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成材的人

你们谁知道在逆境中成材的人或事例啊?知道发上来啊!!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都是经过逆境奋进成功的。像司马迁,他由于李陵一案身受宫刑,蒙受大辱,但他终于顶过磨难,发愤写完了辉煌巨著——《史记》。再如现代的华人张士柏,他经历了从游泳健将到高位截痪的巨大变更,却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将它化为动力,勤奋学习,完成了许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还有张海迪、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胜枚举。北京“宏志班”的学生们,个个在困境中长大,学会了用勇气、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困难。他们像是野外的小草,饱经风雨蹂躏却不倒伏,而那些温室里的“花朵”的生命力又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响犁湖单于死,其弟且鞮侯立为单于,为与汉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财物。苏武等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单于敬重他,派汉降臣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于是单于把苏武幽禁在地窑中,断绝饮食,以此逼他就范。苏武坚持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烟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前85),匈奴壶衍鞮单于新立,遣使者欲与汉朝亲善。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始元六年(前81),苏武等9人由汉使迎接回国。苏武羁留匈奴19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一。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读的待遇
关于毛泽东1918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半工半读的史实,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加以考证。

1918年8月,毛泽东、萧瑜等几个新民学会会员联袂北上,商谈赴法勤工俭学。到京后,毛泽东决计留在国内,拟在北大寻一事做。他们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杨昌济,正在北大哲学系任教,他也曾希望毛泽东能“入北京大学”,以为日后打下“可大可久之基”。(引自《蔡林彬给毛泽东》,原载《新民学会通信集》第1集。)

在湖南第一师范时期,毛泽东的同学、同由长沙到达北京、同借住杨昌济家的萧瑜回忆:蔡和森、熊光楚等人和我筹划勤工俭学的预备课程时,毛泽东也协助过。经过几次磋商,毛宁愿留在北京,不去法国。……毛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不是学者,当然对出国留学没有兴趣。……我和蔡和森同意毛留北京进行工读计划,如我们在法国所为。这就面临了给毛找工作糊口的问题。三个就此问题商量过多次。这时适逢我们在北大征求学会会员,以我们判断,最好毛在北大找一份差事。我们想叫他担任打扫教室的工作,他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听课。当时北大流行雇用工人课后擦地板扫地,工作很轻松,还可以得些额外的好处,即和教授、学生经常接触。这安排对毛很理想。

怎样获得这份差事是个难题。……最后,还是想到了蔡校长,他一贯的仁慈宽厚,我们写信请示他可否给同学安插一个打扫教室的工作。蔡校长知道了这件事,有个更好的主意,叫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他写了一张便条给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毛泽东欲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李大钊顺从的给了毛清扫房间、整理图书的工作,一个极简易的差事。(萧瑜:《毛泽东与我》节译之五,见台湾《艺文志》第20期,1967年5月。)萧瑜(子升)的回忆录是用英文写成并发表的,有不同的中文译本。另一种译文说,萧瑜和蔡和森等人写信给蔡元培校长,“要求他雇用我们的一个无法赴法国的同伴为校内的清洁工人。蔡元培先生是位了不起的人,他看了我们的信后,立即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但他有更好的主意,他怜悯毛泽东,对于他能够刻苦自励,甚是高兴。没有让他去做清洁工人,而可到校内的图书馆去工作。因此他写了一封信给北大图书馆长李大钊先生,信中说:‘毛泽东需要在本校求职,使其得以半工半读,请在图书馆内为他安排一职。’”(引自《毛泽东和我》,台湾源成文化图书供应社1976年版,第56页。)

