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7日,
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见我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的谈话中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这一席话一出,掌声雷动。 “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是蒸蒸日上的景象。用“八、九点钟的太阳”来形容青年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以太阳喻年龄,在中国具有悠久的 历史 。西晋初,
李密为拒绝征召出仕,上
《陈情表》,文辞委婉恳切,特别是文中关于祖母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陈述,令人动容。毛泽东很喜欢这篇《陈情表》。1940年1月,他在一次政治演说中引用过其中的话: 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和 社会 制度,是进了 历史 博物馆的东西了。
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 社会 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在苏联);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惟独
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 社会 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唐朝的著名诗人李商隐的
《乐游原》中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是以“夕阳”喻老年人的。或许,毛泽东是从《陈情表》、《乐游原》中受到启发,反其道而行之,用“八、九点钟的太阳”形容青年人。在新中国,毛泽东的话语是主流话语、强势话语,加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生动、阳光,所以此语一出,传遍全国,流传至今。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aolonic.com/skin/templets/default/contents.html on line 4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