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怎么失败的

刘备伐吴怎么失败的

因为寻找水源以及为了避开酷热扎营于深山密林,才给了陆逊绝好的机会,火烧连营,打败刘备军队,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222年2月,刘备军推进至夷陵、夷道一线,被陆逊大军阻击,无法前进,陆逊军又坚壁不出。由于蜀军已经进入吴境600多里,沿途一些险要关口需要派兵把守,同时掩护后方的运输线。

陆逊抓住时机火烧连营,大败蜀军后陆逊指挥东吴人马,对刘备进行了疯狂的追击,几乎在马鞍山生擒刘备,刘备靠傅彤,程畿等人以命相搏,才侥幸突出重围,退入白帝城。

扩展资料: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开始的夷陵之战,到了第二年的二月进入到相持阶段。

陆逊依山展开防御,刘备一时找不到破敌之策,便沿巫峡至夷道一线依山扎营,先后建立了五十多个营寨,联营七百多里。

期间刘备多次派兵出击,诱使吴军决战,但陆逊却不为所动,战事很快便来到了这一年的六月份。当时夷陵地区的气候非常炎热干燥,酷暑难耐,自秭归十余里泛起黄气,面积达数十丈。

刘备将各营安排在密林高山险要之处,密林之间,他认为这样既能凭险固守,又能避暑。而陆逊则抓住了刘备这一致命的失误,采用火攻,对刘备大军进行了致命一击。

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0
我简单的回答一下。(属于个人理解)
荆州是一个战略要地,也几乎是刘备一半的实力。它是刘备征伐吴、魏的前线。所以当荆州失去了之后,刘备如此急于夺回来在战略上是合情合理的,拖得越久,收复越难,这个很好理解(说夺回荆州是为关羽报仇,那是三国演义里说的,不可信,政治是不相信眼泪的)。但在战术上是难以实现的。我列举几个原因:
1,实力差距。
吴国非弱小之国,刘备的实力并不比孙权的强。
2,战术不当。
弃用陆军,改打水军。急于进攻,误中陷阱。
3,急于冒进。
刘备占领益州的时间也不长,后方并不稳固,内部组织并不团结(张飞在开战前就糊里糊涂的被杀就能证明这一点)。东吴的政治在当时是很团结的。

总的来说,刘备伐吴基本上是不考虑后果的自杀式行为,同时也违背历史潮流(当时中国饱受战乱之苦,人们渴望的是和平,修生养息),失败是在所难免。
第2个回答  2010-06-10
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伐吴的动机是什么?先不要被演义忽悠了,为关羽报仇只是个很好的借口,所谓扯着虎皮做大旗就是这样.要知道荆州对刘备来说是夺取天下的保证啊,诸葛亮曾在隆中分析得很清楚:取荆取益,而得天下。 则荆州益州一如两足,可立身,可行走。所以刘备欲得天下则需以荆益为足。 在刚刚血战拿下汉中的大好形式下,关老二居然把根本之地丢了,自断一足,我估计刘备如果不是顾念着兄弟之情或者关羽之死还有那么多的号召力,那么连鞭尸的心都有了,还报个屁的仇.(如果相信为了报仇失去理智的屁话,那么老刘可是等了足足两年才出兵的)

扯到荆州了,就得说说荆州之于刘备是多么重要了.刘备集团失去荆州三郡之后,从根本上,已经退出了争天下的行列。刘备想争天下,就一定得占据到一块立足点,这就是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之地,军事要点。如果占不到荆州的一部分,即使只想守,那也是守不住的。从荆州方向攻益州,只需要数万兵,刘备自己就刚成功过。所以最后结果只能是魏灭吴再从荆州方向出兵灭蜀,或吴灭蜀。至于是吴先灭魏再灭蜀还是先灭蜀再灭魏或被魏灭,那已经不是需要蜀首脑考虑的事了。总之对荆州方向蜀是守不住的,想求苟安一隅两面防守只能死得更快。所以夺回荆州的一部分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为什么是一部分呢?因为蜀国并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完全吃下荆州.在221年刘备准备发动伐吴战役时,历史上其真实兵力大约是11万左右。除去防御汉中必须的3万人和成都、内地的留守1万人外,能用于进攻东吴的只有7万人。由于道路遥远,沿途的留守部队还需要分兵,实际能用于同东吴作战的前线部队仅有4万多人.东吴方面,当时总兵力应在15万左右——陆逊所督的兵团有5万人,原巫山、秭归一线驻守部队5千人,荆州留守部队(诸葛谨部)至少1万人,东线防备曹军的部队不会少于5万人(因为在当年10月防御曹军大举进攻时,东线的两路大军兵力是很强大的),另外在南方等地的镇守和平叛部队也有1~2万人,加上孙权手中的战略预备队2万左右。所以刘备在兵力方面根本没有吞下荆州的实力,他打着的是以打压谈,取得外交上的主动权,顺利夺回荆州一部分的主意.这其实从他的兵力组成也能看个端详的,刘备军的水军很弱小,在其发动进攻之前,没有大规模修造战船和训练水军的记载,从后来战役中刘备没有水陆并进的情况,也可以明了,刘备其实也知道自己的水军不是吴军的对手。以这样的水军实力,要想在长江沿岸的荆州地区赢得战役的胜利,基本是不可能的,曹操在赤壁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证明。所以综合分析得出这次战略的动机实际上很简单教训下孙权,夺回部分荆州.