经李大钊的安排,26岁的毛泽东当了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每月工资8圆,这与工友的月薪相差无几。当时北大助教的月薪约在50圆至80圆之间。1917年1月陈独秀致胡适信中,邀其到北大任教,信称北大“学长月薪三百圆,重要教授亦有此数”。当时一般教授约200圆左右。毛泽东的具体工作是管理上海《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北京《晨报》、《京报》、《国民公报》、《顺天时报》,天津《大公报》,长沙《大公报》以及英文《北京导报》、日文《支那新报》等十五种中外文报纸,每天登记新到报刊和来阅览人姓名。虽然位卑事琐,但它为青年毛泽东提供了一个接触新思想的广阔天地。他当时住在景山东街的一条名叫三眼井吉安东夹道的小胡同里,在这七号小院的北房西间,他和蔡和森等八位新民学会会员同居一室,“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夜晚任何一个要翻个身,都要先和周围伙伴打个招呼。这里条件虽劣,但离沙滩红楼很近,便于活动。他在北大积极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研究会的社团活动,结识了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邵飘萍、胡适等新派人物,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本人于30年代末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我以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助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他就是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八块钱。(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6—127页。)此外还有另一种记载。曾在北大代理校长的蒋梦麟在《回忆中的李大钊毛泽东》一文中说:“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当书记,是在我代理校长的时期。有一天,李守常到校长室来说,毛泽东没饭吃,怎么办?我说,为什么不让他仍旧办合作社?他说不行,都破产了。我说,那末图书馆有没有事,给他一个职位好啦。于是我就拿起笔来,写了一张条子:‘派毛泽东为图书馆书记,月薪十七圆。”(见蒋梦麟《新潮》,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123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08
哭不能解决问题 那为什么不笑呢
女大学生带父求学

新华网武汉10月10日电(记者李鹏翔)“我无法选择生活的条件,但我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既然灾难来临,哭不能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不笑呢?”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女大学生黄来女在困境面前选择了坚强,她带父求学、自强不息的事迹感动了荆楚大地。

1985年,黄来女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4年后,母亲因不堪生活压力离家,从此杳无音讯。不久,父亲临时工作的县文工团也解散了。父女二人到处打工,相依为命。因为没钱,读完小学三年级的黄来女不得不辍学,帮父亲到海边挖海螺挣钱。而父亲也不忘记在煤油灯下给黄来女补习四年级的课程。半年后,两人返回老家,黄来女直接读五年级,并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初中。

因为成绩优秀,黄来女高中三年学费全免,顺利读完,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高兴的父亲特意请人缝了七个大蛇皮麻袋,装上所有家当来到了武汉。在学校的帮助下,黄来女依靠助学贷款顺利地走进大学课堂。父亲也在学校附近找了间出租房,摆起了早点小摊。生活看起来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可一场灾难却悄悄降临到他们头上。

2005年寒假,黄来女从厨房出来时,发现父亲趴在地上呕吐抽搐。医院诊断为突发脑溢血。黄来女说:“那是我过得最凄凉的一个春节,父亲咳嗽、便秘、拉肚子,天天在折腾,除夕那天他终于累了睡着了。房子里很冷,外面还下着雨。”

然而,出院6天以后,父亲又一次突发脑溢血,右身完全偏瘫。不仅如此,随后的检查还发现父亲患有糖尿病、脑梗塞和膀胱癌。为了给父亲治病,黄来女开始拼命做家教。那些日子,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帮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中午赶回家替父亲做饭、熬药;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过江到汉口做家教后,还要安顿父亲睡下;夜深后,再打开书本学习。

黄来女说:“我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这是做儿女应该做的,爸爸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世上最悲哀的事情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我绝对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最危难的时刻,老师和同学伸出了温暖的手,3次捐款筹集到了近4万元钱。在为父亲忙碌的同时,黄来女的学业也没落下,她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9月13日,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黄来女“全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号召大家学习她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敬老行孝、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直面困难、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执著追求的优良品质。

黄来女说:“支撑着我走过最难的日子的,是信念、希望和关爱。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我一直知道,我的身边总是有很多很多的人爱着我,我是很幸福的。”

