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为什么会失败?

如题所述

导致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指导思想上

1,蒋介石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不能立足于独立自主,把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企图借助别人的力量"以战求和",立足点即根本错误。
2,蒋介石之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华东和上海作为决战地,主动出击,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就是认为上海不仅为中国最大都市,而且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乃"中外观瞻所系","国际观感"十分重要,上海开战必引发西方列强的干预。因此决定"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在蒋看来,以淞沪会战牵连各国在沪利益,促使美、英、苏等大国或国际组织干涉调停,即可达到总体解决中日争端问题,达到保障现有主权和行政领土完整的"和平"目的。
3,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初期答记者问时说:现在"所从事的战争,不仅是中国自己的战争,而应是一切委托其生命于条约的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国家的战争,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有广大的商业利益,而目下利益正在被破坏,代表正在被驱逐的国家的战争。"上海是国际贸易港,"海口的破坏于任何国家无益"。
4,南京国民政府希望并且认为美、英、苏等大国"必能在其郑重签订之国际条约下各尽其所负之义务",因此,"在上海和敌人用全力火拼一番,不特转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
5,然而蒋介石忘了,任何帝国主义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绝不会为中国人民牺牲自己的利益,只会把中国的利益作为维护自己利益,相互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随时准备出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哪次不是如此呢?指望西方列强全心全意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无异与虎谋皮。

二、战略战术方针上

1,除了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主动实行攻势作战外,从整个战争全盘来看,中国军队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在战役中的各主要作战阶段,亦多取守势。在敌强我弱时消极防御,单纯与敌人拼消耗,打阵地战,只能是死路一条。
2,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所采取的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以70万大军的血肉之躯构筑阻挡侵略洪水的堤坝的作战指导是非常愚蠢的。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沪、宁、杭三角地带犹如一只巨大的乌龟,龟头是上海,龟脚是杭州和江阴,上海地区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而龟尾即是南京,龟背,则是一片河网的太湖流域。

3,在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把70余万大军投人这样一个地域狭窄、水网密布、沼泽遍地的半岛地区只能是被动挨打,没有迥旋余地,正好适应了日本军国主义速战速决、聚而歼之的战略计划。
4,淞沪战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给防御作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数十万大军,既未作纵深梯次配置,又未实施战役机动,加之一线部队过分靠近海岸及江岸,长时期遭受日军舰炮袭击,徒然增加了兵员伤亡。8月23日以后,中国各部队即被日军紧紧咬住无法脱身,往往为一城一地之得失,浴血相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限制,无力改变战场局势。仅有的一次主动进击,还因组织指挥不力而失利,此后再未能有任何转机。

5,而在整个会战中,蒋介石采取逐次添油的战术,只有战役战斗的反击而没有战略上的进攻,战斗多采取短促突击的方式进行,如此呆板的战略战术指导,中国军队怎么能不处处被动,处处受制于人呢?而失去了主动权的消极防御的军队,又怎么能不失败呢?中国军队在战役战斗中的某些主动终究弥补不了蒋介石在战略指导上的消极被动,因而必然导致失败。

三、战役指挥上

1,淞沪会战蒋介石和中国统帅部指挥上所犯的重大错误是对侧背的战略要地杭州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虽然蒋介石在会战初期,曾经设想过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包抄中国军队战线的背后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及留有部队监视。
3,但是后来由于会战越打越激烈,因此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陆续抽调,支援淞沪,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也已经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兵力再投入登陆杭州湾。等到日军真的登陆金山卫,蒋又惊惶失措,迟迟不愿作出撤兵决定,直到4天后面临全线崩溃、全军覆没的时候,蒋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部队,进行全面的撤退。撤退失机,仓皇下令最终造成兵溃如山倒的不光彩局面。

