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市场,有点被吹过头了

如题所述

老实说,我是一名坚定不移的“电动吹”,甚至现在谈及燃油车,嗤之以鼻的态度还在变得愈发强烈。

尤其是经历了2023上海国际车展,类似的感受还在变得愈发强烈。在看到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展台的熙熙攘攘,由此形成对比的是丰田、通用、大众展台的落寞冷清。

一时间,不禁感叹:“时代,真的变了。”

无独有偶,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回到了家乡兰州,一座扎根西北的工业重镇。与曾经不同寻常的是,明显发现马路上行驶的“绿牌”,开始肉眼可见的增多。城市几家中心商超的一楼店面,已经被各大电动车品牌所瓜分殆尽。

一时间,开篇类似的感受,再次涌上心头。

而此刻,为了撰写稿件,坐在了上海办公室的工位上。顺势,打开乘联会的网站,悄然发现根据它的预估,4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或达到60万辆,同比暴增114%,1-4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新能源批发销量或达到210万辆,同比增长43%。

一时间,不得不承认,中国新能源市场真真切切迎来了绚烂绽放。

可冷静下来思考,就过往经验而言,浮华背后总是隐藏着巨大的泡沫。扪心自问,“对于今天文章的主角,我们是不是有些吹过了?”换言之,中国新能源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健康,反而存在无法忽略的虚火。

暴涨,全靠插混?

“2023年国内狭义乘用车销量为235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850万辆,年度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达到36%,目前运行状态与预测基本是吻合的。”

实际上,在乘联会的预估中,今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必然将爬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两项关键数据都会创造历史。

无论接受与否,电动化转型的浪潮早已变得无法逆转。接下来,所有身处其中的参与者,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适应全新的规则、玩法与秩序。继续对立,等待它们的结局,便会是被凶猛的洪流瞬间淹没。

只不过,继续翻看乘联会的统计,就拿一季度举例。细分板块中,3月纯电动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5.3万辆,同比增长22.1%;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16.4万辆,同比增长92.1%。

与之对应,2月纯电动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34.7万辆,同比增长41.5%;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14.9万辆,同比增长105.8%。

反观1月,趋势则更加明显,1月纯电动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7.2万辆,同比下降19.8%;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达到11.7万辆,同比增长44.7%。

而搬出上述三组数据的根本目的,还是想要证明:“今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绽放,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插电混动的异军突起,而纯电动的进步碍于种种阻碍,远没有想象中巨大。”

那么,在部分质疑者眼中,新的问题也随之涌现:混动算得上新能源车吗?更直白的讲,它究竟是不是披着“羊皮”的燃油车?

平心而论,就我个人依旧愈发笃定的认为:插电混动就是新能源车。在大电池的加持下,与燃油车相比明显具有更好的驾乘体验与使用经济性。

可将时间轴无限拉长,必须承认的是,插电混动仍然为纯电动无法大面积普及背景下,起到衔接作用的“过度产品”。也恰恰因为如此,当下中国新能源市场绽放的含金量如何,可能依旧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虽然无需妄自菲薄,但吹过头了完全没有必要。

想要实现对于燃油车真正意义上全方位的超越与革命,新能源车俨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视线重新回到终端消费者层面,许多根深蒂固的偏见同样等待被打破。

两超,抹杀希望?

“我不喜欢今年的中国新能源市场。”

几天前,在与友人聊天时,他突然抛出了上述一段话。随即,又补充道:“太卷了,卷到很多品牌根本无法生存。淘汰赛本应该更晚到来,今年一提前,很多新入局者完全没机会了,从整个大盘多样性与良性循环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

的确,价格战,价格战,还是价格战。

最近,可能是弥漫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最震耳欲聋的关键词。至于起因,还要从年初特斯拉那次“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突然官降聊起。

即便这家美国车企深知会遭到老车主大面积的维权,深知会让品牌信任度降至冰点,深知会催生出更多的“等等党”,却依旧把Model 3Model Y分别拉到了22.99万元与25.99万元的在华历史最低价。

很快,作为特斯拉最大的竞争对手,比亚迪开始做出响应与反击。依托在售产品矩阵,一款款“2023冠军版”车型如下饺子一样的推出,想要“以价换量”的野心同样明晃晃的摆在那里。

当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深知得益于足够雄厚的家底与储备,两位所谓的“大魔王”完全有资本去祭出如此攻势。

但就像本段开篇提到的那样,其它同赛道车企的日子,却变得极速恶化。

除了被迫加入“价格战”,厮杀的头破血流,甚至亏本卖车维系销量,还打破了原有的发展节奏,叫苦声连连,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打一个还算恰当的比方:此刻的局面,像极了老大、老二打架,诸多老三纷纷遭殃。

本以为大家能够齐头并进,到头来发现可以脱颖而出、疯狂收割的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它们的发力,使得平静的大盘,瞬间变得暗流涌动,一些抵御风浪能力不足的“小船”,稍有不慎便会溺水窒息而亡。