永不放弃——黄来女的人生选择
作者:蔡芸、刘熙、张飞 发布时间:2006-03-31

每天早上6:30起床做早饭,照顾病床上的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在父亲吃完饭后花半小时走到信息学部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都必须赶回茶港小区的家,为父亲做饭。一个星期有四个晚上要在安顿好父亲之后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到汉口做家教。晚上通常要10:30以后才能回家。昏黄的灯光下,安顿好父亲睡下的她顾不上一天的疲惫,又一次打开了书本。周末,她还要去信息学部做学校里勤工俭学的工作——值楼。一年多以来,黄来女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坚持一步步往前走,艰难但是有力。

在这个樱花烂漫的春天,我们将走近一个自强不息的武大学生,一个凭借自己的坚强谱写着感人篇章的普通学生。她,就是我校计算机学院0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黄来女。

从小,她就是个懂事、好学的女孩

第一次见面,是在她父亲的病房里。未见真人,我们都在猜测,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久经磨难的女孩儿?踏进病房的门,黄来女正在给父亲读报。女儿温馨呵护,父亲笑容奕奕。她不时轻轻给父亲拉拉被子,捏捏手臂。浓浓的亲情,让时间仿佛凝结在了这一刻。黄来女一回头,冲我们咧嘴“呵呵”一笑,我们惊讶地发现受尽苦难的黄来女竟然是这般的活泼开朗,亲近可人。

1985年8月,一个女孩儿在广西省北海市合浦县一个姓黄的农民家里诞生,父亲一高兴,随即为其取名“来女”,简约而不简单。

人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总有波涛起伏,秋霜冬雪。然而对于黄来女来说,命运的严酷,生活的苦涩却来得太早,她甚至还未来得及享受到每个人都该拥有的童年的欢乐。

1989年,黄来女父母离异了,年仅4岁的她从此与父亲相依为命。不久,父亲所在的合浦县文工团解散了。家乡地薄人贫,父亲毅然下定决心带着女儿外出闯荡。带着一个二胡,父女俩从此踏上了颠沛流离的求生之路。生活虽艰难,但是只要和父亲在一起,黄来女丝毫不怕吃苦。懂事的她常常收集人们丢弃的矿泉水瓶、饮料瓶,拿到废品站去卖,以减轻父亲的负担。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赔尽了笑脸、想尽了办法,把女儿送进了小学。年幼的黄来女学习非常刻苦,考试成绩经常是班里第一名。到了父亲实在是没钱给女儿念书的时候,父女二人就在自家破屋子里摆上桌椅、黑板,高中毕业、有民办教师经验的父亲亲自给女儿授课。黄来女的小学四年级就是这样过来的。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黄来女不无自豪的说:“爸爸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中医、乐器、裁缝、绘画以及各种烧烤小吃他都精通。他了不起的地方还在于在我们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坚持了一些精神上的高雅。他让我读了很多书,他的乐观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我。” 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黄来女喜欢上了文学,尤其喜欢张爱玲、三毛、方方、沈从文等人的作品。

中学期间,黄来女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跑到县里唯一的书店,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为的只是在那里阅读自己买不起的书。她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了解外面的世界、接受新的知识。

2003年高考,成绩优秀的黄来女以高出广西的一类线60多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她学习非常努力,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2005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遭遇晴天霹雳,她意志坚定,永不放弃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命运之神捉弄了从小失去母爱的女孩,不幸再一次降临到这个脆弱的家庭。

2005年初,为了和女儿一起过个团圆年,黄来女父亲不远千里赶到了江城武汉。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自己下火车没多久就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

2005年1月18日,黄来女正在参加学校的期末考试,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雪。考试结束后,生长的南方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雪的黄来女兴奋极了,特地淋了一身的雪,想着回去给爸爸看。等她回到家打开门,却惊奇地发现爸爸蜷缩着身子躺在冰冷的地上,浑身不停的抽搐。面对神志昏迷的父亲,她的大脑“轰”的一下一片空白。片刻之后,清醒过来的黄来女立刻向房东求救,把父亲送进了最近的一所医院。

“脑瘫”!看着诊断书上的检查结果,黄来女如遭晴空霹雳。爸爸在医院里昏睡了三天。黄来女在医院一动不动的守了三天。困了,就在病房外走廊里的长椅上小睡一会儿。第四天早晨,爸爸终于醒了,黄来女喜极而泣。