然后,我们说说这个战略的可行性.

首先看看蜀国方面:刘备正式称帝,建立了名正言顺的蜀汉帝国(正统);部队经过两年的休整、补充,虽无法再达到当年鼎盛时期的兵力,但是也足以组建一个强大的机动兵团,进行出征;国内经济、内政在诸葛亮的大力治理下,发展很快,已经具备足以保证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财力和物资;汉中在任命魏延负责驻守之后,其依托险要地形部署的防线,足以保证蜀汉北方门户的安全。

再看北边的魏国:曹操新死,曹丕虽然能力很高,可以迅速的将魏国恢复稳定,但魏国的不安因素实在太多,曹操害人无数,仇家众多,汉帝的名头仍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并不心服,曹魏集团还存在内部矛盾,曹彰有几分野心没人知道,曹植的名气甚至超越了曹丕,所以在这样的紧张关头下,刘备可以任意妄为了。

最后看看吴国,吕蒙以死,遍寻全国无一统兵之才(这时候陆小哥还不知道在哪个墙角划圈圈呢).所谓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所以刘备赶带着四万人马就来撩拨东吴.

其实这时候有2个选择,北进,进攻魏国的关中或陇右,同时对孙权偷袭荆州的背信弃义行为加以默认而继续与其结好好.东进,讨伐孙权,为关羽报仇,为蜀汉挽回损失(包括实际利益和名誉)。很显然北进绝对讨不了好,魏国实力强大,不是短期内可以击败、消灭的;关中有秦岭天险阻隔,陇右道路遥远,均不利于大军的迅速攻占;如果对孙权的背信弃义行为加以默认,将造成人们心中蜀汉狭弱,被欺负了也不敢有所反应的不利形象,有损正统蜀汉之尊严;刘备以注重信义著称天下,但是结义兄弟被盟友无端杀害,不加理会,有损其注重信义的光辉形象;最重要的是与魏国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没有谈判解决的余地,一不小心就把魏国内部的矛盾全转移过来了,那就死定了.而东进呢,地势上居高临下,势0如破竹:名义上义正词严--为关羽报仇,讨伐背信弃义的孙权;而且与东吴毕竟有着共同的利益,可以实行“以打压谈”的策略,利用强大的军事压力(还有魏国的威胁),迫使东吴谈判让步;可以达到以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利益之目的。所以刘备带着4万人去伐吴是有恃无恐的.目标已经明确,显然不是要灭吴,而是要吴迫于当时魏很强大这一形势,还他荆州数郡。如果进军顺利,直接攻占了几郡最好,可以和吴换荆州地盘。即使攻城不利,只要保持敌对态势,一定时间后----因为在刘备伐吴的同时,魏必在荆州方向不停集结兵力,魏集结兵力到一定程度,吴抗不住压力之下必向蜀退让,还刘备荆州。三郡不错,两郡,似乎也可以接受。一切决定于魏方动作速度和力度,和刘备手里当时还剩下多少筹码。比如攻占了一郡,和一郡未下四万兵损耗得只剩两万了,谈判合同的内容肯定是会有所不同的。而又因为刘备伐吴只用了四万兵,魏根本不会考虑在汉中方向对蜀动手,刘备的主力显然放在汉中防御上。所以刘备不用担心汉中,而且败了,也不用担心吴乘胜追击大举伐蜀。因为魏不考虑从汉中方向对蜀动手,汉中方向蜀军又处于纯防御态势,则魏军的主力必在荆州方向待机而动。如果刘备大胜或两败俱伤吴有比较大的损失,魏会趁机伐吴,一举灭吴都有可能,准备的兵力绝对是很强大的。刘备只有四万兵,根本不可能跟魏争什么战果。倒是吴急忙还部分荆州给刘备求和,吴蜀再次联手抗魏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刘备败了,魏是不会让吴趁机灭蜀的,准备的兵力也足以保证,吴不敢大举伐蜀。