四、武器装备上

1,武器装备落后是淞沪会战乃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其他战役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第一阶段想攻攻不上,第二阶段想守守不住,第三阶段想反击反不了,想撤出撤不了,缺乏重型火炮、炸弹等等是重要原因。反观日军,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
2,飞机、重炮、军舰、坦克,从陆地到海上和天空,全方位立体作战,中国军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日军军舰上的重炮射程超过10公里,威猛的炮火常常打得中国军队抬不起头来,所及之处血肉横飞,一倒一大片。而中国军队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山炮,最大口径也不过75毫米,射程仅仅几公里,与日军舰炮根本无法相比。
3,中国军队往往集中1个连的山炮轰击日舰,但是无法穿透厚重的甲板,只能在军舰上留下一片火光和一点斑痕。中国炮兵对敌据点和阵地轰击时,即遭日军重炮还击,甚至常常不等架设完毕,日军炮火就前来压制,弄得中国炮兵只好在自己的土地上东躲西藏,狼狈不堪。
4,好不容易放出去的炸弹,不是没命中目标,就是根本不顶事,因为威力太小,而敌工事又多坚固。再说坦克,中国士兵就几乎从来没见过,在战场上乍一看到这种"轰隆隆"的陆地怪物,不由心里发毛,不怕死的上去可以用手榴弹与之同归于尽,而多数还没冲到跟前即被射倒,面对日军坦克,中国军队只有义愤填膺却束手无策。
5,由于飞机很少中国丧失了制空权。由于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我们没有制海权,而敌人则来去自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在什么地方打就在什么地方打。中国军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眼睁睁挨打挨炸而无可奈何,这样的仗,焉有不败之理?

五、战术观念和战斗素质上

1,中国军队普遍战术观念陈旧落后,战斗素质和军事训练差。不具备现代战争的常识,仍然抱着以往国内战争的老一套战法同日军作战。
2,军官和士兵不知如何打敌机,打坦克,打要塞地堡也不善于隐蔽自己,不懂得如何疏散和伪装,只是一味地强调勇敢、不怕死,精神万能,徒恃血气之勇。
3,广西参战部队从后方来到前线,看到日军飞机过来扔炸弹硬是不肯隐蔽或卧倒,甚有直挺挺站立原地仰指飞机大骂者,很多人还没正式走上战场就先枉送了性命。

4,无论军事技术、训练水平还是纪律性及吃苦耐劳方面,中国士兵都远远不如日本兵。因而中国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依托自己的城市和人民,却付出了比敌人多一倍乃至两倍三倍的代价,也就不足为怪了。

六、国防动员和军队指挥体制上

1,中国的国防动员体制、平战转化体制、军事指挥体制相对于日本方面,差了很大一截。
2,当时日本有17个常设师团,平时每个师团的兵力11000多人,战时扩编成特设师团,人员扩充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现役的38万人扩编为74万人。除了预备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还有后备役兵88万人和补充兵役240多万人,各种兵役人员合计有448万多人。
3,当时的中国,只有203万现役兵,预备兵役和后备兵役一无所有。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中国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中保持相当的水准。

4,日军不仅兵力补充系统完备,后勤支援系统和机械化水平之高也是中国军队望尘莫及,日军4次增援,平均时间不到10天,最远的甚至调动的是遥远的西北雁门关部队,从停止进攻,转进千里登舰,再航行到上海战区集结,平均不到10天,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队必须是机械化的,有了机械化,一支军队可以当多支军队用。
5,精壮的士兵只有插上机械化的翅膀,方能振翅高飞。反观中国军队,穿草鞋,徒步走,乘车还经常受到日机袭击,徒增伤亡。杨森的第20军9月1日奉令开赴淞沪战场,从贵州出发全凭两条腿,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方才乘船,从长沙坐火车运到前线已是10月8日,足足用了37天!

6,国民党军指挥序列杂乱,机构膨胀,叠床架屋,职责不明。战区下辖集团军、师、旅、团,后又增设军,9月中旬以后又设置军团。一些军往往只辖1个师,军长亦即师长。命令、指示及报告,层层递转,费时费力,于作战有损无益。后期撤退指挥系统几乎瘫痪,部队如同无头苍蝇,混乱无序。

七、情报侦察上

1,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信息不灵,敌情不明,侦察和情报手段极端落后。
2,国民党的特工一贯重内不重外,把精力都放在整垮共产党和所谓"捣乱分子"上面,战事一起,仓促收集,当然找不到什么东西。
3,淞沪会战爆发前后,由于内奸告密,日特猖獗,最高军事机密多次被泄,蒋介石多次险遭毒手。最离谱的是日本谍特黄浚长期潜伏钻进最高指挥机构内部,担任行政院机要秘书,盗取大量机密情报,而很长一段时间国民党的特务机构竟然浑然不知。
4,中国的无线电通讯也十分落后,有事只能电话传送,或人工传送,中国的飞机没有报收发话手段,更没有空中侦察。中国在敌人内部没有情报来源。
5,而日本在中国内部的间谍敌特却异常活跃,打信号、收情报、放烟火,引导敌机轰炸、大炮射击、军队进攻。日本人对中国沿海、城镇、乡村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比中国当局自己还了解得详尽清楚。
6,"九.一八"事变前,陆军大学聘请的一个日本战术教官酒后曾吐真言说:"中国的金山卫、大鹏湾、还有广西的北海,都是登陆的好地方。
7,"中国方面之后多次派人去金山卫考察和野外战术训练,得出的结论却是:金山卫水浅,船只靠岸困难,不适合登陆。然而最后日军偏偏选择从这里登陆,一举包抄中国军队侧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敌人耳聪目明,我方几乎是瞎子、聋子,只能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怎能不陷入灭顶之灾呢?