“爸爸以前身体挺好的,从没大病过,那天他突然晕倒,把我吓坏了。”回忆往事,她心里那份伤痛怎么也掩饰不住。“第一次发病,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后来进医院的次数多了,就有些经验了,心里也有准备了。”一次次的痛苦与挣扎磨练就了她不屈的意志,她学会了接受现实。黄来女勇于正视着爸爸的病情,她对自己、对爸爸充满了信心。“很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回忆起往事的时候,大不了说‘我爸爸那年病得比较厉害’而已。所有的事情都会过去,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

2005年2月11日,刚出院不到一星期的黄来女父亲再次突发脑溢血。其后,他先后又四次住进医院。2006年2月,黄来女父亲又被确诊为膀胱癌。
“我绝对不放弃我的爸爸,也不会放弃我的学业!”黄来女说得坚定而有力。

自强不息,她乐观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大学里,黄来女认为最奢侈的事情就是不看专业书、不做家务活,只是从图书馆借一本小说,挑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风景优美的武大校园里的草坪上坐下来,悠闲的看看书、看看蓝蓝的天空。而这样的事情,竟然一次也没有发生过。“我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还要做家教、勤工俭学。爸爸生病以后,我要照顾他,没有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

在校期间,她依靠家教收入、学校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及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的收入坚持学习,还要经常寄钱回家补贴家中日渐年迈的父亲的日常花费。

2005年暑假,黄来女做了2份家教、1份校内勤工俭学(在学生宿舍里值楼)的工作。她必须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做饭,然后坐一个多小时的公车到汉口做第一份家教。十二点左右她又匆匆赶到家给父亲做饭。照顾父亲吃饭之后,她到信息学部值楼。下午四点左右又一次到汉口,完成第二份家教。家教做完立刻回家,给等候她已久的爸爸做饭,跟爸爸聊聊天,做做家务活。武汉的夏天气温高得吓人,那段时间,她每天头顶着火一样毒辣的太阳在武昌和汉口之间奔走。但只要跟爸爸在一起,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为了不落下自己的学习,她经常捧着一本书上公交车,有机会就看。

“以前上中小学的时候学习挺好,爸爸很欣慰,但是毕竟自己不能挣钱。上大学以后自己可以靠做家教、勤工俭学赚钱了,让我特别兴奋,因为这样就可以不向爸爸要生活费了,有时候还可以给爸爸一些钱贴补家用。”黄来女很高兴,用她的话说,就是“我终于逐渐有能力可以撑起一个家了”。

父亲长期住院期间,她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一直奔波于学校、医院和打工场所之间,白天她在学校认真上课,尽可能将所学的东西弄懂、钻透;没有课的时候就做勤工俭学,争取减轻经济压力;一到晚上她就去医院照顾父亲,在病床前,经常能看到她一边守着父亲,一手捧着书认真学习。她说:父亲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她一定要治好父亲的病,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把父亲带在身边照顾。

3月19日,黄来女的父亲出院。离开医院,她和爸爸都非常高兴。她对我们说:“每一次出院我都祈祷,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我们再不进任何一家医院了。但是……”坚强的黄来女的脸上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伤痛。“不过,每一次出院都意味着爸爸暂时没事了,这让我最开心了。”积极的人总是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她这种乐观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们。

对她的遭遇,老师、同学都深表同情并热心地帮助关心她。在了解了黄来女的情况后,2005年4月27日,校学工部朱伟部长一行特地前往黄来女父女的居住地探望了他们并给予大力支持。黄来女父亲住院期间,计算机学院领导也亲自去医院看望。《武汉晚报》报道了黄来女的事迹之后,很多不认识的善良的人给她捐款捐物,帮助她支付爸爸昂贵的医疗费用。最让黄来女感动的,是在她遭遇困难的时候,班主任李勤老师和她的同学们对她的全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这些,都让她感受到这世间的温暖与爱,更坚定了她前进的信念。她也曾哭过,但她说:“哭,改变不了现实。那为什么不笑对生活呢?能笑就尽量的笑吧。我一直这么对自己说,也这么对爸爸说。”她经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对同学们微笑,就是为了不让大家担心,让同学们放心。