换言之,特斯拉与比亚迪的种种举措,虽然加剧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洗牌,但冥冥中总感觉节点不是很对。如同一颗正在成长的小树,本来枝干能够四散而开,现在却选择了最强壮的两支重点培育。

奈何,转换视角,造车的残酷无需多言,就像身处充满荆棘的丛林中抢肉吃。大多时候,领跑者才不会怜悯落后者的处境。

就某种程度而言,“两超”的存在抹杀了部分车企生的希望,也是中国新能源市场不健康的变相体现。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中国新能源市场,有点被吹过头了
可将时间轴无限拉长,必须承认的是,插电混动仍然为纯电动无法大面积普及背景下,起到衔接作用的“过度产品”。也恰恰因为如此,当下中国新能源市场绽放的含金量如何,可能依旧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虽然无需妄自菲薄,但吹过头了完全没有必要。想要实现对于燃油车真正意义上全方位的超越与革命,新能源车...

中国新能源市场,有点被吹过头了
中国新能源市场,有点被吹过头了 暴涨,全靠插混?“2023年国内狭义乘用车销量为235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850万辆,年度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达到36%,目前运行状态与预测基本是吻合的。”实际上,在乘联会的预估中,今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必然将爬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两项关键数据都会创造历史。...

新华社吐槽新能源汽车行业:浮夸、注水,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三、新能源产业存在着发展被吹高的情况。新能源产业确实有机会代替传统能源产业,但是现在的时机以及技术还并未成熟,不过有些新能源企业却不断的吹嘘自己的产品,这也使得新能源产业存在的浮夸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继续鼓吹新能源产业泡沫的话,那么这个泡沫早晚有一天会被吹爆。新能源产业在未来绝对会...

新能源市场气势不再?大家却愿意为这类车疯狂买单
本就没有任何主场优势的混动车,变的安静无声,各路媒体也更热衷于报道新能源汽车,对混动市场较少提及。大家都知道,从去年7月进入新的补贴周期后,加之今年疫情的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像霜打了的茄子,产业正在经历向上调整的阵痛期,涅槃尚需时日。但是混动市场却不一样,他们在闷声发大财...

虚标、吹牛、欺诈……车企干的这些事该有人管管了
『 吹牛已成新能源车市场营销常态 』 像章先生这样被厂家过度宣传所误导的消费者并不是个案。 夸大宣传甚至是虚假宣传,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车市场尤其严重。汽车不同于其他商品,它直接关乎消费者以及公众的生命安全,新能源车行业愈演愈烈的“吹牛”之风应该有人来踩踩刹车了! 越来越虚的续航 新能源车最常见的虚假...

车市浮夸风盛行下的一股清流:没有对手的产品才是人间正道
这几年,中国车市最大的怪象就是,资本无序介入,一些没有底线、擅长短期利益的“徒弟”们用洗脑式营销,把汽车市场搅得昏天黑地,甚至把整个产业带入了危险的境地。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市场,急需“老师傅”们出手,拨乱反正,补偏救弊。汽车品牌和产品之间的竞争,绝对不是打嘴炮,也不是营销话术的...

理想ONE掉队,国内新势力差点被剃光头,6月新能源再洗牌
直观来看,特斯拉给其他新能源车企带来的阵痛,短期内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来辩证的看待这件事情。因为很浅显的道理,温室哺育下的花朵,遇到一丁点风吹雨打就蔫了,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来说,在补贴温室下赚了几年快钱和热钱,但现在到了凭真本事过活的时候了,只有和世界级车企...

被带偏的新能源?买车还要多看看这些指标!
观察这两年大部分媒体行业做新能源车型评测的内容,基本上对电动车电池、电控、电机的介绍都非常“肤浅”,除了吹吹零百加速、智能辅助驾驶和空气悬挂多么兼顾舒适和操控之外,消费者对新能源电动车的机械素质并没有太深的认识,甚至并不知道怎样的电池电机电控组合才是一台合格的新能源车,这对于全球最大...

新华社评新能源汽车行业,理想ONE被点名
近日,新华社针对新能源 汽车 产业乱象发表了《这些毛病,得治!——聚焦新能源 汽车 行业发展隐忧》一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新华社指出的问题在当下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上是较为普遍的,包括续航里程续保、电池质量问题突出、售后水平不高等等。其中,理想 汽车 、特斯拉两家车企被新华社...

新能源汽车是阴谋!为什么有人要这样说呢?
该飞机使用没有进行燃料。还众所周知,国内几十年前也是燃烧的油灯。今天,电光没有灯。飞机仍然燃烧煤油,所以能够恢复能量的阴谋,其形式往往不是促进新能源车的基础。新能源汽车促进,而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许多人对新能源汽车有看法,主要是完全没有,至少目前目前,政府已经通过一些政策带来了新的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