八、内部团结上

1,派系斗争、任人惟亲是国民党军队中一贯存在的痼疾,淞沪会战最后失败也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
2,冯玉祥、张治中空有抗战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中途换将。第18军罗卓英部由第9集团军转隶第15集团军陈诚手下,第9集团军司令官张治中竟然未接通知。顾(祝同)、陈、罗、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将,莫不蒋之心腹,张治中因非蒋嫡系,而对手下中央军调不动,也指挥不动,乃至含辱受屈,愤而辞职。蒋介石惯于越过前线指挥官指挥作战,乃至后来地方军发动反击,而中央军隔岸观火,坐等失败。如此等等,加剧了中国军队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淞沪会战内容介绍:

1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2,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3,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为后来日军复仇制造南京大屠杀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5
淞沪会战的失败原因大家都谈了很多,很全面很客观,但是很少谈及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只有两点:1、战略失误。在日军占有绝对火力优势,且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优势的地方,进行一场城市攻坚战,其战略目标根本就是错的!一场生死决战,却以表演为目的,不以最终胜利作出积极的战略目标,是天大的笑话。在一个错误的地方进行一场战略目标随意伸缩的决战,这是在拿军队和士兵的生命开玩笑。战略目标不明,战术目标必定混乱,军队配置更是想到哪算哪。2、个人英雄主义对集体主义的失败。这一点更要命!国军从军长到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到每个士兵,都有杀敌立功、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一时之勇,却没有牺牲自己争取战役胜利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想的是:我死了,战争胜利也没有价值,只有活着才能享受胜利的成果。不仅是我这么想,而是所有人都一定这样想,友军一定会避战、战友一定会避战,所以我不能冲到前面,逃跑也一定要比战友(友军)更快,其他人死活与我无关。这一点和纪律严明集体主义精神的日军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战场表现,积极突击是不可能的,撤退就是溃逃,只有阵地战不攻不退能勉强维持士气耗一下,阵地战周围是战友、后面有督战队,把人集中堆一堆,勉强维持,可这种把人堆在一起不动弹的方式,被日军炮火轰炸简直就是死靶子!更可怜的是,几米外看不到战友,士兵就会心绪不宁,拼命向人多的地方挤,越挤越密集,一炮炸死几十上百。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逃跑行为简直就是一回事,是军队的大忌,功利的军人是打不了硬仗的。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抗美援朝战争里有一个铁原阻击战,志愿军有一支部队采用了撒钉子的战术,将所有战士组成三人小组,分散分布一大片阵地上,削弱美军火炮杀伤,阻止美军进攻。效果显著!美军前进付出巨大代价却无法突破志愿军阵地。这是多么天才的战术,但是为什么没有前人想到?原因很简单,士兵做不到。一条壕沟哪怕是六死四生的激烈战况,至少有活的希望,可以赌运气。而撒钉子战术,面对敌人集群冲击,是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以少打多必死无疑!但凡士兵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就是大范围地溃败,没有谁敢把战线摆得如此分散,这是兵家大忌呀,但是志愿军能无视大忌,靠的什么?集体英雄主义!邱少云、黄继光不是个例,他们是典型代表,无数志愿军战士在集体主义精神上比他们差不了多少。再举一个例子,淮海战役围困黄维兵团:12兵团四个机械化师突击杨勇纵队的防线。杨勇没有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倒霉,在那么紧张的时候,帽子被打飞了,也要按野司命令去指挥部,没有抱怨,就这一点国军军长就无一人能做到。到指挥部,说明情况:时间太短,阵地没挖好,没有纵深;弹药正在补充,一门炮几发炮弹,机枪只有一两个基数;纵队减员严重,只有15000人。表明态度:我个人随时准备烧蒲草了。如果是蒋某人听到这情真意切的话,恐怕要发青天白日勋章给他,这是国军第一的模范军长呀!可是杨勇却是被刘邓首长严厉批评:哪个问你个人长个人短了?我们只问你阵地守不守得住。别说你一个纵队,就算中原野战军全部拼光了,我们一样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就叫集体主义,铁血无敌,容不得半点私心杂念,致生死于度外。刘邓首长之所以有底气这么说,因为全军上下都是这么想的,毫无违和,一个敢于千里跃进大别山、无后方做战、主动突进到50多万敌军包围圈里的部队,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一年多的战斗中早就深入人心。碰到这种足可称之为天下无敌级强军,国军最精锐的12兵团就碎了。黄维兵团灭亡,淮海战役基本等于结束,蒋某人再无回天之力,只能下野。
第2个回答  2012-11-17
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装备火力差异。战术士气的还是其次的。小日本有飞机和航母等等多艘军舰的掩护,而国军没有。就算国军的士兵武器再好也没用,你打不过对方的飞机和航母吧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前线是顶住了,但日军在浙江登陆了,国军的环形防御将被日军从后方抄后路,非常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再坚持只有被包饺子,打无可打,必须撤退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5-04
主要战斗力差距将领指挥能力淞沪会战集结蒋大部分实力其中最精锐德国师再在火炮飞机都有比起来差距很小问题战场上士兵和将领虽然很勇敢但始终无法达到战役设想目标。加上日本增援部队达到造成战役主要的失败建议你维基看看那资料

