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怎样看待生死的呢?

如题所述

一、“全生”、“保身”、“逍遥”的生命观

庄子认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应该理性地思考。

在思考生命问题时,人不要把思考的方向转向自己,不要说生命的过程是社会目标的附属物,不要追求世俗的东西,要保护生命本身的需要。选项卡

我也有生。而且,我也不知道。我已经成为了一名知者。几乎。”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信经,能保身,能养活全生,养父母,能尽年。”

在生命活动中,我们的行为是顺应自然,严守中道,处于善恶之中。既不是善也不是恶。使文明精神从外界游离,与天地精神往来。像这样,有精神上的富裕和生活上的自由。

这是因为“缘督信经”,所以可以“保身养活全生,养父母,尽年”。

1、“全生”、“保身”的生存观

庄子的生存观中包含着“全身保身”的生存哲学。所谓“全生”就是把生命本身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目标,人生的存在应该保护完整的生命。“保护身体”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不被社会非理性地伤害。

庄子还提到了“养父”和“尽年”。“养父母”是指关心和照顾自己的健康。“尽年”是指“全寿而归”。

“全身保身”的第一阶段是认识到“无用之用”是很重要的事情。

庄子可以说使用事务的具体有用性,但不能说是大用。因此,橡树社的树成长为“几千头牛的大群”是无用的。不然的话,早就被切断了。

因此,人们知道“有用的东西”,但不知道有用的东西是不是为别人使用。不知道“无用之物”。无用的东西是无用的,可以保护自己。这是“无用的大事情”。

但是,光在这个水平上还没有完全达到“全生保身”,但是在进一步探索的基础上,庄子提出要达到“全生保身”的第二阶段。

庄子认为,所谓“全生命保身”的人,既不能完全有用地表现出来,也不能完全无用地表现出来,应该在“材材材不材间”。

在“山木”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山中行走,看到大树,枝叶茂盛。砍伐者站在旁边,但是不砍伐。庄子为了他说:“什么用也没有。”。庄子:“这棵树不能成就天年”。庄子出了山,住在故人的家里。这个朋友很高兴。我请儿子吃大雁。朋友的儿子听。朋友说了。杀不了。

第二天,弟子问了庄子。昨天山上的树长得丑,一年四季都过得很好。主人的大雁长得丑死了。老师在哪里?庄子笑着说道。“在材料和材料之间。

无论是“有用的东西”还是“介于材与材之间”,都是生存的智慧。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不太了解的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庄子也认为这不是最好的形式,因为材料和材料之间,好像似是而非,判断起来很累,为了生存材料和材料,在有用的无用中盘旋,毕竟是一件使人心疲惫的事。

因此,庄子更认为“全生保身”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无为,这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和目的。

2、《蝴蝶梦》和《逍遥游》的自由观

“全生命保身”是生命可以生存的外在手段,不是生命存在的最高目标。人生的理想境界对于庄子来说,是追求精神自由。

“全生保身”只是实现人的自由物质前提,庄子在对人的精神自由的想法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看淡生死,他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对死亡这种事情是不会害怕的,已经看淡了这样的事情。
第2个回答  2020-11-17
庄子是这样看待生死的,他觉得人应该保存完整的生命,保护身体不受到伤害,追求精神自由。
第3个回答  2020-11-14
庄子认为生和死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人要将生和死看开一点,认为死,只是换一个世界活着。
第4个回答  2020-11-13
庄子在《刻意》中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至乐》中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庚桑楚》中说“以生为丧,以死为反”……但是这绝不是在宣扬“乐死恶生”,庄子在于告诉大家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快乐的、有意义的解脱,是一种休息。
相似回答