在经历了无数痛苦与徘徊之后,黄来女更加坚定、沉着地面对人生。她自强不息,承受着家庭不幸带来的巨大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坚强的继续着她人生之路。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一切生命都开始了自己最绚烂的时光,在此我们忠心地祝愿我们亲爱的黄来女继续扬起生活的风帆,在人生之路上越走越顺。

采访后记:
初次见她,便被那一脸天真灿烂的微笑震慑住——那是怎样的微笑啊,纯净如蓝天,不见一丝愤恨、悲伤的杂质,似乎命运是与现实相反的一帆风顺、晴空万里。

若非之前看过她的材料,我怎么也不会将她和那么坎坷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从母亲遗弃到几近辍学,从父亲患病到变卖旧宅——这女孩忍受的岂是常人能够想象的!能够熬过来已经很让人咋舌了,然而她竟然可以有如此灿烂的微笑!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见她之前,必定在脑海中勾勒过一副大致如此的形象:与年龄毫不相称的沧桑与坚毅写满脸上,双眸投射的则是刚强抑或疲倦的目光:话不多,笑容更是罕见,最多只在打招呼和告别时拂过一丝礼节性的微笑,但马上又如被石子飘过的水面恢复平静:随着交流的深入,便会以一副极其严肃和低调的口吻将其经历缓缓到来,动情之处便会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然而她竟然可以有如此灿烂的微笑!

不论谈及什么,她总能以一副孩子般真诚的笑脸相迎,很调皮地将我们的话题扯东扯西,不时还扮下鬼脸。我准备好的安慰台词一句都用不上,只得傻傻地笑着看这个欢快的百灵鸟在面前不停叽喳。

在她面前,人会觉得自己好虚伪,受了那么一点挫折就一副深沉的表情。本来阳光灿烂的青春却要变得黑云压城……

学学黄来女吧——“能笑的时候抓紧机会笑啊”!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何不笑着走一回!
【发布者:武汉大学青年传媒 青年新闻中心 蔡芸】

黄来女 用意志挽救的父亲生命
( 2006-05-07 13:21)

火凤网(新闻早班车) 说起湖南怀化学院的洪战辉,很多人就会想起他背着妹妹上学的感人故事,武汉有位大学生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坚持搀扶着身患脑瘫和癌症的父亲一步步往前走,用意志挽救父亲的生命,她就是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大三女生黄来女。

每个星期一的下午黄来女都要带父亲去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作化疗,每次来到医院,黄来女都会很熟练地穿梭于医院的各个部门。一年多的时间,黄来女对这里的环境已经非常熟悉了,这里的大部分医生也都知道这个开朗的大三女生。在医院里,父亲做化疗的这段时间是黄来最难时候,针扎的父亲身上,她痛在心里。

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 :" 父亲一叫我心里就难受,他一痛就抓着我的手,这样会好受一些,有一次做检查的时候他还能找得住,我觉得我快晕过去了,特别受不了。 "

黄来女同学是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级学生,1985年,她出生在广西省北海市合浦县一个农民家庭,1989年,黄来女父母离异了,年仅4岁的她从此与父亲相依为命。年幼的黄来女学习非常刻苦,考试成绩经常是班里第一名。2003年高考,成绩优秀的黄来女以高出广西的一类线60多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入学后她坚持努力学习,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前茅,2005年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武汉大学老师李勤 :" 她到了大二自己一方面赚钱养家,另一方面做勤工俭学。 "

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加之路途遥远,在武汉读书三年黄来女一次也没有回家和父亲团聚。2005年初,为了和女儿一起过个团圆年,父亲不远千里赶到了武汉。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下火车没多久就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医院最后诊断为脑瘫!今年年2月又被确诊为膀胱癌。