有人说联吴是蜀国必走的一步,伐吴就算成功,也必然伤了元气,让曹魏有机可乘。实际上并非如此。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曹仁,大战徐晃不但耗费了魏国相当一部分兵力,刘备毕竟还一直保有长江这条天险,凭刘备的才学,就算兵力不是很足,东吴初克的不稳定因素一齐加在他的身上,在长江流域与曹丕相持的实力还是有的。何况还有一直在蜀中等待的孔明,镇守汉中的魏延,和镇压羌人的马超。人人都以为刘备倾全国人马伐吴,若果真如此,刘备败后,就算孔明真的是神仙,东吴和曹魏都不会因此放弃伐蜀。凭陆逊的才华,怎么会因为一个石头阵就退兵?还不是因为蜀中关卡众多,刘备又非是刘璋可比的。而刘备取胜,孔明北伐,蜀国的心腹大患云南的少数民族势力更不会在情况不明下贸然进攻,怎么也要等着看看刘备是否能统一天下。就算真的进攻,凭他们的实力,想必攻不进成都。
刘备就是在胜得利,平亦可得利,败无忧的形势判断下,以争天下为目标,做最后一博。冒险吗?四万兵,可以说冒险。但这仅是一场局部战争,吴不可能以倾国之力来对付刘备这次攻击,而且败亦无忧,也可以说一点都不冒险。刘备的志向显然是争天下,确是英雄。而对形势的判断,如同眼见。无愧大战略家!可惜作为战术家,刘备太差劲了,竟然速败在陆逊这后生小子手里。(这就好比游戏中的秒杀,哎~~)嘿嘿,刘备的悲哀,就是作为一个战略家,一生却在做自己才能的最弱项----战术家的工作。
第3个回答  2020-07-17

看看刘备带的四个军师就知道了。

第4个回答  2010-06-10
被火工

刘备伐吴失败的原因
1、原因 ①报仇心切,不听谏言: 当刘备得知两个结义兄弟都被杀了,还是被自己亲家孙权所杀。肯定极其愤怒,自然听不了诸葛等人的谏言。此其一。②不善兵法,百里连营: 刘备出身于草民,自然少读兵书,不懂百里连营为兵家之大忌。③骄傲自满,疏于防备: 刘备在于陆逊对决前,曾大胜吴兵,而骄傲自满。...

《三国演义》刘备伐吴怎么失败的?
回答如下:因为寻找水源以及为了避开酷热扎营于深山密林,才给了陆逊绝好的机会,火烧连营,打败刘备军队,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222年2月,刘备军推进至夷陵、夷道一线,被陆逊大军阻击,无法前进,陆逊军又坚壁不出。由于蜀军已经进入吴境600多里,沿途一些险要关口需要派兵把守,同时掩护后方的运输线。...

你认为刘备大军伐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不占天时。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7月一直拖到公元222年炎热酷暑的6月,蜀兵疲惫不堪;二、不占地利。刘备孤军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远离益州大后方,战线拉得太长,粮草供给困难;三、不占人和。蜀国内部不乏以诸葛亮为首的重臣反对伐吴,刘备一意孤行,开战后不能速战速决,士兵苦不堪言,逐渐...

刘备伐吴,为什么失败了
因为寻找水源以及为了避开酷热扎营于深山密林,才给了陆逊绝好的机会,火烧连营,打败刘备军队,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刘备伐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一,报仇心切,不听谏言: 当刘备得知两个结义兄弟都被杀了,还是被自己亲家孙权所杀。肯定极其愤怒,自然听不了诸葛等人的谏言。此其一。 二,不善兵法,百里连营: 刘备出身于草民,自然少读兵书,不懂百里连营为兵家之大忌。此其二。 三,骄傲自满,疏于防备: 刘备在于陆逊对决前,曾大胜吴兵,而...

刘备伐吴为何会失败?
刘备伐吴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刘备当时发兵太匆忙,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第二、刘备当时的作战方法有很大的问题;第三、那次战役的战线实在是拉得太长了。一、刘备当时发兵太匆忙,完全没有做好准备首先,刘备当时号称要给关羽报仇,所以带着精兵便出发要讨伐吴国,这个时候诸葛...

刘备夷陵之战的败因
2、人才凋零,无将可用。昔日天下无敌的“五虎上将”全部凋零。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战死。220年斩杀夏侯渊的黄忠病死。221年张飞被部将杀害。222年马超病死。平均一年死一个大将,此时就剩下一个赵云了,因反对刘备伐吴遭到冷落,没参加战争。蜀国没有独当一面的大将参战,是很容易失败的。3、天气...

夷陵之战中,刘备为何败的如此惨烈?
夷陵之战,刘备盲目的带兵讨伐吴国,失败是注定的,最终刘备也是因为这场战役含恨而死。夷陵之战的大败主要原因是刘备低估了吴国的实力,一心想要收复荆州,为关羽报仇,以至于对敌人的轻视。作为吴国军事的陆逊是非常有军事才能的,善于用计谋,其军事才能不输诸葛亮甚至更胜一筹。陆逊为了掩人耳,故意掩...

刘备伐吴为何惨败?
惨败,使蜀汉元气大伤。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破。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秋七月,被...

刘备伐吴怎么失败的
刘备伐吴失败是因为寻找水源以及为了避开酷热扎营于深山密林,才给了陆逊绝好的机会,火烧连营,大败蜀军后陆逊指挥东吴人马,对刘备进行了疯狂的追击,打败刘备军队,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