黄忠等统军平定广汉郡,刘备称汉中王后负责镇守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子午谷奇谋。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诸葛亮第四次北...

三国演义中杀死魏延的是谁魏延为何会被杀
1、魏延是被马岱斩杀,并诛灭三族。2、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3、《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其意是说魏延只是反对马岱北上作战,并没有叛变的意思。然而杨仪...

魏延怎么死的
1、历史上魏延是因为在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不和的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而死。2、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魏延在真正的历史当中是怎么死的?
魏延确实是被马岱杀死的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

三国里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是被马岱所杀。

魏延怎么死的
魏延是被马岱杀死的。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

魏延怎么死的
1、历史上魏延是因为在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不和的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而死。2、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3、魏延故里,位于河南省南阳...

三国时期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三国魏延被谁杀了
1、诸葛亮死后,魏延被马岱斩杀,并被灭三族。魏延是三国时期名将,字文长,今河南桐柏县人,深受刘备器重,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2、魏延字文长,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

魏延是怎么死的?
三国时期的魏延,在正史中并非诸葛亮密令除掉,而是他自己咎由自取。当时,魏延和杨仪本有仇,诸葛亮死后,因杨仪接管大权而招致魏延不满。魏延因此火烧栈道,并于杨仪同时上奏对方谋反。结果后主相信了杨仪,夷灭了魏延三族。

三国时期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