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 :" 医生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这样的话,说癌症的临床治愈就是存活期限达到了五年,但是我不相信这个,我觉得我一定要让我爸爸活下去,并且要让他以后过上好日子。 "

为了让父亲有个落脚的地方,黄来女在武汉大学附近的黄家湾租了一间民房,每天早上6:30起床做早饭,照顾病床上的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在父亲吃完饭后再去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再赶回来为父亲做饭。一个星期有四个晚上要在安顿好父亲之后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到汉口做家教。晚上通常要10:30以后才能回家。周末,她还要去到学校值楼。一年多以来,黄来女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坚持一步步往前走,艰难但是有力。

武汉大学老师李勤 :" 黄来女背着她的父亲上学与洪战辉是同样的一种精神,同样背负的是家庭的这种艰难、艰辛,家庭的这种困难,家庭的这种责任,但是两者又有不同,洪战辉资背负的是希望,她妹妹有大好的前途,但是黄来女背负的是绝望。 "

2份家教、1份勤工俭学工作。这些加入加起来也只能勉强维持父女两日常的生活开销。为了让父亲得到暂时的治疗,黄来女最终不得不买掉老家的住所。

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 :"当时实在是没钱了,我把家里的老房子低价卖了,只买了四千块钱,是(父亲)第二次脑出血卖的,房子卖了,但是四千块钱也抵不了几天。 "
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黄来女始终不言放弃,无论是面对经济上的匮乏还是面对已患不治之症的父亲,她始终微笑面对,坦然处之。也正是这种自信和坚强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武汉大学学生 :" 她很少谈到她不幸的一面,跟我们平常打打闹闹的,看不出来,除非是她爸爸在医院病得很重了,然后我们去看她的时候,她表情才会很(痛苦)一些,平常的话,她还是很开朗的。 "

在了解了黄来女的情况后,武汉大学师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师生们自发捐款帮助她支付爸爸昂贵的医疗费用。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 甘泉 :" 她使周围的同学没有感觉到她的贫困,而是感觉到她的那种阳光和乐观、自在,那么她带给周围的同学应该说比周围的同学在捐款当中有更多的精神上的力量。 "

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 :" 我跟别的同学没什么不同,并且做勤工俭学这也是靠我的能力来维持我的生活,来照顾我的爸爸,因为这不是我选择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来改变我的贫困。 "

(湖北台 刘业峰 实习生 孟磊 )
第2个回答  2006-11-26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相关作品 * 奇迹缔造者(台湾译名:海伦凯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我的生活 * 我的老师

奥斯特洛夫斯基

简介: 俄国戏剧家。1823年4月12日生于莫斯科。中学时代就对戏剧产生强烈兴趣。1840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三年后离校到法院工作,经常接触到商界诉讼,这使他熟悉了商人世界,为他日后戏剧创作提供了素材。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法院任职时开始创作。1850年发表喜剧《自家人好算账》,讽刺商人的愚昧无知、唯利是图,提出宗法式商业道德的危机。读者反响热烈,却遭到商界反对和检查机关查禁,作家受监视。《贫非罪》(1854)受斯拉夫派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批评了它。《肥缺》(1856),特别是《大雷雨》(1859),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60年代他的戏剧题材多样,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其中喜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868)塑造了为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的钻营家的形象以及反对改革的农奴主和夸夸其谈的自由主义者的典型。70年代的作品有《森林》(1870)、《狼与羊》(1875)、《没有陪嫁的女人》(1878)等,主要反映贵族道德的没落,资产阶级掠夺的实质。他还写了取材于民间口头诗歌的童话剧《雪女》(1873)。晚年戏剧家非常注意社会对待艺术的态度,写了表现演员生活的《名伶与捧角》(1881)和《无罪的人》(1884)等。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情节开展缓慢、平稳,语言精练,能反映人物个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1-26
司马迁 身上少了重要零件照样超负荷运转
第4个回答  2006-11-26
呵呵,只是为了2分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