淞沪会战问什么失败
2. 空军数量不足,技术水平不及日军,这是另一个不利因素。3. 日军多年的情报准备和精良的武器装备也是他们的优势。4. 尽管如此,中国军队凭借顽强的斗志,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淞沪会战中国失败原因是什么?
1. 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未能立足于长期和全面的战争策略,而是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干预,这一战略上的失误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2. 装备上的落后和指挥上的问题在会战中显现出来。中国的军事装备相对落后,指挥系统也存在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作战效率和战斗力的发挥。3. 士兵的单兵素质不足,这包括了身体素...

淞沪会战为什么失败?
1. 后勤支持不足,空中支援缺失,炮火支援有限,士兵在个体素质和火力配备上与日军存在明显差距,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劣势地位。2. 日本军队掌握着空中优势,能够有效进行侦察,这使得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往往被对方提前洞悉。3. 尽管国民党高级军官层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但由于基层军官...

淞沪会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1. 淞沪会战是一场注定了失败的战役。因为二战时的战争形态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而上海三面环海,地形平坦,易攻难守。2. 在海军方面,中国的海军无法与日本相抗衡。日本的海军规模世界第三,战斗力世界第二,而中国的海军总吨位甚至不如日本两艘大型战舰。3. 在空军方面,日本的空军远比中国强大。...

“淞沪会战”为何失败?
5. 尽管如此,日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成功地抵挡了中国军队的多次攻势。6. 蒋介石对列强的幻想影响了他的决策,导致错失撤退的最佳时机。7. 11月5日,日军实施大规模登陆,中国军队被迫全面撤退,撤退过程中遭遇重大损失。8. 11月12日,上海沦陷,这标志着淞沪会战的失败。9. 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协同...

淞沪会战中国失败原因是什么?
淞沪会战是蒋没有立足于战争长期化和全面化,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国际社会的干预,所以就导致了后来的失败。犯了战略上的错误,这个是致命原因。其它原因还有:1:装备太落后,指挥更落后。2:单兵素质不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跟日本都有差距。3:没有制空权。望采纳我的回答。

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 淞沪会战是一场处于劣势的战役,其失败结局在战事伊始便已初见端倪。由于当时战争已进入现代化阶段,强调陆、海、空三军的联合作战,而上海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海,一片平坦,不利防守,注定了其在战略上的脆弱性。2. 在海军力量对比上,中国显然无法与日本相提并论。日本海军在世界范围内排名...

淞沪会战国军为什么会战败
敌情不明,侦察手段落后,导致战略决策缺乏准确的信息支持。8. 内部团结问题: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和任人唯亲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蒋介石习惯于直接指挥前线,导致地方军队与中央军队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淞沪会战中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失败。

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装备太落后,指挥更落后。2:单兵素质不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跟日本都有差距。3:没有制空权。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

国民革命军的淞沪会战为什么会失败
导致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战略指导思想上1,蒋介石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不能立足于独立自主,把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企图借助别人的力量"以战求和",立足点即根本错误。2,蒋介石之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华东和上海作为决战地,主动出击,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就是认为上海不仅为中国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